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修复技术体系建立及中短期随访结果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我科近年来初步形成的成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手术修复技术体系及中短期随访结果。

方法

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科施行主动脉瓣修复手术79例。2018年5月前多采用的简单修复技术治疗43例为A组;2018年6月开始采用组合的修复技术体系,即瓣环成形术、窦成形术、瓣叶成形术、窦管结合部成形术一体化治疗的36例为B组。对术前一般资料、合并手术、术中基本情况、术前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术后中短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A组有2例单纯主动脉瓣修复,41例同期合并其他心内手术;B组有23例单纯主动脉瓣修复,13例同期合并其他心内手术。A组多采用交界下对合、嵴部悬吊等技术;B组多采用瓣环成形、瓣叶成形、窦管结合部成形等技术。A组多数患者术后反流减少至中度和轻度;而B组大多数患者术后反流减少至轻度。A组有7例重度反流修复无效,其中有2例修复后反流较术前加重。B组有8例修复无效,再次转机后3例继续修复满意。术后1年(或最后1次超声心动图随访)时的主动脉瓣反流情况:A组轻度15例,中度17例,重度4例;B组在1年内有2例接受了再次换瓣手术,余29例中轻度20例,中度7例,重度2例。

结论

成人中度和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中,采用组合瓣膜修复技术体系施行修复,近中期效果满意,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其他文献
57岁男性患者,体检发现左下肺结节8个月,随访增大。2014年1月10日就诊东阳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16日VATS下行左下肺结节楔形切除+术中冰冻+左下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左下)肺涎腺型基底细胞腺癌,术后随访52个月,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期刊
具有血管周上皮细胞分化的肿瘤(neoplasms with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differention,PEComas)是一种罕见疾病,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肺PEComa自发破裂出血患者因突发胸痛入院,检查提示右中肺占位伴大量血胸,经急诊手术治疗后顺利出院,病理提示肺部良性PEComas。
期刊
目的评估三叶草术治疗因严重脱垂和粘连挛缩导致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对28例患者因瓣叶脱垂或瓣叶挛缩及粘连导致严重三尖瓣关闭不全实施三叶草术,同期瓣环成形术27例(97%)。其中风湿性病变19例(68%)、心内膜炎4例(14%)、退行性病变3例(11%)以及右心室缺血性病变(起搏导线压迫隔瓣叶1例)2例(7%)。单个瓣叶脱垂或损坏造成的关闭不全7例(23%)
54岁女性患者,心慌、头晕1月余,反复发作,发作时血糖浓度1.9~3.8 mmol/L。2011年因左侧胸腔占位行手术切除,病理提示孤立性纤维瘤,术后未定期复查。本次入院行胸部CT检查示左侧胸腔占位。2020年4月在全麻下行左侧胸腔肿块切除术+左下肺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
期刊
目的比较房室间隔缺损矫治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两种外科技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9年间28例房室间隔缺损术后左侧房室瓣反流再次手术的患儿病例。排除单心室、肺动脉环缩术后、心房异构和其他初期未处理左侧房室瓣的患儿。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成形组与置换组,统计两组患儿术前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分析术后早期结果和随访转归情况。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方差分析。将死亡与第3次等多次手术列
心力衰竭是全球仅有呈增长态势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加剧而显著上升。近年来药物治疗心衰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现有的信号分子相关药物并不能完全逆转心肌重构。外科治疗逆转心室重构进程,辅助甚至替代受损心脏功能,将成为未来心力衰竭治疗的关键。心室辅助装置作为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支持治疗或永久替代治疗,可明显提高心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逐步成为终末期心衰的重要治疗方式。本文针对心力衰竭后心室辅助装置
期刊
当主动脉壁结构破损、管壁变薄,在管腔内高压血流冲击下,局部向外膨胀扩张并达到正常主动脉直径的1.5倍以上时定义为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指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至髂动脉分叉之间的主动脉瘤。由于胸腹主动脉瘤累及范围广,涉及几乎全身所有内脏器官,手术无法避免会导致器官缺血,且手术切口、手术范围毗邻关系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全身系统均可能出现并发症,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一直是主动脉外科中的难点。近年来手术推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