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新型农民培训的几点看法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山东省农广校在农民创业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育中积极作为,总结出了一套切实有效、富有特色的培训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被全国很多省市学习和推广。为了更好地完善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笔者就多年来从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心得体会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改革支农惠农政策的下达通道,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培训工作中招生难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老化现象严重,文化素质普遍低下,农民培训虽然实现了全免费,但是在各地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参与积极性不高、招生难的问题。据了解,在西方有些国家,每年农民都能自觉地定期参加农民培训班,因为他们几乎所有的支农惠农政策都是通过农民培训的通道传达并实施的,如果不参加培训,他们很可能就不知道自己本年度应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导致不能及时申请,从而造成自己的产业损失。由于每年的农民培训都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所以农民都能自觉地参加定期培训班。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把部分农业补贴逐渐和农民培训挂钩,全面调动农民参加各类培训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新型农民培训招生难的问题。
  二、强化农民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在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化源头上扭紧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总开关
  “民以食为天”,农民做的事就是天大的事,是关乎社稷民生的重中之重的事。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吊白块等出现在食品中,有人开玩笑说我们在餐桌上实现了化学扫盲。曾几何时,地沟油、毒姜、毒韭菜、毒豇豆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安全问题引起各方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在农产品安全问题上下大力气,立法立规,加强整治,打响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攻坚战,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农业产业化的源头上,拧紧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总开关。未来中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3亿职业农民,而这些职业农民必须经过培训才能获得职业资格。如果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强化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违规违法的严重后果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能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不安全农产品在今后的市场上没有立足之地,能讓他们把握好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底线,拥有“人在做,天在看”的敬畏之心,能让遵纪守法、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条件,那么我国的农产品安全生产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也才能打造出中国职业农民响当当的品牌,从而大大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采用“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的培训方式,提升农民培训的吸引力
  农广校组织的农民培训课堂,已经彻底抛弃了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照本宣科的陈规旧习,但就生动形象、急需实用而言,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要让农民学员招之来得了、来了留得住、学了用得上、用了效果好,必须采用“把脉问诊、对症下药”的培训方式。老师讲课前要充分了解学员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答疑解难式的讲解,要营造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员参与的主动性,增强听课的趣味性和学习的自觉性,强化学员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从而全面体现新型农民培训的价值性。这样就对培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拥有一支知识全面丰富,应对能力较强,见多识广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
  四、创新师资培训模式,打造过硬师资团队,确保农民培训质量
  常言道:欲予学生一瓢,师必多于一桶。新时代的老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要掌握农业专业领域的发展动向,世界的发展趋势,引导学员少走弯路,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产品安全、技术应用上不断与国家领先水平看齐,与国际标准接轨,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要打造一支这样的教师队伍,光靠教师自学,是很难达到这一境界的。所谓有多少付出,就会有多少回报,必须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改变以往陈旧的师资培训模式,让农民培训老师走出去、学创新、看世界,见多才能识广,身经才能百战。家庭农场台湾搞得最好,合作社、协会日本搞得最好,节水农业以色列搞得最好,等等。我们应该让培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这些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亲见亲历掌握一些典型案例,这样不仅能把课堂搞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避免纸上谈兵,而且还可以传授给学员一些先进的真经实学,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五、创新新型农民培训跟踪服务方式,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新型农民培训的跟踪服务活动,要避免走过场搞形式,针对农民学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帮助他们想办法,和他们一起找出路。比如针对产品销售恶性竞争问题,要引导他们放弃竞争,进行合作,统一营销,一致对外。各地争取资金扶持都比较困难,但完全可以转变方式,利用政府免费的信息平台或者借势媒体,帮助农民学员强化产品宣传,打造产品品牌,提升产品价值,打通产品销路,从宏观上进行帮扶。另外,在项目或者资金扶持方面,不能普降细雨,应突出重点,打造典型,增强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比如可以利用农业项目资源,帮助果业达到一定规模的优秀学员建设大中型沼气池,发展果畜沼生态果园,从而在增加农民收入基础上,有效带动当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2009年,陈伟波从广州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知名企业工作。2010年7月,以3000对种鸽起步,开始创办肉鸽养殖基地。  创业前3年,陈伟波天天与鸽为伴,通过向专业养鸽人员学习养鸽技术,积累养鸽经验,同时报考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本科学位,学习专业的养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牢牢掌握了肉鸽养殖技术。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陈伟波的肉鸽养殖基地于2013年发展至4万多对,年出栏乳鸽100万只。同时,在
近几年,PPT课件在各类教学和培训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充分发挥PPT课件的诸多功能和特点,切实提高教学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PPT 的制作与应用十分关键。  一、PPT课件制作的七大原则  一是目标明确。一个PPT课件只为一类人服务,针对不同受众要制作不同层次的内容,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一个PPT课件只讲一个重点,不要试图在某个PPT课件中既讲技术,又讲管理。  二要有逻辑
一场春雨过后,招远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在招远市毕郭镇官地村,徐晓萍开着播种机正在为村民播种花生。她说,自花生开播以来,已经用机械为周边十幾个村500多亩地的花生播种提供了服务。不误农时,不辞劳苦,徐晓萍用她真诚的服务赢得了周边镇、村农民的欢迎。作为招远市毕郭镇官地家庭农场的主要负责人,她运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期间学习的知识和理念,带领大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增强了大家扎根农村
《创富路上——鸵鸟驮来的财富》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的肉、皮、毛、蛋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本期的節目当中,主要介绍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刘福辰是如何通过养殖鸵鸟创富的。2003年,刘福辰发现鸵鸟商机并开始养殖,由于没有经验,他先后经历了小鸵鸟成群死亡、个体发育不良、瘫痪等诸多问题,但刘福辰靠着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不断摸索和试验,最终鸵鸟养殖获得了成功。他还建立了鸵鸟屠宰场,将鸵鸟肉、鸵鸟皮、
在本期的节目当中,栏目摄制组来到了冰城哈尔滨太阳岛的雪博会,用镜头将雪雕艺术的全过程和无数动人的场景用镜头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这种北方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在雪天,仰手轻托初冬的新雪,享受那份柔软与飘逸,一同徜徉在雪雕艺术的氛围中,那梦幻般的心境令人神往。雪雕以其恢弘的气势、巧妙的构思和变化多姿的造型赢得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称赞,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北方地区最负盛名的冬季旅游项目之一。本片主要介绍雪
一、国内鲜活农产品  2013年第7周(2013年2月11日—2月17日,下同)“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214.68(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2月4日—2月7日,下同)上升1.30个点;“全国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217.43(以2000年为100),比前一周上升1.36个点。2月18日“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为215.01(以2000年为100),与节前(2月8日,下同)相比
拂晓,清风刚拨开晨雾,果园里已人头攒动,那是重庆市巴南区农广校的老师们正在百胜村授课。在学员簇拥下,张伟老师正讲解着果蝇成虫的特点,学员们端详着手中的样本,在识别,在探讨,气氛热烈。闻讯而来的村民纷纷聚拢,鬓发斑白的老人,怀抱婴儿的妇女,附近劳作的果农,都赶集般跑来,本期封面上这幅独具魅力、富有人情味的画面就是农广校的田间课堂。这种“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怎么就那么有吸引力呢!引人遐想。  田
一、拓宽 “三农”人才源泉,为“三农”工作引进新动能  今年1月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的发展目标,将以提高农民、扶持农民、富裕农民为方向,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养职业农民为重点,通过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一)稳定现有从事农业的农民
长期以来,农广校植根于农村,贴近于农民,在农民教育培训领域发挥了主阵地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当前,农广校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如何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这一新常态,笔者认为:建立一套覆盖到村的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向前、向后拓展培训内涵,加快服务转型,不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中国农民的一个特定群体,担当我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完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启动,市民、农民均为居民,对现行的三农制度体系将形成很大冲击,许多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构建的法律法规政策亟需修订完善,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立法还是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