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与探索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ju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从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意义入手,对其实践展开探索。
  关键词:空间再造 分级阅读 服务价值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人文学科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空间转向”。在各个学者的深入研究下,当代公共图书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变成了一个“学习者的空间”“知识共享的空间”、城市的“第三空间”。图书馆空间成为“一个社会关系重组与社会秩序实践性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关系化与生产过程化的动词,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空间化(the spatialization of social order)”。[1]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获得了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同,同时体现了社会的协同进步与发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为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7年11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出台,以此为依据,通过图书馆空间再造,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对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进行重新布局,缩减藏书空间,深度挖掘新的服务形态与服务功能,增加交流学习、创客空间,提升整体服务价值,实现再造效益,做好转型升级。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指在既有传统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基础上,对图书馆的形态及功能进行重新挖掘,从虚拟和实体角度对传统图书馆空间进行升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本质上是促进图书馆的转型。[2]《公共图书馆法》为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架构了基本制度和规范体系,为今后城市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挥理顺了思路,同时与新兴数字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共發展。
  《公共图书馆法》明确了在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改造上,需要遵循城市的发展需求,打造文化地标,例如近期开放的天津市图书馆在空间构造上得到了政府支持,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物,是读者心中的“网红图书馆”。
  (二)图书馆空间再造对其社会职能的影响
  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再造,数字虚拟空间的设计与再造已经成为转型和发展的新方向。通过最新科技建立数字网络,对图书馆虚拟空间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升级。通过这些空间的打造,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从第一的阅读空间,逐步转变为注重读者互动、注重技术应用,形成新型的创客空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二、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与探索
  (一)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联合再造
  1989年,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其《绝好的地方》一书中提出了“第三空间”,将城市中心的阅读、欣赏、交流与休闲等公共空间,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公园等设定为“第三空间”,[3]在这样的前提下,图书馆可以和政府机构、其他机关单位、出版厂商、民办企业、部队、民间组织、社区等众多的社会力量合作,开办不同种类的“图书馆”,从现实到虚拟实现全天候借阅体验。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了解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打造不一样的交流空间。
  (二)开展分级阅读,提升用户服务体验
  随着群众对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大,数字阅读的不断兴起,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对阅读的需求不断改变、增加,通过图书馆空间再造,进一步开展分级阅读,尤其是加强亲子阅读、少儿分级阅读,是图书馆转型需要认真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儿童因为受到年龄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自制力不足,无法像成人一样独立、安静地在馆内阅读,大部分需要家长的陪同。如何在同一区域满足儿童和家长不同的阅读需求,可以通过空间融合再造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例如可以将少儿期刊和图书摆放在同一空间内,通过书架、家具等间隔,分成低幼区、少儿区、期刊区域等,增加专门的少儿读报机、数字期刊机等。为了方便家长的阅读,可直接将成人期刊放在同一空间。
  三、对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思考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达到了一个高潮,很多城市在建设上追求造型奇特、空间层次感、功能多样性,却忽略了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图书馆从闭架阅读到开架阅读的转变过程,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再造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更要考虑图书馆读者需求的变化。尤其是残疾人这类特殊群体,需要为其打造专门的通道,开办专门的活动并形成传统,要将固化的空间打造成柔性的空间。
  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如何打造移动图书馆、职能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探索。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不断扩展,从城市的“第三空间”到“信息共享空间”再到“互联网+”,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成都:四川大学,2007.
  [2]刘玉奇.基于协同理论的我国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05).
  [3]冯天宇.“第三空间”视阈下的图书馆创新服务再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12).
  (作者简介:王瑞娟,女,本科,保定市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空间再造)(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这对于高校音乐鉴赏来说,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此,要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设备,对高校音乐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实现教学目标、形式和过程的全面创新,以期使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鉴赏 教学创新  一、当下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音乐鉴赏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对
摘要:当代艺术形式多种多样,通过研究西方艺术史进程及西方当代艺术,学习和借鉴其先进思想理论,发展和完善中国的现代艺术教育,可以发现很多新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艺术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创新的想法与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中国艺术教育需要完善的。  关键词:当代艺术 现代教育 艺术反思 艺术的真实 差异性  艺术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为了宣传思想,教化人类,是为宗教服务的。绘画和雕塑就像一个服务行业一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舞蹈教学中,需要对舞蹈教学形式加以创新,对其进行全面改革,以满足学生对舞蹈课的需求。本文对高校应如何实现舞蹈课程的优化创新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生 舞蹈课程 创新  舞蹈教学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设置,突出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一、舞蹈编导教学中的缺陷  当前,高校对学生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做出了强调,但在实际教学中,受条件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的研究氯胺酮、芬太尼、咪唑安定及异丙酚对LPS 诱导的炎症反应中致炎因子TNF-α、IL-1β和抗炎因子IL-10 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成年兔30 只,按配伍组设计原则分成5 组:①生理盐水组(对照组);②氯胺酮组;③芬太尼组;④咪唑安定组;⑤异丙酚组。开放静脉后输注生理盐水或静脉麻醉药共5 小时,在输注后1 小时动脉注射LPS 20μg/kg,分别于麻醉前(T0),注射LPS 前(T_1)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优势作用也更为显著,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加强了对美术课程的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工作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已经有了显著提升,所以有效开展初高中美术教育,实现初高中美术教育工作的衔接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对初高中美术学科的教学衔接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高中 美术学科 教学衔接  学生在初高中衔接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惑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