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经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调通过研究学习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判断能力。强调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兴趣,形成健康进取的态度。
一、跳出教材,走入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首先体现在“综合”性上,它不仅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还是科学、艺术与道德的综合,自我、自然与社会的综合。所以,我们应该跳出学科束缚,大胆走入生活。如学完《长方体、正方体》一节后,可引导学生用木块或泥巴按一定要求设计长方体或正方体。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已有的经验,及时捕捉,巧妙诱导,在一定情境中适时生成课程资源。如一天刚下过雨,出现了彩虹。我们可以乘机组织全班同学观察彩虹: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彩虹有几种颜色,它为什么有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可以独立完成,可以小组合作;可以去图书室,可以到网上查阅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地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实的经验。
二、注重细小,自主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自身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背弃了这一点,远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将会侵蚀学生的实践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个性。布置一个“人类生态环境破坏”的专题研究,倒不如搞一个身边河水污染的小型调查;搞一个“奥运与陋习”的调查研究,不如搞一个“奥运礼仪进万家”的服务活动。总之,结合自身及当地条件搞一些“短平快”的实践活动,效果应该会更好些。此外,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新。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者。所以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个学生都当做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要适宜。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学什么,而不是要求他们必须学什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处,所做事情的意义。
三、勇于探索,合作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机会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这种内在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泉。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答案,会努力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把教学过程视为交往过程,是师生在社会这一广阔天地中进行的多元化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把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这种交往合作不局限于课堂,而是走进社会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这种交往也不局限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四、积极参与,亲身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考察”、“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但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参与或活动都能带来体验,或是带来积极而又深刻的体验。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活动了、观察了、调查了,就算是亲历了、体验了,这是不够全面的。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原则是“全员参与、深度实践、有效体验”。如针对环境污染现象,为了让学生体会美好环境的来之不易,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净化家园,捡拾白色垃圾”的活动。学生虽从艰辛劳动中感受到了一些,但这还仅是一种浅层次的体验,他们没有亲身实践,还不能真正感受“绿色”的珍贵。老师就应在此基础上,专门组织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去增添一抹“绿色”。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在亲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他们必将得到真正的成长。
就让我们以综合实践课为土壤,为“花朵们”提供丰厚的营养,让他们自由、绚丽地开放吧!
(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跳出教材,走入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首先体现在“综合”性上,它不仅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还是科学、艺术与道德的综合,自我、自然与社会的综合。所以,我们应该跳出学科束缚,大胆走入生活。如学完《长方体、正方体》一节后,可引导学生用木块或泥巴按一定要求设计长方体或正方体。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已有的经验,及时捕捉,巧妙诱导,在一定情境中适时生成课程资源。如一天刚下过雨,出现了彩虹。我们可以乘机组织全班同学观察彩虹: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彩虹有几种颜色,它为什么有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可以独立完成,可以小组合作;可以去图书室,可以到网上查阅资料,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通过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直接接触,更多、更深刻地去了解和体悟科学,把科学知识加以融合并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丰实的经验。
二、注重细小,自主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自身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背弃了这一点,远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将会侵蚀学生的实践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个性。布置一个“人类生态环境破坏”的专题研究,倒不如搞一个身边河水污染的小型调查;搞一个“奥运与陋习”的调查研究,不如搞一个“奥运礼仪进万家”的服务活动。总之,结合自身及当地条件搞一些“短平快”的实践活动,效果应该会更好些。此外,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新。教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者。所以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个学生都当做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要适宜。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想学什么,而不是要求他们必须学什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发现自己所学内容的用处,所做事情的意义。
三、勇于探索,合作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创新。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为学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机会与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这种内在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源泉。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答案,会努力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把教学过程视为交往过程,是师生在社会这一广阔天地中进行的多元化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把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这种交往合作不局限于课堂,而是走进社会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这种交往也不局限于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往。这种交往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四、积极参与,亲身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考察”、“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但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参与或活动都能带来体验,或是带来积极而又深刻的体验。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活动了、观察了、调查了,就算是亲历了、体验了,这是不够全面的。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原则是“全员参与、深度实践、有效体验”。如针对环境污染现象,为了让学生体会美好环境的来之不易,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净化家园,捡拾白色垃圾”的活动。学生虽从艰辛劳动中感受到了一些,但这还仅是一种浅层次的体验,他们没有亲身实践,还不能真正感受“绿色”的珍贵。老师就应在此基础上,专门组织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去增添一抹“绿色”。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在亲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他们必将得到真正的成长。
就让我们以综合实践课为土壤,为“花朵们”提供丰厚的营养,让他们自由、绚丽地开放吧!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