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上公开课,许多老师都希望学生的回答是顺着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因为只有这样,才觉得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 教学中,虽然也不乏认真对待学生的“另类回答”,但笔者总觉得有所欠缺.
现象:我行我素,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近日,有幸聆听了一位名师的一节有关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数学课.
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例1的改编题(缺条件):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读了题后,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该怎样解决?”
学生思考半天,一生站起来回答:“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360毫升. ”
教师这时赶忙问:“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回答:“不同意. ”
师又问:“应该怎样想?”
生答:“不知道大杯和小杯的关系,不好算. ”
师赶紧说:“对的,缺少关系,老师来补一个.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接下来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在下面独立解题.
在上例中,教师打断了学生的想法,学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首先想到把720毫升果汁平均分给大杯和小杯,认为这样才显得比较公平. 回答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360毫升. 其实,在学生的回答中已经包含着大、小杯容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一个大杯的容量是360毫升,这时小杯有6个,一小杯的容量应是:360 ÷ 6 = 60(毫升). 得出: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虽然学生的回答并不是老师直接想要的结果,跟老师的教学预设有些出入,但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问:“你是怎样想的?”当学生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答不失时机地进行循循善诱,相信经过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之后,最终也能得出:要想得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这里还必须知道大、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
认识: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当教师的教学预设与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发生冲突时,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回答,不要只顾着自己的教学设想,在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往下走,如果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时,教师可松一松自己的教学节奏,顺着学生的思维往下走,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在教學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时,
教学片段一:教学例1时,师:庆祝活动时,学校有时要用绸带来做绸花,究竟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请同学们看题,出示例1.
师:怎么列式?
可能有两种情况:(1) + + ;(2) × 3或3 × .
问:为什么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学生回答后,指出: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师:请同学们根据你列出的算式分别计算出结果.
首先来看第一种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加法,所以直接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学生口答,教师作相应的板书: + + = = (米).
接下来请所有学生一起来研究第二种方法的计算.
师: × 3怎么计算?你是怎样思考的?可以写一写,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 也可以通过画一画,把你思考的过程表现出来,在老师提供的图上涂色.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学生回答出: × 3 = + + = = = (米).
现在你理解了吗?请同学们自己看着黑板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师指出:在计算时,借助加法来想的过程我们可以不写出来. (画上虚线框)看来,数学上借助已经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今后我们会经常这样应用.
上例中,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回答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在教学互动中,关系和谐,思维上达成共识,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再认识:制造冲突,完善学生学习中的认知探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教学的时空中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学生能说的尽可能让学生说,学生能做到的尽可能让学生去做.
现象:我行我素,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近日,有幸聆听了一位名师的一节有关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数学课.
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例1的改编题(缺条件):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读了题后,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该怎样解决?”
学生思考半天,一生站起来回答:“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360毫升. ”
教师这时赶忙问:“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回答:“不同意. ”
师又问:“应该怎样想?”
生答:“不知道大杯和小杯的关系,不好算. ”
师赶紧说:“对的,缺少关系,老师来补一个.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接下来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在下面独立解题.
在上例中,教师打断了学生的想法,学生有他自己的想法,他首先想到把720毫升果汁平均分给大杯和小杯,认为这样才显得比较公平. 回答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360毫升. 其实,在学生的回答中已经包含着大、小杯容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一个大杯的容量是360毫升,这时小杯有6个,一小杯的容量应是:360 ÷ 6 = 60(毫升). 得出: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虽然学生的回答并不是老师直接想要的结果,跟老师的教学预设有些出入,但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问:“你是怎样想的?”当学生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答不失时机地进行循循善诱,相信经过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之后,最终也能得出:要想得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这里还必须知道大、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
认识: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当教师的教学预设与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发生冲突时,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回答,不要只顾着自己的教学设想,在教学中牵着学生的鼻子往下走,如果学生的回答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时,教师可松一松自己的教学节奏,顺着学生的思维往下走,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在教學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时,
教学片段一:教学例1时,师:庆祝活动时,学校有时要用绸带来做绸花,究竟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请同学们看题,出示例1.
师:怎么列式?
可能有两种情况:(1) + + ;(2) × 3或3 × .
问:为什么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学生回答后,指出: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师:请同学们根据你列出的算式分别计算出结果.
首先来看第一种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加法,所以直接让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学生口答,教师作相应的板书: + + = = (米).
接下来请所有学生一起来研究第二种方法的计算.
师: × 3怎么计算?你是怎样思考的?可以写一写,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 也可以通过画一画,把你思考的过程表现出来,在老师提供的图上涂色.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学生回答出: × 3 = + + = = = (米).
现在你理解了吗?请同学们自己看着黑板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师指出:在计算时,借助加法来想的过程我们可以不写出来. (画上虚线框)看来,数学上借助已经学过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今后我们会经常这样应用.
上例中,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回答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在教学互动中,关系和谐,思维上达成共识,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再认识:制造冲突,完善学生学习中的认知探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教学的时空中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学生能说的尽可能让学生说,学生能做到的尽可能让学生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