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岁的袁晓菲做梦也没想到,她如此紧密地对父母封锁自己的心事,而妈妈,却使出了类似谍报人员的“钻心术”,在QQ上套取了她的信任,让她敞开心扉无所不谈。
当袁晓菲偶尔发现对方的价值观事实上与自己这代人迥然不同,对方绝不是一个“90后”时,冷汗突然爬上了她的脊梁。她敲出了这样一句话:“你说话的口气与我老妈一模一样。你别有用心地接近我,是有目的的,对不对?不会有一个忙碌的成年人每天缠着一个半大孩子聊天,说实话吧,你是妈妈吗?”
在那一刹那,袁晓菲甚至祈求对方能飞快地敲出斩钉截铁的“不是”。但,对方迟疑了三拍,才敲出“不是”。当晚,袁晓菲在晚饭桌上提起:“最近妈妈风雨无阻要出去饭后散步,一去就是两个小时,是不是有些不正常?爸,你要看紧点,别让妈妈网恋。”袁晓菲的爸妈像是被捅破了什么秘密似的对望一眼,妈妈心虚得不敢看女儿的眼,爸爸用筷子敲了一下袁晓菲的背,“别胡思乱想,我看你是连续剧看多了,能当编剧了。就凭你妈那点上网功夫,还能与人玩网恋?”袁晓菲话中有话地说:“也保不住妈在网上有新的目标呀,比方,冒充‘90后’,套出我们这代人都在想什么……”说到这里,袁晓菲偷眼望去,见妈妈僵坐着,停止了咀嚼,腮帮上的肌肉奇怪地抽动了一下。
袁晓菲奇特的直觉被证实了,“坏眼睛蓝”十有八九是妈妈,是坐在面前的这个衣着潦草、长发蓬乱的中年妇女。想想,自己居然不设防地对她说起过被男生穷追和拒绝的糗事,说起过对帅哥老师的复杂情感,说起过此生也许都无法实现的不着边际的梦想,特别是,说起过对父母和祖父母的“有些忤逆”的评论……晓菲说这些的时候,一直认为网络另一端坐着的,是与自己一样新潮叛逆的同龄人。她错了!她错了!
自此,母女之间的“冰河期”开始了:晓菲基本不理睬妈妈,也很少与爸爸交谈。每次看到他们小心翼翼又遮遮掩掩的样子,晓菲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原来你们什么都想知道,原来你们恨不得我是“透明人”你们才放心;凭什么我什么事儿都让你们知道?难道我17岁了,还会像小孩子一样告状,乞求你们的庇护吗?
他们越是怕伤害她,她就越不想做回言听计从的乖女儿;他们越纵容她,她便越是忘不了妈妈冒充同龄Q友来套取她的信任的“卑鄙”,她就越想摆出一张臭脸,表明他们对她太过分。
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袁晓菲的妈妈受不了啦,跑到我这里讲述她的委屈和无奈。说及女儿对她的“刻骨铭心的恨”时,这个刚升任处级公务员的女人流下了一脸的泪。她说:“我记得晓菲上初中的时候还是很乖的呀!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充分,她交了什么朋友,对老师有什么想法,对班上那些富家子弟的言行有什么看法,我是一清二楚的。每过一段时间,比如月考结束,或者期中考试结束,晓菲会给自己放一晚上的假,她会要求在我们的房间打地铺,跟我和她爸爸聊一晚的天。”
我点头,递纸巾给晓菲妈妈,“那么,这种畅快的交流是什么时候中断的?”
“晓菲上了高中好像就开始了。你大概不知道,她是择校生,她的中考成绩比现在这所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低了3分,我们是花很大力气,交了三万块钱才进去的。晓菲自己不想择校,她是那种喜欢沉浸在白日梦中,带着幻想色彩的女孩,她不喜欢竞争带来的压力,因此上了高中她变得很郁闷,很不开心。每次大考小考一排名,她总是倒数,她自己也觉得很没面子。她屡次跟我们说过不想当凤尾,就想当鸡头。但想要转学是很不现实的,再说,从父母的心理来说,孩子能穿上现在这所学校的校服,是一种光荣。晓菲从那个时候起就不大乐意与我们深谈了,她认为,她成了父母虚荣的牺牲品。”
我点头,“类似的例子上我这里咨询的不少。报上也说,孩子的叛逆期从以前的初二初三,顺延到现在的高二高三了。高中的孩子对父母的关照表现出极端的不耐烦,认为:父母的观念都是世故的、老套的,认为自己的成绩只是他们在同事朋友间炫耀的一个工具。孩子慢慢地在饭桌上选择不发一言,却在QQ、MsN以及手机短信的发送平台上与同龄人聊得欢。有一所中学的家长学校还做了调研,发现高中的孩子每周在QQ上耗去的时候达到十三四个小时,既蚕食了他们的睡眠时间,又蚕食了他们晚上的有效的学习时间。你家晓菲的情况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袁晓菲妈妈叹了口气,“晓菲沉迷QQ的情况,比很多同龄孩子更糟糕,我甚至怀疑因为在现实世界找不到自我肯定的依据,她越来越依赖QQ上的交流来找寻一种逃避,一种虚拟的自我肯定。在我家的厨房窗户上,可以反射出晓菲关紧门来上网的样子。正是她的沉迷刺激了我,让我冒充她的Q友,去她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
“可以说,晓菲越是对你们隐瞒她的所思所想,做父母的就越好奇。”
“没错。在网上,取得晓菲的信任是如此容易,这让我很伤心。对比一下,我们做父母的,要跟这么大的孩子聊几句知心话,是多么难啊!”
“你是一边打字一边伤心?”
“准确地说,是一边聊天一边自责。知道与学习时问如此紧张的女儿交流,是对她的一种干扰;而作为一名Q友,你又不能违背自己的身份去催她学习。非常地矛盾。”
“后来又是怎么露馅的呢?”
“聊了一个多月都很顺利。后来有一天,女儿与Q友大谈对台湾综艺节目‘棒棒堂’和‘黑涩会’的推崇。你大概听说过,这两档节目的出镜小孩,是小s都说‘看了以后恨不得上台去踹他们两脚’的人。女儿居然崇尚这种节目?我熬不住了,一时间忘了我也是‘90后’,居然跳出来反驳……一下子就穿了帮。”
我忍不住微笑,为这位妈妈的勇敢,与鲁莽。“晓菲马上看出你是个冒牌Q友?”
“没错。我低估了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直觉。尽管我否认我就是‘坏眼睛蓝’,但晓菲显然放弃了原来的QQ号——我连着一礼拜上线痴等,代表晓菲的那个头像一直灰着。”
“宝贵的线索中断了。”
“就算我能进入晓菲的新QQ,估计也很难问出她的心里话了。事情发生后晓菲跟我们越发对立和淡漠,她缩短了上网的时间,情绪上也越来越低落。唉……我也挺后悔的,QQ也许是她的一个宣泄途径,是我,让她失去了这个宣泄途径。”
我问她:“你打算怎么办?”
“给晓菲写一封信吧。郑重其事地寄给她,先道歉,再解释我这么做的不得已——如果亲子间的交流是充分的,哪个父母乐意在肮脏的网吧里,冒着被人视为‘网恋中年’的危险,与自己的孩子用这种方式交流呢?”晓菲妈妈最后激动地说:“我知道,晓菲最不服气的一件事是:我的事情我做主,凭什么都让你们知道?可我也有不服气的事啊,我生你养你,先你之忧而忧,后你之乐而乐,你为啥不能给我一个普通朋友的待遇?你的心事,连萍水相逢的网友都可以告诉,为什么偏偏父母不能告诉,难道我们是你的敌人,会出卖你吗?”
我只有建议晓菲妈妈把这些“诚恳的困惑”都写进给晓菲的信中。我们都期待,“你为啥不能给我一个普通朋友的待遇”这句话,可以触动晓菲这样的“冷感少女”——想一想父母那颗彷徨、不知所措而又热乎乎的心吧!
明月的话: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也许很难解释这一奇怪的事实:为什么心事可以告诉同龄人,告诉网友,却偏偏不能告知父母?这显而易见是一种“青春期的成见”。因为,所谓“心灵的契友”,乃是可以了解你、领会你,对你有所建议和忠告的人,他们不应该有年龄的限制,为什么有着丰富人生经验又在逐渐放弃居高临下姿态的父母,反而没有了当我们契友的机会?这不公平。还是给父母一个公平的对话机会吧,这样,两代人之间的侦察与反侦察引发的不快会少很多。
当袁晓菲偶尔发现对方的价值观事实上与自己这代人迥然不同,对方绝不是一个“90后”时,冷汗突然爬上了她的脊梁。她敲出了这样一句话:“你说话的口气与我老妈一模一样。你别有用心地接近我,是有目的的,对不对?不会有一个忙碌的成年人每天缠着一个半大孩子聊天,说实话吧,你是妈妈吗?”
在那一刹那,袁晓菲甚至祈求对方能飞快地敲出斩钉截铁的“不是”。但,对方迟疑了三拍,才敲出“不是”。当晚,袁晓菲在晚饭桌上提起:“最近妈妈风雨无阻要出去饭后散步,一去就是两个小时,是不是有些不正常?爸,你要看紧点,别让妈妈网恋。”袁晓菲的爸妈像是被捅破了什么秘密似的对望一眼,妈妈心虚得不敢看女儿的眼,爸爸用筷子敲了一下袁晓菲的背,“别胡思乱想,我看你是连续剧看多了,能当编剧了。就凭你妈那点上网功夫,还能与人玩网恋?”袁晓菲话中有话地说:“也保不住妈在网上有新的目标呀,比方,冒充‘90后’,套出我们这代人都在想什么……”说到这里,袁晓菲偷眼望去,见妈妈僵坐着,停止了咀嚼,腮帮上的肌肉奇怪地抽动了一下。
袁晓菲奇特的直觉被证实了,“坏眼睛蓝”十有八九是妈妈,是坐在面前的这个衣着潦草、长发蓬乱的中年妇女。想想,自己居然不设防地对她说起过被男生穷追和拒绝的糗事,说起过对帅哥老师的复杂情感,说起过此生也许都无法实现的不着边际的梦想,特别是,说起过对父母和祖父母的“有些忤逆”的评论……晓菲说这些的时候,一直认为网络另一端坐着的,是与自己一样新潮叛逆的同龄人。她错了!她错了!
自此,母女之间的“冰河期”开始了:晓菲基本不理睬妈妈,也很少与爸爸交谈。每次看到他们小心翼翼又遮遮掩掩的样子,晓菲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原来你们什么都想知道,原来你们恨不得我是“透明人”你们才放心;凭什么我什么事儿都让你们知道?难道我17岁了,还会像小孩子一样告状,乞求你们的庇护吗?
他们越是怕伤害她,她就越不想做回言听计从的乖女儿;他们越纵容她,她便越是忘不了妈妈冒充同龄Q友来套取她的信任的“卑鄙”,她就越想摆出一张臭脸,表明他们对她太过分。
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袁晓菲的妈妈受不了啦,跑到我这里讲述她的委屈和无奈。说及女儿对她的“刻骨铭心的恨”时,这个刚升任处级公务员的女人流下了一脸的泪。她说:“我记得晓菲上初中的时候还是很乖的呀!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充分,她交了什么朋友,对老师有什么想法,对班上那些富家子弟的言行有什么看法,我是一清二楚的。每过一段时间,比如月考结束,或者期中考试结束,晓菲会给自己放一晚上的假,她会要求在我们的房间打地铺,跟我和她爸爸聊一晚的天。”
我点头,递纸巾给晓菲妈妈,“那么,这种畅快的交流是什么时候中断的?”
“晓菲上了高中好像就开始了。你大概不知道,她是择校生,她的中考成绩比现在这所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低了3分,我们是花很大力气,交了三万块钱才进去的。晓菲自己不想择校,她是那种喜欢沉浸在白日梦中,带着幻想色彩的女孩,她不喜欢竞争带来的压力,因此上了高中她变得很郁闷,很不开心。每次大考小考一排名,她总是倒数,她自己也觉得很没面子。她屡次跟我们说过不想当凤尾,就想当鸡头。但想要转学是很不现实的,再说,从父母的心理来说,孩子能穿上现在这所学校的校服,是一种光荣。晓菲从那个时候起就不大乐意与我们深谈了,她认为,她成了父母虚荣的牺牲品。”
我点头,“类似的例子上我这里咨询的不少。报上也说,孩子的叛逆期从以前的初二初三,顺延到现在的高二高三了。高中的孩子对父母的关照表现出极端的不耐烦,认为:父母的观念都是世故的、老套的,认为自己的成绩只是他们在同事朋友间炫耀的一个工具。孩子慢慢地在饭桌上选择不发一言,却在QQ、MsN以及手机短信的发送平台上与同龄人聊得欢。有一所中学的家长学校还做了调研,发现高中的孩子每周在QQ上耗去的时候达到十三四个小时,既蚕食了他们的睡眠时间,又蚕食了他们晚上的有效的学习时间。你家晓菲的情况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袁晓菲妈妈叹了口气,“晓菲沉迷QQ的情况,比很多同龄孩子更糟糕,我甚至怀疑因为在现实世界找不到自我肯定的依据,她越来越依赖QQ上的交流来找寻一种逃避,一种虚拟的自我肯定。在我家的厨房窗户上,可以反射出晓菲关紧门来上网的样子。正是她的沉迷刺激了我,让我冒充她的Q友,去她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
“可以说,晓菲越是对你们隐瞒她的所思所想,做父母的就越好奇。”
“没错。在网上,取得晓菲的信任是如此容易,这让我很伤心。对比一下,我们做父母的,要跟这么大的孩子聊几句知心话,是多么难啊!”
“你是一边打字一边伤心?”
“准确地说,是一边聊天一边自责。知道与学习时问如此紧张的女儿交流,是对她的一种干扰;而作为一名Q友,你又不能违背自己的身份去催她学习。非常地矛盾。”
“后来又是怎么露馅的呢?”
“聊了一个多月都很顺利。后来有一天,女儿与Q友大谈对台湾综艺节目‘棒棒堂’和‘黑涩会’的推崇。你大概听说过,这两档节目的出镜小孩,是小s都说‘看了以后恨不得上台去踹他们两脚’的人。女儿居然崇尚这种节目?我熬不住了,一时间忘了我也是‘90后’,居然跳出来反驳……一下子就穿了帮。”
我忍不住微笑,为这位妈妈的勇敢,与鲁莽。“晓菲马上看出你是个冒牌Q友?”
“没错。我低估了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直觉。尽管我否认我就是‘坏眼睛蓝’,但晓菲显然放弃了原来的QQ号——我连着一礼拜上线痴等,代表晓菲的那个头像一直灰着。”
“宝贵的线索中断了。”
“就算我能进入晓菲的新QQ,估计也很难问出她的心里话了。事情发生后晓菲跟我们越发对立和淡漠,她缩短了上网的时间,情绪上也越来越低落。唉……我也挺后悔的,QQ也许是她的一个宣泄途径,是我,让她失去了这个宣泄途径。”
我问她:“你打算怎么办?”
“给晓菲写一封信吧。郑重其事地寄给她,先道歉,再解释我这么做的不得已——如果亲子间的交流是充分的,哪个父母乐意在肮脏的网吧里,冒着被人视为‘网恋中年’的危险,与自己的孩子用这种方式交流呢?”晓菲妈妈最后激动地说:“我知道,晓菲最不服气的一件事是:我的事情我做主,凭什么都让你们知道?可我也有不服气的事啊,我生你养你,先你之忧而忧,后你之乐而乐,你为啥不能给我一个普通朋友的待遇?你的心事,连萍水相逢的网友都可以告诉,为什么偏偏父母不能告诉,难道我们是你的敌人,会出卖你吗?”
我只有建议晓菲妈妈把这些“诚恳的困惑”都写进给晓菲的信中。我们都期待,“你为啥不能给我一个普通朋友的待遇”这句话,可以触动晓菲这样的“冷感少女”——想一想父母那颗彷徨、不知所措而又热乎乎的心吧!
明月的话: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也许很难解释这一奇怪的事实:为什么心事可以告诉同龄人,告诉网友,却偏偏不能告知父母?这显而易见是一种“青春期的成见”。因为,所谓“心灵的契友”,乃是可以了解你、领会你,对你有所建议和忠告的人,他们不应该有年龄的限制,为什么有着丰富人生经验又在逐渐放弃居高临下姿态的父母,反而没有了当我们契友的机会?这不公平。还是给父母一个公平的对话机会吧,这样,两代人之间的侦察与反侦察引发的不快会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