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3-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四诊”者,望闻问切也。相传为三国神医华佗所创中医诊病之程序方法。笔者略加改造,用于统摄化学新教材中令人眼花缭乱的诸多学习栏目,以简驭繁,方便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1 “四诊”的含义与改造
1.1望
望,为四诊之首,其含义是察看患者的气色、肤色以及其他身体状况,感知并摄取有关疾患的信息,对病情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和猜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移植于化学学习,与教材中《观察·思考》、《活动·探究》等栏目相对应,但其涵盖范围更广泛,它不仅强调化学实验的观察,而且包含化学教材的阅读等目之所及的方方面面。
1.2闻
闻者,嗅与听也。这里偏重于倾听,即倾听患者陈述病历、病情以及陈述时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等,进一步收集有关疾病的信息,同时兼有佐证“望”时对病情所作的判断和猜测。在化学学习中,闻主要表现两种形式:
(1)听课
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但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仍然是最主要的教与学的形式。
(2)交流
即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相互碰撞与影响,能够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因此,新课程提倡交流,并特意设置一个学习栏目:“交流·研讨”。对于一个问题,假如一个学生拥有一种解法与思路,则N个学生交流就会使一个学生拥有N种解法与思路。即使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解法与思路,那么,通过学习交流,也可以使没有解法与思路的学生获得解法与思路,有解法与思路的学生丰富充实解法与思路。总之,都有收获,都有进步。
1.3问
问,是在对患者病情耳闻目睹之后,询问患者未述而又对确诊病患有帮助的情况,进一步丰富由“望、闻”而产生的有关病情的信息和判断。在化学学习中,问就是破译那些自己“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不能为心理所悦纳的信息的过程。具有澄清思维、疏通思路、解决疑惑的作用。为此,新课程专设一个栏目:“联想·质疑”。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生恰恰缺乏“问”的勇气和“问”的水平,以致于对学习的化学概念、原理、解题方法等一知半解,影响成绩的提高。所以,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问。
(1)问题的普遍性
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的韩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就是被国人尊封为圣人的孔仲尼,也曾专门从鲁国千里迢迢的到苦县(现河南鹿邑),问礼于老子,何况我们这些“非圣贤”平常之人呢?因此,要让学生放下碍于面子、羞于提问的心理,既要勤学又要好问。
(2)提问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之说,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问,使得思路畅通,茅塞顿开;一问,使得新思想破茧而出,层出不穷。例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问,“为什么苹果要落地而不上天呢?”以致于万有引力的发现;瓦特看到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而问,“为什么茶壶盖会被水蒸气顶起?”以致于蒸汽机的发明。……因此,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鼓励提问
如果说,问题的普遍性,使学生放下提问丢人的担心;提问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提问对于自己学业进步的影响,树立提问意识。那么,鼓励提问,就是教学生提问的方法,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创设能够使学生自由提问的宽松环境。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意见,让学生勇于提问敢于提问,以问促进。
1.4切
切,就是切脉、把脉。在望、闻、问的基础上,医生通过切脉,综合病患信息,最后确诊的过程。在化学学习中,我们把“切”定义为:对摄人的化学知识、方法等信息进行组织编码、改造和贮存庑成知识同化的过程。大致对应于教材的“概括·整合”栏目。主要表现为:
(1)精缩影
即把繁杂的化学知识进行浓缩、提炼和升华,去粗取精,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便突出重点,纲举目张。这是把书“由厚变薄”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习“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过程,是任何认识要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不可缺少的环节。
(2)原认知
即对认识过程本身的认识。具有理清思路查察得失自我评价的作用,是寻找符合自己智力水平思维习惯和个性特征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再认识,天长日久,就会找到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从而受益终生。
化学学习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感性阶段,这是把知识转化衍生由少变多的过程,包括望、闻、问三点。在应用时,三者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不同顺序组合应用,目的只有一个,为后续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理性阶段,即“切”。它是把感性阶段积累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到理性认识,吸取知识精髓,内化于心,从而把知识删繁就简由多变少。这两个阶段,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优化的学习过程。根据望、闻、问、切四者的关系,我们不妨以图1所示的“金字塔”来表示。
2 运用“四诊”学习化学新课程的实例一铜与硝酸反应
2.1望
作为教师,一是引导学生认真看书,预习教材;二是提醒学生细致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同时,要求学生作好预习笔记和现象记录。
2.2问
对于该知识点,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问题1 为什么铜与浓硝酸反应后的溶液呈现绿色?
问题2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一定是NO吗?怎样收集到纯净的NO?
问题3 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复杂,怎样有效的理解和记忆?
问题4 铜与硝酸反应,硝酸的作用是什么?每种作用各占多大的比例?
问题5 铜与硝酸反应和铜与浓硫酸反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3闻
课堂上,我把问题1、问题2、问题4讲清楚,学生只要聚精会神的听课,心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问题1: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NO2呈现红棕色,并部分溶于溶液中;而反应生成的Cu(NO3)2则呈现蓝色,红棕色与蓝色混合则呈现绿色。验证方法是:把铜与浓硝酸反应后呈现绿色的溶液加热,驱赶溶液中的NO2,可以看到,溶液逐渐由绿色变成蓝色。
问题2:由于2NO O2=2NO2,所以常观察到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红棕色的,而不是无色的。那么,怎样收集到纯净的NO?方法是:首先在盛稀硝酸的试管中加少量大理石,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营造无氧环境;然后,加入铜片;待气体有大量产生,用排纯碱溶液的方法收集NO。
问题3: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u 4HNO3(浓)=Cu(NO3)2 2NO2↑ 2H2O
3Cu 8HNO3(稀)=3Cu(NO3)2 2NO↑ 4H2O
从中看出:一是两个反应属于部分氧化还原反应;二是硝酸在反应中起到氧化和成盐(酸性)两个作用,在反应中所占比例分别是: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氧化和成盐各占50%;铜与稀硝酸反应,氧化占25%,成盐占75%。
对于问题3、问题5呢?我们的做法是:
问题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现把部分讨论心得摘录如下:一是多动笔,重复书写几次;二是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三是把它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四是作习题,加深印象。五是可以联想识记,例如,记忆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与“三八妇女节、三八分界线”相联系,就很容易记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5: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剧烈程度、现象、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2.4切
一是知识小结。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韵语小结,效果很好,不妨摘录一首,以飨读者:
渔家傲·铜与硝酸反应
浓酸反应风景异,同学来神无睡意。四面目光同聚起。
众目里,红云绿水人叹奇。
稀酸反应悄无息,反应比例三八计。气泡悠悠轻漾起。
人不寐,试管口边红色集。
二是学习方法的再认识。学生有如下总结:该学习过程,在预习听课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比较学习的方法,理清了关系,贯通了知识,应该熟练掌握并应用。不足的地方是实验不够充分,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验,而不仅仅限于教师的演示实验。
3 结束语
学习离不开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四诊”学习法,统摄了教材中学习栏目,程序简洁,易学易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化学新课程的要求,尤其适合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四诊”者,望闻问切也。相传为三国神医华佗所创中医诊病之程序方法。笔者略加改造,用于统摄化学新教材中令人眼花缭乱的诸多学习栏目,以简驭繁,方便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1 “四诊”的含义与改造
1.1望
望,为四诊之首,其含义是察看患者的气色、肤色以及其他身体状况,感知并摄取有关疾患的信息,对病情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和猜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移植于化学学习,与教材中《观察·思考》、《活动·探究》等栏目相对应,但其涵盖范围更广泛,它不仅强调化学实验的观察,而且包含化学教材的阅读等目之所及的方方面面。
1.2闻
闻者,嗅与听也。这里偏重于倾听,即倾听患者陈述病历、病情以及陈述时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等,进一步收集有关疾病的信息,同时兼有佐证“望”时对病情所作的判断和猜测。在化学学习中,闻主要表现两种形式:
(1)听课
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但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仍然是最主要的教与学的形式。
(2)交流
即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相互碰撞与影响,能够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因此,新课程提倡交流,并特意设置一个学习栏目:“交流·研讨”。对于一个问题,假如一个学生拥有一种解法与思路,则N个学生交流就会使一个学生拥有N种解法与思路。即使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解法与思路,那么,通过学习交流,也可以使没有解法与思路的学生获得解法与思路,有解法与思路的学生丰富充实解法与思路。总之,都有收获,都有进步。
1.3问
问,是在对患者病情耳闻目睹之后,询问患者未述而又对确诊病患有帮助的情况,进一步丰富由“望、闻”而产生的有关病情的信息和判断。在化学学习中,问就是破译那些自己“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不能为心理所悦纳的信息的过程。具有澄清思维、疏通思路、解决疑惑的作用。为此,新课程专设一个栏目:“联想·质疑”。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学生恰恰缺乏“问”的勇气和“问”的水平,以致于对学习的化学概念、原理、解题方法等一知半解,影响成绩的提高。所以,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问。
(1)问题的普遍性
唐宋八大文学家之一的韩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就是被国人尊封为圣人的孔仲尼,也曾专门从鲁国千里迢迢的到苦县(现河南鹿邑),问礼于老子,何况我们这些“非圣贤”平常之人呢?因此,要让学生放下碍于面子、羞于提问的心理,既要勤学又要好问。
(2)提问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之说,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问,使得思路畅通,茅塞顿开;一问,使得新思想破茧而出,层出不穷。例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而问,“为什么苹果要落地而不上天呢?”以致于万有引力的发现;瓦特看到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而问,“为什么茶壶盖会被水蒸气顶起?”以致于蒸汽机的发明。……因此,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鼓励提问
如果说,问题的普遍性,使学生放下提问丢人的担心;提问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提问对于自己学业进步的影响,树立提问意识。那么,鼓励提问,就是教学生提问的方法,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创设能够使学生自由提问的宽松环境。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意见,让学生勇于提问敢于提问,以问促进。
1.4切
切,就是切脉、把脉。在望、闻、问的基础上,医生通过切脉,综合病患信息,最后确诊的过程。在化学学习中,我们把“切”定义为:对摄人的化学知识、方法等信息进行组织编码、改造和贮存庑成知识同化的过程。大致对应于教材的“概括·整合”栏目。主要表现为:
(1)精缩影
即把繁杂的化学知识进行浓缩、提炼和升华,去粗取精,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以便突出重点,纲举目张。这是把书“由厚变薄”的过程,这是学生学习“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过程,是任何认识要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不可缺少的环节。
(2)原认知
即对认识过程本身的认识。具有理清思路查察得失自我评价的作用,是寻找符合自己智力水平思维习惯和个性特征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再认识,天长日久,就会找到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从而受益终生。
化学学习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感性阶段,这是把知识转化衍生由少变多的过程,包括望、闻、问三点。在应用时,三者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不同顺序组合应用,目的只有一个,为后续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理性阶段,即“切”。它是把感性阶段积累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上升到理性认识,吸取知识精髓,内化于心,从而把知识删繁就简由多变少。这两个阶段,相辅相承,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优化的学习过程。根据望、闻、问、切四者的关系,我们不妨以图1所示的“金字塔”来表示。

2 运用“四诊”学习化学新课程的实例一铜与硝酸反应
2.1望
作为教师,一是引导学生认真看书,预习教材;二是提醒学生细致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同时,要求学生作好预习笔记和现象记录。
2.2问
对于该知识点,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问题1 为什么铜与浓硝酸反应后的溶液呈现绿色?
问题2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一定是NO吗?怎样收集到纯净的NO?
问题3 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复杂,怎样有效的理解和记忆?
问题4 铜与硝酸反应,硝酸的作用是什么?每种作用各占多大的比例?
问题5 铜与硝酸反应和铜与浓硫酸反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3闻
课堂上,我把问题1、问题2、问题4讲清楚,学生只要聚精会神的听课,心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问题1: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NO2呈现红棕色,并部分溶于溶液中;而反应生成的Cu(NO3)2则呈现蓝色,红棕色与蓝色混合则呈现绿色。验证方法是:把铜与浓硝酸反应后呈现绿色的溶液加热,驱赶溶液中的NO2,可以看到,溶液逐渐由绿色变成蓝色。
问题2:由于2NO O2=2NO2,所以常观察到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红棕色的,而不是无色的。那么,怎样收集到纯净的NO?方法是:首先在盛稀硝酸的试管中加少量大理石,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营造无氧环境;然后,加入铜片;待气体有大量产生,用排纯碱溶液的方法收集NO。
问题3: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Cu 4HNO3(浓)=Cu(NO3)2 2NO2↑ 2H2O
3Cu 8HNO3(稀)=3Cu(NO3)2 2NO↑ 4H2O
从中看出:一是两个反应属于部分氧化还原反应;二是硝酸在反应中起到氧化和成盐(酸性)两个作用,在反应中所占比例分别是: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氧化和成盐各占50%;铜与稀硝酸反应,氧化占25%,成盐占75%。
对于问题3、问题5呢?我们的做法是:
问题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现把部分讨论心得摘录如下:一是多动笔,重复书写几次;二是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三是把它改写成离子方程式;四是作习题,加深印象。五是可以联想识记,例如,记忆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与“三八妇女节、三八分界线”相联系,就很容易记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5:引导学生从反应条件、剧烈程度、现象、反应类型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2.4切
一是知识小结。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韵语小结,效果很好,不妨摘录一首,以飨读者:
渔家傲·铜与硝酸反应
浓酸反应风景异,同学来神无睡意。四面目光同聚起。
众目里,红云绿水人叹奇。
稀酸反应悄无息,反应比例三八计。气泡悠悠轻漾起。
人不寐,试管口边红色集。
二是学习方法的再认识。学生有如下总结:该学习过程,在预习听课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比较学习的方法,理清了关系,贯通了知识,应该熟练掌握并应用。不足的地方是实验不够充分,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实验,而不仅仅限于教师的演示实验。
3 结束语
学习离不开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四诊”学习法,统摄了教材中学习栏目,程序简洁,易学易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化学新课程的要求,尤其适合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