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诗风是李白诗歌艺术特色极其重要的体现。这一诗风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在王朝更替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化潮流、一种文化氛围。主观原因则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因为李白鲜明的性格特点;其次,道教文化对李白思想的影响;第三,魏晋时代二谢诗风对李白的影响;第四,则是李白自己的创作主张:反对绮丽的诗风。
关键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风形成原因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风形成的客观原因分析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当时唐朝空前的繁荣发展,是铸造他积极勃发的内在品质,塑造出诗人的广阔胸怀与激昂澎湃的气魄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时期国内外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南北方文风不断融合,从客观层面上大力促进文学的兴盛,创造出史无前例的盛唐文化环境。在此大环境下,李白与当时的诗人都受到深远的文化熏陶,李白的诗歌作品成为盛唐的代表,辞藻华丽且质朴刚劲。不过,李白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活阅历与独具的文化修养,这是让他的诗歌展现出浓郁的个人气息的原因所在。
唐以前的诗歌形态,以齐梁形式主义诗风为主要形式。齐梁的诗风,就艺术形式方面来说,是诗思的人工化,文字化。进入唐代以后,诗人们大力扭转齐梁诗风,创造具有唐代风格的诗风。如初唐四杰、陈子昂等,高举风骨兴寄,从内容上突破,从诗歌意境的产生方面着手,从形式上扭转人工化、文字化的齐梁体。一个新兴的王朝不能仍然沉溺在雕琢纤丽的文风中。比如王昌龄极力反对心力苦吟与人为的安排。他在诗中阐述到,在诗歌中存在自然的风韵,能够展现丰富的内涵。由此可见,真正的物象远胜于假的事物,自然要素要优于假的物色。能够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都是杰出之辈。创作词句如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均属于非真像,难以达到完美的意境。在此之中可以了解到:他反对诗歌艺术思维人工化,他主张“天然物色”。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歌风格正是“天然物色”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这种诗风是伴随着诗歌发展潮流应运而生的。他自身也非常反对六朝的绮丽,因为那是形式的虚伪性,他所以说:“自从建安以来,绮丽不足珍”,诗人追求的是自然的本初动力。李阳冰在《草堂集序》阐释到:卢黄门曾经说过,陈子昂倡导要去除文风中的萎靡状态,而世上的文章风格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现在的诗歌作品中仍然是有着梁朝与陈朝时期宫廷奢华风格。直到李白的出现才发生根本性的转化,彻底将这种文风改变。现在大家都不关注古代的文学作品了,只关注李白的文章,在当世非常盛行,他的文采已经达到与自然抗衡的威力。李白是最为杰出的唐代诗人,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
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歌风格形成的主观原因分析
在文学创作中,诗人的性格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让诗人有独特的感受,它对诗人艺术构想、情感活动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诗人的作品中会潜移默化的引入自身的个性特征与内在气质,由此创造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个论点也是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譬如,杨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心画心声”的观点,语言表现出内心世界,书写展现出心中画卷;通过这个方式能够分辨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而且,能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他的观点中可以了解到,能够从言语与文采中能够了解人的内在品质。曹丕在《典论.论文》重点阐释“气”的内涵,气是文章的灵魂,气也是存在清浊状态,要顺气自然的展现出气的神韵他将“气”和“体”进行紧密关联,以此创造出文体与文章风尚,在此基礎上对当时的作者与作品进行点评。二者的观点均在重点讨论人格或个性对文学创作带来的风格影响。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阐释,“气”能够明志,志可以确言,情性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在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会直接影响创作者的思想架构。思想感情与精神气韵等会对语言风格产生决定性作用,在创作者的文风与才思等方面展现出来。创作者依据内心的状态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古代的文学评论家认为创作者的气质与个性会对文学风格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由此,笔者需要分析李白的个性气质。一个是人的个性气质是由他成长环境、人生体验、人生阅历、个人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1.求仙访道映射出李白对“道”的诠释——“自然”
李白约在5岁时跟着家人一起从出生地搬迁到川蜀的绵州昌隆(即现在的江油市),全家定居在古代蜀川,在李白的少年时期深厚道教的影响。当时,该地有着非常浓郁的道教文化,在青城山与峨眉山等地出现一些知名道者,他们也是开元时期受到国家尊重的著名人物。李白在蜀地成长,道教文化对他产生一生的熏陶。李白到处访问名山并寻道。他创作的《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沉怀丹丘志,充赏归寂寞”。注解:紫云山位于绵州彰明西南20千米处,有着自然原始风光。在地理书籍中经常成为为在紫云之上的风景,因此得名。在此地有着道教建筑,命名为崇仙观,位于李白居所旁。李白经常游历紫云山。紫云山成为青城山著名的道教名胜,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他对道教极为崇拜。曾经说到一直在追求道家精髓中到处游历(《感兴》八首其五)。而且他有众多的道家好友,譬如东岩子、元丹生、紫阳先生等。友情就是在一个人的精神进展上很重要的因素,在这些朋友的熏陶下,李白又“铭骨誓相学”,他沉醉于求仙访道,“学道三十春”,他常说他学道有三十年的历史,可见李白对访道的热心和决心。道其中的一个概念就是“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存在与自然之中,顺其自然成为道教的核心理念,要注意区分道教中阐释的自然并未大众认为的自然环境理念,而是形而上学的自然状态,有着不可名状的自然含义。李白从小就受到道教理论的影响,“朴散不尚古,时讹皆失真”就是他“自然”的宣言。李白主张的自然,反对人为,反对强制,喜欢真,喜欢淳朴。
2.李白待人接物显示其个性气质——“真”诚直率、不做矫饰 李白作为一位才华出众的大诗人,他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他在仕途上是失意的。他是非常任真的。他无所顾忌,无所约束,一切以个人情绪为转移。心里怎么想,当时有怎样的感受,都形诸于笔端。每一首诗都是他内心的独白,不受社会、政策的条条款款制约的真实心情的流露,当然也是作为自然的人的追求。他写诗时所体现的真率不容忽视。他写过“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一别蹉跎朝市间,青云之交不可攀”,“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从这些诗句中可以了解到诗人的个性真诚直率,不做任何矫饰。所以,由此可知,李白在创作的时候,任情率真,灵感突发,不受束缚,自然洒脱,一片天真烂漫。
3.对“二谢”的情有独钟映射出其创作主张——“清”
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敬重谢眺,在作品中《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云“中间小谢又清发”。谢眺似“澄江静如练”,谢灵运似“池塘生春草”,这类诗句,清真自然,没有牵强附会之意。在《经乱离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这高度赞扬韦诗,这也是体现出其“清、真”的美学思想。正所谓诗人的个性气质会决定诗人的创作。李白求仙访道从中吸取的“自然”、他待人接物的“真诚”、对“二谢”的独爱,对齐梁诗风的反对等他的这些个性特质共同造就了他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是个天才卓绝的诗人,后人把他神化为飘逸不群的“诗仙”。他善于从前辈诗人的创作中吸取精华,从绚丽多姿的民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浸润着清真的审美意趣的绝句作品,仿佛是平凡俗世里奏响的一声声清纯空灵的笛音,我们完全能够透过他诸如《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从这些诗词的创作可以感受到李白内心的真诚与浪漫,期待在精神层面上逍遥自在中得到淡泊与真实,好似清水中芙蓉一样雅致平和。
参考文献
[1]胡晓明著.中国诗学之精神[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2001.
[2]李白著,王琦注,劉建新校勘,汪龙麟审定.李白诗歌全集(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五)[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3]刘忆萱,王玉暐著.李白诗选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王运熙等著.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1992.
作者简介
王虹力(1990.07—),女,助教,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
关键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风形成原因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风形成的客观原因分析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当时唐朝空前的繁荣发展,是铸造他积极勃发的内在品质,塑造出诗人的广阔胸怀与激昂澎湃的气魄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时期国内外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南北方文风不断融合,从客观层面上大力促进文学的兴盛,创造出史无前例的盛唐文化环境。在此大环境下,李白与当时的诗人都受到深远的文化熏陶,李白的诗歌作品成为盛唐的代表,辞藻华丽且质朴刚劲。不过,李白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生活阅历与独具的文化修养,这是让他的诗歌展现出浓郁的个人气息的原因所在。
唐以前的诗歌形态,以齐梁形式主义诗风为主要形式。齐梁的诗风,就艺术形式方面来说,是诗思的人工化,文字化。进入唐代以后,诗人们大力扭转齐梁诗风,创造具有唐代风格的诗风。如初唐四杰、陈子昂等,高举风骨兴寄,从内容上突破,从诗歌意境的产生方面着手,从形式上扭转人工化、文字化的齐梁体。一个新兴的王朝不能仍然沉溺在雕琢纤丽的文风中。比如王昌龄极力反对心力苦吟与人为的安排。他在诗中阐述到,在诗歌中存在自然的风韵,能够展现丰富的内涵。由此可见,真正的物象远胜于假的事物,自然要素要优于假的物色。能够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都是杰出之辈。创作词句如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均属于非真像,难以达到完美的意境。在此之中可以了解到:他反对诗歌艺术思维人工化,他主张“天然物色”。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歌风格正是“天然物色”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李白的这种诗风是伴随着诗歌发展潮流应运而生的。他自身也非常反对六朝的绮丽,因为那是形式的虚伪性,他所以说:“自从建安以来,绮丽不足珍”,诗人追求的是自然的本初动力。李阳冰在《草堂集序》阐释到:卢黄门曾经说过,陈子昂倡导要去除文风中的萎靡状态,而世上的文章风格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现在的诗歌作品中仍然是有着梁朝与陈朝时期宫廷奢华风格。直到李白的出现才发生根本性的转化,彻底将这种文风改变。现在大家都不关注古代的文学作品了,只关注李白的文章,在当世非常盛行,他的文采已经达到与自然抗衡的威力。李白是最为杰出的唐代诗人,有着自身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
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歌风格形成的主观原因分析
在文学创作中,诗人的性格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让诗人有独特的感受,它对诗人艺术构想、情感活动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诗人的作品中会潜移默化的引入自身的个性特征与内在气质,由此创造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个论点也是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譬如,杨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心画心声”的观点,语言表现出内心世界,书写展现出心中画卷;通过这个方式能够分辨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而且,能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他的观点中可以了解到,能够从言语与文采中能够了解人的内在品质。曹丕在《典论.论文》重点阐释“气”的内涵,气是文章的灵魂,气也是存在清浊状态,要顺气自然的展现出气的神韵他将“气”和“体”进行紧密关联,以此创造出文体与文章风尚,在此基礎上对当时的作者与作品进行点评。二者的观点均在重点讨论人格或个性对文学创作带来的风格影响。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阐释,“气”能够明志,志可以确言,情性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在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的综合作用下,会直接影响创作者的思想架构。思想感情与精神气韵等会对语言风格产生决定性作用,在创作者的文风与才思等方面展现出来。创作者依据内心的状态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古代的文学评论家认为创作者的气质与个性会对文学风格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由此,笔者需要分析李白的个性气质。一个是人的个性气质是由他成长环境、人生体验、人生阅历、个人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的。
1.求仙访道映射出李白对“道”的诠释——“自然”
李白约在5岁时跟着家人一起从出生地搬迁到川蜀的绵州昌隆(即现在的江油市),全家定居在古代蜀川,在李白的少年时期深厚道教的影响。当时,该地有着非常浓郁的道教文化,在青城山与峨眉山等地出现一些知名道者,他们也是开元时期受到国家尊重的著名人物。李白在蜀地成长,道教文化对他产生一生的熏陶。李白到处访问名山并寻道。他创作的《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沉怀丹丘志,充赏归寂寞”。注解:紫云山位于绵州彰明西南20千米处,有着自然原始风光。在地理书籍中经常成为为在紫云之上的风景,因此得名。在此地有着道教建筑,命名为崇仙观,位于李白居所旁。李白经常游历紫云山。紫云山成为青城山著名的道教名胜,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他对道教极为崇拜。曾经说到一直在追求道家精髓中到处游历(《感兴》八首其五)。而且他有众多的道家好友,譬如东岩子、元丹生、紫阳先生等。友情就是在一个人的精神进展上很重要的因素,在这些朋友的熏陶下,李白又“铭骨誓相学”,他沉醉于求仙访道,“学道三十春”,他常说他学道有三十年的历史,可见李白对访道的热心和决心。道其中的一个概念就是“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存在与自然之中,顺其自然成为道教的核心理念,要注意区分道教中阐释的自然并未大众认为的自然环境理念,而是形而上学的自然状态,有着不可名状的自然含义。李白从小就受到道教理论的影响,“朴散不尚古,时讹皆失真”就是他“自然”的宣言。李白主张的自然,反对人为,反对强制,喜欢真,喜欢淳朴。
2.李白待人接物显示其个性气质——“真”诚直率、不做矫饰 李白作为一位才华出众的大诗人,他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他在仕途上是失意的。他是非常任真的。他无所顾忌,无所约束,一切以个人情绪为转移。心里怎么想,当时有怎样的感受,都形诸于笔端。每一首诗都是他内心的独白,不受社会、政策的条条款款制约的真实心情的流露,当然也是作为自然的人的追求。他写诗时所体现的真率不容忽视。他写过“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一别蹉跎朝市间,青云之交不可攀”,“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从这些诗句中可以了解到诗人的个性真诚直率,不做任何矫饰。所以,由此可知,李白在创作的时候,任情率真,灵感突发,不受束缚,自然洒脱,一片天真烂漫。
3.对“二谢”的情有独钟映射出其创作主张——“清”
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敬重谢眺,在作品中《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云“中间小谢又清发”。谢眺似“澄江静如练”,谢灵运似“池塘生春草”,这类诗句,清真自然,没有牵强附会之意。在《经乱离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这高度赞扬韦诗,这也是体现出其“清、真”的美学思想。正所谓诗人的个性气质会决定诗人的创作。李白求仙访道从中吸取的“自然”、他待人接物的“真诚”、对“二谢”的独爱,对齐梁诗风的反对等他的这些个性特质共同造就了他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是个天才卓绝的诗人,后人把他神化为飘逸不群的“诗仙”。他善于从前辈诗人的创作中吸取精华,从绚丽多姿的民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他浸润着清真的审美意趣的绝句作品,仿佛是平凡俗世里奏响的一声声清纯空灵的笛音,我们完全能够透过他诸如《长干行》“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偿开”“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从这些诗词的创作可以感受到李白内心的真诚与浪漫,期待在精神层面上逍遥自在中得到淡泊与真实,好似清水中芙蓉一样雅致平和。
参考文献
[1]胡晓明著.中国诗学之精神[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2001.
[2]李白著,王琦注,劉建新校勘,汪龙麟审定.李白诗歌全集(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五)[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3]刘忆萱,王玉暐著.李白诗选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王运熙等著.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1992.
作者简介
王虹力(1990.07—),女,助教,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