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是,三晋大地上一座现代化的光伏企业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车间,干净整洁的工作台,只能听到多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上自动化设备有节奏的运转声,偌大的厂房内,只有寥寥无几的几名工作人员……晋能科技在这里开始创造中国光伏产业的奇迹。
观念领跑握市场主动权
“企业要想持续发展,‘技术领跑’、‘设备领跑’都不如‘观念领跑’来得重要。”杨立友博士说,“只要肯投入,‘技术领跑’、‘设备领跑’都不难做到,但晋能科技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赢得行业认可,更重要的是晋能科技的‘观念’超前。”
晋能科技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技术领跑”、“设备领跑”的大方向,定下了打造先进机制的目标。先进机制主要是两个指标,一个指标是转换效率,第二个就是成本控制。在保证优质质量的前提下,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能兼具高转换效率和有竞争力的成本,产品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于是,晋能科技秉承“量产一代、中试一代、研发一代”的技术方针,针对效率、衰减、输出、质量这些困扰光伏行业的几大痛点,布局高效多晶、PERC单晶和超高效异质结三大尖端技术,实现了高效技术的滚动发展。
观念的领跑推动着晋能科技三大尖端技术的不断突破。虽然晋能科技的高效多晶组件已于2015年9月首批通过领跑者认证,但是晋能科技的研发人员依然在不断改善这一技术。在晋能科技,记者了解到,晋能科技基于常规技术量产的多晶组件功率已达到275瓦。在过去,单晶组件和多晶组件的功率差距有20瓦左右,近年来,随着多晶技术的发展,单多晶组件功率的差异缩小到10瓦。而在不断的努力下,晋能科技目前量产的多晶组件与常规单晶产品的功率差异已缩小到5瓦。从电站度电成本和项目投资收益率来讲,目前已处在最优性价比阶段。随着2016年12月30日定位于高端分布式项目的PERC背钝化单晶组件的顺利出货,山西光伏企业又一尖端技术走向市场。
此外,晋能科技还在山西晋中拥有2GW高效N型单晶硅异质结高效电池组件生产基地。杨立友表示:“晋中的基地今年会投产,晋能科技会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异质结电池大规模量产的制造商。未来,异质结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推动光伏度电成本的加速下降。”
技术创新绘新能源美景
2016年10月15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南开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光伏学术大会(CPVC)在天津隆重开幕。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博士应邀出席了此次论坛并以《度电成本驱动产业化技术的持续进步》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杨立友表示:“近年来,在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力拉动下,我国光伏产业不断做强做大,不仅在规模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老大,在产业化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提升上也作出了卓越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度电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使光伏平价上网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据了解,随着工程、土地、支架、电缆等与组件占地面积直接相关的电站建设成本占系统成本比例越来越高,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成为对整体系统成本及光伏度电成本(LCOE)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晶硅电池产业化技术的发展重点仍然在于提升电池的转换效率。
懂技术的总经理在产品技术的选择上心里有底,敢拍板,敢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敢做一些“异类”的东西,而这些“异类”的东西,往往就是企业产品的独特优势。作为拥有28项专利的博士,杨立友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带领团队,在产品的研发上狠下功夫。
目前,业内领先的常规多晶电池生产线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8.9%,60片标准组件的平均输出功率分布70%为270W,30%为275W,全面超越了“领跑者计划”所设定的标准,且在成本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力。然而,度电成本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经过3~4年的持续努力,背钝化PERC电池的量產技术已经逐步成熟,过量的光致衰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仅在土地、人工成本较高的系统,如分布式系统,才能体现背钝化PERC电池的度电成本优势。而异质结(HJT)电池工艺由于流程相对简单,且具有双面发电、优异的弱光响应、良好的温度系数、低衰减等多种优势,每瓦发电量可高出常规产品达20%以上,因此其产业化前景被普遍看好。杨立友表示:“2017年,HJT技术将有初步突破,性价比优势显现,并在2020年前后实现平价上网。高效、高发电能力组件在未来发电成本结构中将体现更大的优势。晋能科技将依据技术迭代发展战略来布局高效多晶、PERC高效单晶、N型HJT超高效单晶三代产品,预计到2018年底,总产能将突破3GW。”
金科玉律做光伏英特尔
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首次提出了摩尔定律。他认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摩尔定律最终成为了硅谷企业的金科玉律。而在山西本土第一光伏组件制造商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博士看来,摩尔定律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科技产业,当前太阳能光伏产业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保守预计到2020年,光伏发电度电成本有望降至每千瓦时0.55元。
随着光伏发电被提上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光伏产业呈现飞跃性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光伏电池技术和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在我国光伏市场需求强劲增长、光伏企业盈利明显回升的同时,弃光限电、补贴拖欠、高效产能稀缺、组件衰减严重、项目融资困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山西国有煤炭企业改革转型的代表,晋能科技希望依靠技术的驱动与产品的高效利用推动整个行业技术的进步,并带动光伏度电成本的不断下降,最终实现平价上网的终极目标。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几大突出性挑战,晋能科技又重新发布了高效多晶组件、高效背钝化单晶组件与超高效异质结组件三大尖端技术产品最新技术路线图,2017年晋能290W背钝化单晶组件产出比将突破70%;到2018年,295W高效产品产出比有望达到50%以上,300W高效组件产出比则有望实现30%,并持续领先业内技术水平。为了进一步降低光伏度电成本,公司还计划在追踪支架、逆变系统、智能控制与融资成本等多方面着手,以此构建高端光伏生态圈体系,从各个环节降低度电成本,提高项目投资收益,并进一步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年时间,晋能科技成绩斐然。但晋能科技的管理团队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对于晋能科技未来的发展和光伏市场的不确定性,他们依然有着清醒的认识。“全球的能源结构调整正在进行当中,有很多外部有利的因素在推动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在短期之内会有一些政策调整引起波动,但从长久看,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尽管国家‘十三五’的能源规划,讲光伏还是比较保守,但是增量还是很大。所以晋能科技对光伏行业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杨立友博士说。
这个在2014年才开始破土动工的“小字辈”企业,如今已从诸多竞争激烈的光伏企业中脱颖而出,站在光伏领域的浪尖,站在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尽情汲取着太阳身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造福着地球上的芸芸众生,勾勒着企业创建之初的那个梦想。
观念领跑握市场主动权
“企业要想持续发展,‘技术领跑’、‘设备领跑’都不如‘观念领跑’来得重要。”杨立友博士说,“只要肯投入,‘技术领跑’、‘设备领跑’都不难做到,但晋能科技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赢得行业认可,更重要的是晋能科技的‘观念’超前。”
晋能科技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技术领跑”、“设备领跑”的大方向,定下了打造先进机制的目标。先进机制主要是两个指标,一个指标是转换效率,第二个就是成本控制。在保证优质质量的前提下,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能兼具高转换效率和有竞争力的成本,产品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于是,晋能科技秉承“量产一代、中试一代、研发一代”的技术方针,针对效率、衰减、输出、质量这些困扰光伏行业的几大痛点,布局高效多晶、PERC单晶和超高效异质结三大尖端技术,实现了高效技术的滚动发展。
观念的领跑推动着晋能科技三大尖端技术的不断突破。虽然晋能科技的高效多晶组件已于2015年9月首批通过领跑者认证,但是晋能科技的研发人员依然在不断改善这一技术。在晋能科技,记者了解到,晋能科技基于常规技术量产的多晶组件功率已达到275瓦。在过去,单晶组件和多晶组件的功率差距有20瓦左右,近年来,随着多晶技术的发展,单多晶组件功率的差异缩小到10瓦。而在不断的努力下,晋能科技目前量产的多晶组件与常规单晶产品的功率差异已缩小到5瓦。从电站度电成本和项目投资收益率来讲,目前已处在最优性价比阶段。随着2016年12月30日定位于高端分布式项目的PERC背钝化单晶组件的顺利出货,山西光伏企业又一尖端技术走向市场。
此外,晋能科技还在山西晋中拥有2GW高效N型单晶硅异质结高效电池组件生产基地。杨立友表示:“晋中的基地今年会投产,晋能科技会成为全国首家实现异质结电池大规模量产的制造商。未来,异质结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推动光伏度电成本的加速下降。”
技术创新绘新能源美景
2016年10月15日,由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南开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光伏学术大会(CPVC)在天津隆重开幕。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博士应邀出席了此次论坛并以《度电成本驱动产业化技术的持续进步》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杨立友表示:“近年来,在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国内外市场的强力拉动下,我国光伏产业不断做强做大,不仅在规模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老大,在产业化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提升上也作出了卓越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度电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使光伏平价上网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据了解,随着工程、土地、支架、电缆等与组件占地面积直接相关的电站建设成本占系统成本比例越来越高,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成为对整体系统成本及光伏度电成本(LCOE)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此,晶硅电池产业化技术的发展重点仍然在于提升电池的转换效率。
懂技术的总经理在产品技术的选择上心里有底,敢拍板,敢做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选择,敢做一些“异类”的东西,而这些“异类”的东西,往往就是企业产品的独特优势。作为拥有28项专利的博士,杨立友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带领团队,在产品的研发上狠下功夫。
目前,业内领先的常规多晶电池生产线平均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8.9%,60片标准组件的平均输出功率分布70%为270W,30%为275W,全面超越了“领跑者计划”所设定的标准,且在成本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力。然而,度电成本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经过3~4年的持续努力,背钝化PERC电池的量產技术已经逐步成熟,过量的光致衰减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仅在土地、人工成本较高的系统,如分布式系统,才能体现背钝化PERC电池的度电成本优势。而异质结(HJT)电池工艺由于流程相对简单,且具有双面发电、优异的弱光响应、良好的温度系数、低衰减等多种优势,每瓦发电量可高出常规产品达20%以上,因此其产业化前景被普遍看好。杨立友表示:“2017年,HJT技术将有初步突破,性价比优势显现,并在2020年前后实现平价上网。高效、高发电能力组件在未来发电成本结构中将体现更大的优势。晋能科技将依据技术迭代发展战略来布局高效多晶、PERC高效单晶、N型HJT超高效单晶三代产品,预计到2018年底,总产能将突破3GW。”
金科玉律做光伏英特尔
1965年,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首次提出了摩尔定律。他认为,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摩尔定律最终成为了硅谷企业的金科玉律。而在山西本土第一光伏组件制造商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博士看来,摩尔定律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科技产业,当前太阳能光伏产业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保守预计到2020年,光伏发电度电成本有望降至每千瓦时0.55元。
随着光伏发电被提上国家战略层面,我国光伏产业呈现飞跃性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光伏电池技术和质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在我国光伏市场需求强劲增长、光伏企业盈利明显回升的同时,弃光限电、补贴拖欠、高效产能稀缺、组件衰减严重、项目融资困难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山西国有煤炭企业改革转型的代表,晋能科技希望依靠技术的驱动与产品的高效利用推动整个行业技术的进步,并带动光伏度电成本的不断下降,最终实现平价上网的终极目标。
为了有效解决当前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几大突出性挑战,晋能科技又重新发布了高效多晶组件、高效背钝化单晶组件与超高效异质结组件三大尖端技术产品最新技术路线图,2017年晋能290W背钝化单晶组件产出比将突破70%;到2018年,295W高效产品产出比有望达到50%以上,300W高效组件产出比则有望实现30%,并持续领先业内技术水平。为了进一步降低光伏度电成本,公司还计划在追踪支架、逆变系统、智能控制与融资成本等多方面着手,以此构建高端光伏生态圈体系,从各个环节降低度电成本,提高项目投资收益,并进一步推动我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年时间,晋能科技成绩斐然。但晋能科技的管理团队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对于晋能科技未来的发展和光伏市场的不确定性,他们依然有着清醒的认识。“全球的能源结构调整正在进行当中,有很多外部有利的因素在推动全球能源格局变化。在短期之内会有一些政策调整引起波动,但从长久看,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尽管国家‘十三五’的能源规划,讲光伏还是比较保守,但是增量还是很大。所以晋能科技对光伏行业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杨立友博士说。
这个在2014年才开始破土动工的“小字辈”企业,如今已从诸多竞争激烈的光伏企业中脱颖而出,站在光伏领域的浪尖,站在离太阳“最近”的位置,尽情汲取着太阳身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造福着地球上的芸芸众生,勾勒着企业创建之初的那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