依托学科工作组创新“四位一体”教师发展模式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coff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新“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促进教师全面均衡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持续深入进行,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我市发挥“四位一体”体制优势,以学科工作组为载体,创新构建起新型的教师发展模式,以寻求教师内涵式发展的新突破。
  1.“四位一体”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师除了应具有教学能力与教育能力外,学习能力、科研能力、信息能力已成为必备的基本素养,但是综观教师发展现状,发展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我市践行以学科工作组为载体的“四位一体”教师发展模式,旨在促进教师全面均衡发展,通过提高全体学科教师的综合素养,实现教育质量的内涵发展。
  2.“三大统整”高效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四位一体”教师发展模式是指通过教研—科研—信息—培训部门的通力合作,协力推进教师素养的全面发展。该模式实现了三大统整:一是将四个部门的相关人员统筹调配,有利于根据需要形成最佳导师团队。二是根据我市各学校、教师的实际需求,统一制定教师发展计划,系统设置教师发展课程,避免单兵作战时的互相冲突和重复培训,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通过科研、教研与信息的全面介入,使每项教师发展工作都成为四位合一的系统工程,切实提升教师教学实战能力、科研水平与信息素养。
  3.“四位一体”打造了教师均衡发展的平台
  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全体教师的整体发展,学科工作组是以各学科核心教师带动全体教师发展的有效载体。与其他地方将学科工作组主要作为教研工作的载体不同,我市在“四位一体”体制下,学科工作组虽然以学部为主要的组织单位,但其他室部也全面融入了学科工作组的各项工作中,是一个以培养轻负高效的教师群体、形成优秀教师成长梯队为目标,以教研为主体,集科研、培训、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师专业发展特色平台。其工作任务除了创造性开展主题化的教研活动外,还涉及学习研修、课题研究、学科培训、信息整合、课程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对推进全市教师的发展起了较好的指导引领与示范辐射作用。
  二、依托学科工作组四位运作,形成教师综合发展特色
  “四位一体”教师发展模式通过各个部门对学科教学工作组的合力建设,使教师们在工作组平台上得到了基于学科又高于学科的综合发展。
  1.科研引领下的学术素养发展
  高效课堂需要前沿的理论、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实战的经验做支撑。为此,我市学科工作组建设首先强调科研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重要载体,以深入课堂的实践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课堂观察、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实用研究方法为基本手段,寻找教学改革的理论支点,探寻成功经验背后的教育本质和一般规律。学科工作组建设依托县域与学科两个层面的课题研究,县域层面有国家级课题“依托共同体建设,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其中学科共同体研究以学科工作组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为其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学科层面要求每个学科工作组都要有学科课题,在学科课题研究的引领下,使教学工作组的各项工作更有效度、高度和深度。在学科工作组建设过程中,中心科研人员采用介入式调研的方式,帮助工作组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帮助工作组成员找到从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从而使工作组成员的理论与学术素养得到充分提升,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带动工作组成员向学术型教师发展。
  2.整合研修中的教学能力提升
  如何使教研、科研、培训有机整合,提高四位一体研修活动的效率,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发展,一直是学科工作组建设首先思考的问题。为此,中心各部门通力合作,以工作组为先行实验平台,不断创新研修范式,主要形成了“专题讲座—课前说课—上课—评课”主题式研修范式,以及“新教师上课—评析—学科带头人同课异构—对比分析反思”互助式研修范式。主题式研修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研讨有机整合,除了以平时教学中的问题作为主题,由于科研的介入,更多地以工作组课题的某个研究内容为主题,同时受县域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改进实验和国家课题“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的带动,课堂教学方式改进、课程建设、课程两次开发、练习与测试设计、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等已成为研修的热点主题,使工作组的研修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互助式研修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搭建了对话、互动、分享、合作的平台,帮助不同层面的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成长。培训部门编制了集教研、科研、培训、读书活动记录为一体的《太仓市中小学教师研修手册》,为学科教学工作组提供了规范的活动指导与管理材料。新型的研修方式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样板,从而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校本研修水平。
  3.技术应用中的信息整合突破
  为了拓展工作组的交流研讨时空,信息人员与教研员合作建设了多个网络研修平台:利用FTP、MIKI系统等不同技术,建立了学科工作组备课系统;利用智能题库技术,建立了学科命题与网络质量检测系统;利用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等,建立了学科工作组网络理论学习系统;利用太仓教育视频点播系统、太仓教育博客网、太仓感知网校等技术,建立学科工作组网络培训与研修系统。在这一系列工作组网络研修平台上,其成员既可以备课,又可以观课、评课;既可以学习也可以对话,从而使网络研修渗透到学科教学工作组活动的每个环节。
  信息部还针对不同的信息技术在不同学科的应用优势,与不同学科工作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探索,如英语信息化教学系统、数学几何画板、多个学科的电子交互白板、思维导图等等,使信息技术通过工作组平台与教学实现深度整合,而工作组成员通过专题性培训与经常性应用,其信息整合水平也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三、依托学科工作组本土资源,打造县域教师发展平台
  学科教学工作组充分利用本土的学科建设资源,广泛参与到县域“四位一体”教师发展的各项工作中来,成为县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力量。
  1.参与远程全员培训,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长期以来,教师的全员培训一直受到场地与资源的限制,“一锅煮”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我市开发了“感知网校”教师远程培训平台,以学科工作组为载体有效推进全学段、全学科的教师网络全员培训。感知网校能稳定支持同时在线1000人以上的超大容量,有优越的互动对话与实时监控功能,基本解决了我市教师全员培训的场地与技术问题。各学科工作组承担了近百个学科的培训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以学科为单位设置课程,有效突破了全员培训大一统的问题。在组织管理上,学科教学工作组的本土学科专家,为全员培训提供了人力保障与丰富的培训资源。调研表明:由于工作组核心成员来自教学一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开发的课程贴近教学,易于理解,管理评价上也具有专业性强与对本学科教师熟悉的优势,深受广大教师欢迎。
  2.担纲学科分层培训,提升教师学科能力
  通过前期对我市教师发展的现状调研分析,我们发现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念更新问题和教学行为改变问题,目前“报告式”教师培训的最大弊病恰恰在于它无法根本解决教师面临的这两大问题,而基于学科需要与教学现场的指导则是有效的、受欢迎的专业引领形式。为此我们在开设名师高级研修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青年教师与见习教师培训班等分层培训项目时,除了传统的通识集中培训外,更将重心放在以学科工作组为载体的实战培训。主要以“外聘内培”的方式,由外聘沪苏地区知名高校教授、名师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导师团队,由学科工作组提供实践与研修平台,并在组织管理、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与研修活动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工作组主持人利用信息部为培训班建立的研修网页开展网络管理与研修,在导师与学员间架起了交流互动的桥梁。
  四位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通过“科研介入”与“培信整合”,拓展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也成为提升广大教师学科能力、促进教师均衡发展的特色载体。
  (严乃超,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215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师生互动,和谐高效的课堂,更应该是包括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生命存在”得以彰显和高度尊重的课堂。新课程实施后,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尽管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现实中总是不断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同时,学生作为“人”的学习主体的“生命存在”仍然没有被高度重视。笔者结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验”理念,开展了体验
"为不安分的心,为自我的证明……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只为伴着我的人……"这首曾被企业家合唱的《在路上》,传递着一个信息:创业者,一直在路上。
带蒂皮瓣治疗组织缺损和骨外露创面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常带来皮瓣臃肿、外形难看、影响肢体功能等问题,尤其是手部皮瓣对功能影响最为明显。因此皮瓣术后,如何行皮瓣
临床上发生足下垂表现常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当影像学表现腰椎间盘膨隆于椎管内的影像,极易被诊断为椎间盘膨出或轻度突出,从而导致误诊误治。我科曾收治1例左足下垂半年
有一种鸟,喜欢朴素而低调,它知道唯有这样轻装自己才能飞得高远。我的好友志祥就是这样的一只不镶金的鸟。  志祥本身是个读书人,热情、纯真、朴实、睿智,身上流溢出一种浓浓的书卷气。走上领导岗位后,这种书卷之气便在他的办学理念中逐渐凸显。七年历经五所学校,他所到之处总有个典型特征——教师与学生都渐渐爱上书。因我自己也是爱书之人,于是与他颇有渊源,我们常在一起谈论关于人生、阅读、教育的话题。我区在推动读书
顾颖:学语文,就是和孩子一起欣赏书里的风景。    2007年盛夏,蝉声未消,我走进静谧的力学园,心怀忐忑和憧憬,踏上自己的教师之路。那一年,我22岁。  刚开始工作,做什么都错。头发披散下来太邋遢,衣服穿得随意不得体,黑板报出得没别的班好,和家长相处近不得、远不得……最难的还是不知道怎么教语文。我努力回忆自己当年是怎么学语文的,希望能找到一点灵感,可不久就发现时代变迁太快,语文课早不是当年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