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地域情感表达

来源 :当代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oneknow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传播,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赋予师生独立性,激励师生不断反思和不断超越。简而言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地域情感”理念,是一种创新思维,是对“校园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是校园文化与地方人文从理论到实践的提炼与融合。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物质文化建设要根据高校教育特点、时代特点、区域特点和校园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物质文化风格。从原有自然环境和条件出发,在校园内建造具有学校历史的人文景观和室外广场,还可以开辟小型植物园、公共雕塑等美化校园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的设计、维护和创造。
  1912景观广场系列作品在设计中以学校创建时间1912为文化元素,通过学校变迁及历史进程,将学校人文历史重新梳理寻找设计焦点。1912景观广场位于学校行政楼东侧,便于师生课余及闲暇时间在广场内游览休息。场地位置选择依托校园建设规划及场地使用情况,确定设计空间走向。前期场地测绘中,根据场地狭长的特点,设计中简化参观道路,场地内道路主要由两级道路组成。根据场地东西方向有较缓坡地的特点,在前期设计中与施工方沟通,选择在原地势基础上进行填埋减缓地面坡度。作品设计以学校历史沿革作为元素整理参考,在1912景观广场空间中穿插时间广场、校史记忆墙、景观植物种植区及象征学校创建时间1912年的数字展示广场等景观节点。
  时间广场作为1912景观广场节点之一,它对学校成立进程中重要时间点进行记录呈现。广场中心为铜制校徽,通过地面铺装寓意三所学校经过时间的洗礼合为一体。校史记忆墙设计中体现学校创办理念及学校与地方行业发展相互依托的关系。通过对创建初期校门的复建作为开启记忆大门的钥匙,由园内景观墙浮雕展现学校发展历程。三面景观墙以不同时期学校发展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设计元素,通过提炼及艺术化处理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历史风貌,让参观者与之产生共鸣。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设计中,在1912广场东侧设计建造院士廊与之相呼应,通过曲桥将两岸景观连为一体,同时增加校训及优秀师生事迹介绍,在师生休息游览之余,阅读宣传栏中展示师德师风及杰出校友风采,增强广大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激发教师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树立人民教师良好师表形象;建设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优良教风;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认真诚信、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
  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的特色和品牌。优秀的校园文化,首先做到了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和建设规划在认识上的统一。对师生生活学习空间进行营造,设置相应的路网和配套设施,丰富师生员工的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景观建设总体方案,按照圍绕学校人文历史,分期完善校园景观,完成校园的绿化,形成统一和谐的校园文化。制作统一的校园标识如校徽、校标、校旗、导示牌、路标牌、安全通道指示牌等,根据楼宇用途对楼栋、办公室、教室等进行标识。公众服务指示、岗位牌及警示牌等进行统一设计制作。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点,在校园内分点建立展示学校办学理念的铭文,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体现学校特色,展示学校形象。统筹在校园内建设文化墙或文化橱窗,宣传学生突出事迹、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中最为复杂也最具历史意义的重要工程。校园文化的继承延续及创新发展,始终发挥着特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尤其是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把师生形象看作是流动的校园文化,形成科学、技术与人文的统一体,使学校充满了活力与生机。
  学校面貌表现出校园的整体精神和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指导作用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环境教育,它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最终目标是营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建立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有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陶冶学校师生情操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这也有利于健全校园区域全体员工的文化建设意识。用文化经营学校,就是要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因为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必须从常规水平的管理中解放出来,努力建设以创新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内容,坚持不懈地引导学校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用文化魅力来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发展人才,用文化氛围来陶冶人、影响人,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校园文化凝结了学校的优良传统,是办学经验的结晶,更是时代精神和学校个性的张扬,新时代,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构建新时代新学校的新文化。
  阚璇,男,1981年生,吉林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鲁迅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室内空间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地域文化研究。
  项目名称:2019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课题“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1901060025。
其他文献
摘要:梁光正是梁鸿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农民。他虽然一生不幸、一事无成,但是由于像孔乙己爱穿长衫一样地爱穿白衬衫;像堂吉诃德一样地主观任性、执着于理想;内心充满爱,因此他依然光辉灿烂、夺人眼球。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堪称“这一个”。  关键词:梁光正;《梁光正的光》;孔乙己;堂吉诃德;爱神  《梁光正的光》是梁鸿“梁庄”系列长篇小说中的第一部,该作
江锦灵,江西余干人,教师,星火余干锦书驿驿长,江西省第四届作家班学员,江西省作协会员。  1  這条黄线像从油菜花地裁出的绶带,束于夜色的瘦腰间。立在黄线以外的接站区,我承认怀揣幸福的紧张,因为即将汹涌而出的人潮中,有我熟知并喜爱的文艺女神。  我示意个头高的天侠兄双手举起《星火》,作为接头暗号。即便相隔夜色,也能感受到周边人起先的惊讶、随后的会心。  众多目光聚焦于出站口,以此为原点,接站的人呈
那夜的雨  被奶奶的哭声放大  爸爸眼睛里的血丝,像极了爷爷  脑中爆裂的血管  大衣上的麻绳,鞋子上的白布条  也捆不住爷爷离去的脚步  爷爷,躺在门板上  被一层层棉絮  包裹,送进山里  其实,爷爷是一颗大种子  你看,那坟头的野草  全都长成爷爷的样子  徐琳婕,笔名烟火。1984年生于浮梁,教师。《星火》浮梁驿驿长。有诗歌、散文散见于《江西工人报》《高中生之友》,并入選多个选本。
时间的虫洞  不需要任何人指点,我知道酒店旁边的这条小路通往海滩。现在我走出酒店的侧门,开始向右拐,一双脚踩在坑洼不平的沙土路上。再走出二十米,小路伸展进一片树林。如果日出是一天的始点,那么这林中的小路仿若前一个夜晚的延伸—它阴凉、狭仄、暗淡,轻风拂过,带来恍如昨夜的气味——难道在刚刚逝去的梦里,我曾经由此路过?  小路的地面湿答答的。两天前横扫北部湾的一场台风,在这儿那儿留下了一小块一小块的泥泞
地球的表面构造是几大板块,这个事在中学就学过,真想明白是最近几年。忽然间发现原来环球地震的出现和跷跷板一高一低一上一下差不多,都是这个地方动一下之后,对应的某个地方再动一下,接下来又动了某个地方,等一连串的哆嗦够了就歇一阵,然后呢,再来一遍。说的简单,出个汶川或者花莲那样的,又或者唐山,很惊悚惊恐。所以学习确实是一辈子都要做的,哪怕是当年的地理课,也有可能多年后复习出新体会。九九乘法表简单不简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几乎所有的化学知识都是从实验中获得的,因此涉及化学实验的试题就成了各级各类考试中的必考内容之一。探究性化学实验试题以开放的条件或开放的结论为具体表现形式,不仅能考查同学们对基础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求解探究性化学实验试题没有同定的模式可以依照,但是同学们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求解策略,则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拟从
在戈壁滩(外一首)  西阔  如果你够幸运,在阿拉善的戈壁滩上  就会遇到苁蓉草和锁阳草  如果你信传说,还有可能  遇见长犄角的骆驼,躲进深山羞愧的鹿  当然了,牧人胯下的马匹  始终以负疚的姿态面对一只骆驼或一群骆驼  而戈壁滩上的牧民,都拥有一颗对  万物的悲悯之心。他们信奉  太阳,水和火焰  他们像骆驼一样忍耐,宽容  就像这戈壁滩上随处可见的梭梭草  它们容忍风沙,寒冷和寄生在它们  
1993年成立,1997年上市,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997年9月成立党委,党员1516名。  党建融入生产经营——  将党建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党委与各基层党组织签订党建绩效KPI,制定《人福醫药集团党建工作标准化手册》,用标准化工作流程指导日常党建工作。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组建“党员突击队”“技术攻关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员工工匠潜能。  党建融入人才培养
枝江市将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与“三在”工程融合融通,通过创优组织体系、整合资源力量、完善体制机制,推行“14580(有事我帮您)”模式,协同共建美好小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一核引领激活力  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作为“书记工程”、枝江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推动重点工作。成立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专项工作小组,下设7个工作专班,定期研究解决问题。深入开展党
金俊佶,女,回族,1969年生,江苏南京人。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从事影视与广 告传媒教学近30年。研究方向:影視产品开发与市场应用,新媒体传播与新媒体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