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新”是我国传统诗学和审美领域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和范畴,而且也与人们的生活、品格密切相关,成为一个指涉文化理想的概念。
“清新”一词可以视为“清”与“新”的组合。在这个组合中,“新”不难理解,而“清”的意思则很丰富。“清”,其本义当指水纯净透明,由此引出纯洁、单纯、清静、清楚、公正、清廉、秀美、高洁、清冷、安定等意思。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说:“清者, 超凡绝俗之谓。”又具体描述为:“绝涧孤峰, 长松怪石, 竹篱茅舍, 老鹤疏梅, 一种清气, 固自迥绝尘嚣。至于龙宫海藏, 万宝具陈, 钧天帝廷, 百乐偕奏, 金关玉楼, 群真毕集, 入其中使人神骨泠然, 脏腑变易, 不谓之清可乎!”可见,“清”实在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境界。
但“清”的意思又不仅此。它还与雅正、与新颖密切相关。正如蒋寅所指出的:“清的超凡绝俗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与现世, 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这也正是古意和雅趣生成的前提, 明乎此, 清中包含古雅的意味实在是再自然也不过了。”(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比如,李因笃《曹季子苏亭集序》就说:“少陵云‘更得清新否’, 又‘清新庾开府’、‘清词丽句必为邻’, 是清尤称要。然未有不古而清者, 欲诗之古, 舍汉魏盛唐何遵焉? 古则清, 清则雅矣。”这样,“清”又与雅正是相通的。“不难理解, 清意味着超脱凡俗, 而俗的病根即在陈熟平凡, 所以清从立意修辞上说首先必须戒绝陈熟, 力求新异。”(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于是,“清”与“新”的组合就是理所当然的。较早的如杜甫的诗“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其五)。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虽然人们求变求新的态度很强烈,有着喜新厌旧的心理,但客观上讲,并非所有的“新”都是好的、符合人们意愿的,所以必须对“新”进行一定的限定。这“清新”就是一种好的“新”,一种纯净的“新”、脱俗的“新”。可见,“清新”一词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能够很好地概括这种审美旨趣和价值追求。当然,这种审美旨趣和价值追求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诗学的领域。它还应当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特别是我们的文化生活产生深刻引导作用。这就是说,文学艺术要清新,生活要清新,文化也要清新,文化生活也要清新。清新是健康文化的一个基本品格。
如果说一般的生活往往指的是物质生活的话,那么,文化生活就指的是精神生活方式和精神创造。文化既超出生活、高于生活,但又融入生活、引导生活。文化对于生活的引导作用无处不在。清新的生活、清新的文化则涉及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清新成为整个文化生活的价值指向和品格追求。清新的文化生活旨在对于现实的文化生活的一种超越、从而提升文化生活的品位、旨趣和精神境界。我们固然生活在现实、现世,固然离不开一日三餐、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但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满足并不能让我们的欲望止步。于是,一些人追求奢靡的生活,就是用更多的物质来满足其更大的生活欲望;另有一些人追求精神的满足,探索精神文化的发展。这后者可以获得更大满足,获得更大的精神丰富、更深的思想认识。在寻求精神满足的追求中,更有一些人是寻求一种清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从现实生活中超越出来,追求清纯新颖、高雅诗意的生活方式,赋予生活以“清新”的格调。清新的文化生活不以物质的满足为手段,不以庸俗低俗为方式,不以因循守旧为目标,而更注重精神的独立、自由和创造。
古今很多学者、名家、大师如圣哲老子、孔子都是崇尚清新生活方式。孔子兢兢业业、奋斗一生,他的思想泽被后世,更主要的是他的精神成为古今学者学习的典范。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可以说是践行清新生活方式的代表。朱光潜的人生态度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是以淡泊名利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从事自己的事业,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用这种精神,他在晚年80多岁还在翻译维柯的《新科学》,书是翻译完了,但没有等到出版他就去世了。这种执着的精神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他在1979年再版的《西方美学史》序论中说:“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朱光潜的这种入世的精神具体化为“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他认为,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一种多么执着的精神!唯有这种精神,朱先生一生就是清新的一生。他不断超越自己、超越生活,向思想的深处、向精神高地进发,为我国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可以这么说,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体现了“清新”的文化生活品格。清新的生活、清新的文化、清新的诗学,三者其实是融合在一起的,体现了“清新”作为我国传统审美文化范畴所具有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
“清新”一词可以视为“清”与“新”的组合。在这个组合中,“新”不难理解,而“清”的意思则很丰富。“清”,其本义当指水纯净透明,由此引出纯洁、单纯、清静、清楚、公正、清廉、秀美、高洁、清冷、安定等意思。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说:“清者, 超凡绝俗之谓。”又具体描述为:“绝涧孤峰, 长松怪石, 竹篱茅舍, 老鹤疏梅, 一种清气, 固自迥绝尘嚣。至于龙宫海藏, 万宝具陈, 钧天帝廷, 百乐偕奏, 金关玉楼, 群真毕集, 入其中使人神骨泠然, 脏腑变易, 不谓之清可乎!”可见,“清”实在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境界。
但“清”的意思又不仅此。它还与雅正、与新颖密切相关。正如蒋寅所指出的:“清的超凡绝俗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与现世, 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这也正是古意和雅趣生成的前提, 明乎此, 清中包含古雅的意味实在是再自然也不过了。”(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比如,李因笃《曹季子苏亭集序》就说:“少陵云‘更得清新否’, 又‘清新庾开府’、‘清词丽句必为邻’, 是清尤称要。然未有不古而清者, 欲诗之古, 舍汉魏盛唐何遵焉? 古则清, 清则雅矣。”这样,“清”又与雅正是相通的。“不难理解, 清意味着超脱凡俗, 而俗的病根即在陈熟平凡, 所以清从立意修辞上说首先必须戒绝陈熟, 力求新异。”(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于是,“清”与“新”的组合就是理所当然的。较早的如杜甫的诗“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不薄今人爱古人, 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其五)。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虽然人们求变求新的态度很强烈,有着喜新厌旧的心理,但客观上讲,并非所有的“新”都是好的、符合人们意愿的,所以必须对“新”进行一定的限定。这“清新”就是一种好的“新”,一种纯净的“新”、脱俗的“新”。可见,“清新”一词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能够很好地概括这种审美旨趣和价值追求。当然,这种审美旨趣和价值追求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诗学的领域。它还应当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特别是我们的文化生活产生深刻引导作用。这就是说,文学艺术要清新,生活要清新,文化也要清新,文化生活也要清新。清新是健康文化的一个基本品格。
如果说一般的生活往往指的是物质生活的话,那么,文化生活就指的是精神生活方式和精神创造。文化既超出生活、高于生活,但又融入生活、引导生活。文化对于生活的引导作用无处不在。清新的生活、清新的文化则涉及整个社会生活和文化;清新成为整个文化生活的价值指向和品格追求。清新的文化生活旨在对于现实的文化生活的一种超越、从而提升文化生活的品位、旨趣和精神境界。我们固然生活在现实、现世,固然离不开一日三餐、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但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的满足并不能让我们的欲望止步。于是,一些人追求奢靡的生活,就是用更多的物质来满足其更大的生活欲望;另有一些人追求精神的满足,探索精神文化的发展。这后者可以获得更大满足,获得更大的精神丰富、更深的思想认识。在寻求精神满足的追求中,更有一些人是寻求一种清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从现实生活中超越出来,追求清纯新颖、高雅诗意的生活方式,赋予生活以“清新”的格调。清新的文化生活不以物质的满足为手段,不以庸俗低俗为方式,不以因循守旧为目标,而更注重精神的独立、自由和创造。
古今很多学者、名家、大师如圣哲老子、孔子都是崇尚清新生活方式。孔子兢兢业业、奋斗一生,他的思想泽被后世,更主要的是他的精神成为古今学者学习的典范。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可以说是践行清新生活方式的代表。朱光潜的人生态度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就是以淡泊名利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从事自己的事业,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用这种精神,他在晚年80多岁还在翻译维柯的《新科学》,书是翻译完了,但没有等到出版他就去世了。这种执着的精神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他在1979年再版的《西方美学史》序论中说:“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朱光潜的这种入世的精神具体化为“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他认为,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一种多么执着的精神!唯有这种精神,朱先生一生就是清新的一生。他不断超越自己、超越生活,向思想的深处、向精神高地进发,为我国文化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可以这么说,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体现了“清新”的文化生活品格。清新的生活、清新的文化、清新的诗学,三者其实是融合在一起的,体现了“清新”作为我国传统审美文化范畴所具有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