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教学法;运用;问题;生活;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3-0077-01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而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下本人来谈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通过一定的问题,引起小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来引导小学生积极思维,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首先,在黑板上写出3个数“3、30、300”,问:“谁能在这3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再用等号连接这3个数?”学生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感到很疑惑,3个大小不等的数加上什么样的单位名称才能用等号连接呢?此时,我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们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3元=30角=300分……我在一一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又问:“谁能加上同一个单位名称后,将这3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有学生回答:“3米=3.0米=3.00米。”我又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如果你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能使他们初步建立“十进制”的认识:1个10和1个1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去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抓住这一节的教学特点,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1.让学生拿出一个土豆,用刀切出一个平面,并用手摸一摸切的面,这样学生就对面有了直观的认识;2.让学生在第一个面的旁边再切一个面,这样两个面之间就有了一条相交的线,这条线就叫做棱;3.让学生在两个面的另一端再切一个面,形成三个面相交,这样就得到三条棱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就叫做顶点,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面、棱、顶点的意义;4.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学具的观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各有多少?各自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关系?然后口头归纳叙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思考讨论,得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编辑:刘立英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3-0077-01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好动性强,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加上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于是很多学生会出现厌学情绪。而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下本人来谈谈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通过一定的问题,引起小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来引导小学生积极思维,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首先,在黑板上写出3个数“3、30、300”,问:“谁能在这3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再用等号连接这3个数?”学生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感到很疑惑,3个大小不等的数加上什么样的单位名称才能用等号连接呢?此时,我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们有的说3米=30分米=300厘米,有的说3元=30角=300分……我在一一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又问:“谁能加上同一个单位名称后,将这3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有学生回答:“3米=3.0米=3.00米。”我又问:“像3、3.0、3.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愉快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
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如果你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能使他们初步建立“十进制”的认识:1个10和1个1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会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去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抓住这一节的教学特点,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1.让学生拿出一个土豆,用刀切出一个平面,并用手摸一摸切的面,这样学生就对面有了直观的认识;2.让学生在第一个面的旁边再切一个面,这样两个面之间就有了一条相交的线,这条线就叫做棱;3.让学生在两个面的另一端再切一个面,形成三个面相交,这样就得到三条棱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就叫做顶点,从而让学生初步认识面、棱、顶点的意义;4.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学具的观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各有多少?各自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关系?然后口头归纳叙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思考讨论,得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