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目标,即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或境界,是会计的基本概念之一。会计目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研究会计目标对会计的实践工作以及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会计目标的研究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问题。那么,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目标到底如何构建呢?
一、目前国内外会计目标定位的主要观点
1、西方会计目标定位的观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规范学派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它应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后者则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是以不同的经济环境,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为前提的。
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支持者有斯普劳斯、索罗门斯等,代表文献包括美国会计学会的《基本会计理论》、特鲁布罗德委员会的《财务报表的目标》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等。该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应当为现时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其依据是,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条件下,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有效管理的关注程度会降低,转而更为关注所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
受托责任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但形成一个学派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该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其依据是,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
目前,理论界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已经趋向于认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容性。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一致认为,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应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会计目标要达到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2、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观点 近几年,我国会计界关于会计目标的讨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各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立足“决策有用观”,即把会计的目标定位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师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我国在准则制定中也应验用西方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会计目标的选择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我国应立足“委托责任观”,即把会计的目标定位于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是会计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前者是指会计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表明会计“应该做什么”;后者是指会计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表明会计“能够做什么”。显然,会计目标要受到人们(主要是信息使用者)主观期望的影响,并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它具有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而会计职能则是不依人们意愿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不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时,不能离开会计职能谈会计目标,即对会计目标的定位,要充分考虑会计职能的约束,不能超越会计职能的范围。否则,如果目标定位过高,目标完成不了,还会引起会计信息系统的混乱;如果目标定位过低,则会计应有的职能作用得不到发挥,势必影响会计工作的效率。
会计目标由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构成;具体会计目标因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在这些差异的背后,存在着共性,它就是会计基本目标——满足会计信息需求。
二、我对会计目标以及会计目标定位的一些看法
(一)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 我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既需要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来优化决策、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又需要反映企业经济交易或事项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来监督决策后的情况。会计既具有技术性的一面,又具有客观、公正的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社会性的一面。而“决策有用观”只注重会计的决策功能而忽略了会计的监督功能,只注重会计技术性的一面而忽略会计社会性的一面,因而,其作为会计目标是不适当的。会计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又要认识到会计自身的实际;既要看到会计技术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会计的社会性。基于此,会计目标应设定为“如实反映”。所谓“如实反映”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交易、事项和情况的经济实质。因为:
(1)如实反映企业情况的信息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数量、时间以及不确定性,进而有助于决策,而过于强调决策有用会使会计失去自我。(2)如实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信息有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利益相关者监督决策后企业情况需要如实反映企业情况的会计信息。(3)如实反映的会计信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能充分发挥好会计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协调各方利益方面的职能。“如实反映”会计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提供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影响的信息;提供如实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在使用业主委托给他的企业资源时是怎样履行他对业主的管家责任的信息。
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来说,我认为每个企业的会计目标是什么不应该一日而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会计目标,向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会计目标也会有差异的。所以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自身情况来确定企业的会计目标。但是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我国企业会计目标定位的一些情况:

综上所示:
1、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目标的定位:
(1)企业处在初创期时,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是投资者。此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刚刚展开,投资者并不是依据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如实反映企业投资者的出资情况。
(2)企业处在发展期时,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这就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企业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依赖于投资者的决策。此时的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决策有用观。
(3)企业处在稳定经营期时,虽然不再需要筹集资金,但股东会继续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该企业的股票。此时的会计目标依旧应该为决策有用观。
(4)企业走向衰退、破产清算时,为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应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分配状况,此时的会计目标应该为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2、我对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目标定位的看法: (1)企业的初始创建期。应该也是运用决策有用的观点来对企业的会计目标进行定位的,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是投资者。此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刚刚展开,投资者和企业决策者应该依据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提出有用的决策为企业的发展和延续提供更好的方法。所以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决策有用的观点。
(2)企业处在发展期时,我的看法和图表的相同。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这就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企业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依赖于投资者的决策。此时的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决策有用观。
(3)企业处在稳定经营期时,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决策有用的观点共同定位会计目标。也可以说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的观点来对企业进行有用决策,充分利用宏观的经济手段为企业赢得效益。
(4)同样,在企业的衰退期为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应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分配状况,此时的会计目标应该为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三)我对不同企业会计目标定位的一些看法:鉴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复杂,我得观点和上表一致。在非上市公司可主要采用“受托责任”的观点来满足特定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这样既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上市公司中可借鉴“决策有用”的观点来指导其信息的披露。由于“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完全有效的证券市场假设基础上的,在这种环境下,可靠性与相关性是完全一致的。我国的证券市场刚刚发展还很不完善,跟完全有效相差很远,可靠性与相关性不能完全一致,必须牺牲其中一个来满足另一个。由于我国的特殊环境,我国准则应致力于规范通用财务报告的编制。通用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应首先满足可靠性,以牺牲相关性来保证可靠性,同时可通过充分披露来弥补相关性地不足。会计目标可由“决策有用观”演变为“信息可靠有用观”,以使财务报告能提供出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来满足广大投资者的决策需要,并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认为会计目标的“信息可靠有用观”是我国证券市场现阶段的最佳定位。
三、结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现实的和潜在的产权主体日益复杂多样,于是各产权主体必然要求会计提供客观、公允、相关的信息来节约其交易费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会计作为“节约各产权主体交易费用”的目标始终贯穿着整个经济的发展中。
为了实现会计目标,关键问题是如何对会计目标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进行协调,以提高信息的共享度,节约社会资源。其可能途径是对现有会计信息的内容加以改进和扩展,使它能同时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一、目前国内外会计目标定位的主要观点
1、西方会计目标定位的观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规范学派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观点,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前者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它应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后者则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是以不同的经济环境,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为前提的。
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支持者有斯普劳斯、索罗门斯等,代表文献包括美国会计学会的《基本会计理论》、特鲁布罗德委员会的《财务报表的目标》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第一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等。该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应当为现时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投资和信贷决策及其他决策的信息。其依据是,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条件下,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有效管理的关注程度会降低,转而更为关注所投资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决策有用学派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要求信息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更关注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有关的信息。
受托责任这一提法由来已久,但形成一个学派则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该学派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反映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换言之,会计应向委托人报告受托人的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并以反映经营业绩及其评价为中心。其依据是,资源所有者将资源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同时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人的行为,受托人接受委托,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经营,并通过向资源提供者如实报告资源的受托情况来解除其受托责任。受托责任学派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它在重视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格外重视损益表。
目前,理论界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已经趋向于认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容性。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就一致认为,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应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二是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会计目标要达到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2、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观点 近几年,我国会计界关于会计目标的讨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各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立足“决策有用观”,即把会计的目标定位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师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我国在准则制定中也应验用西方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会计目标的选择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我国应立足“委托责任观”,即把会计的目标定位于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是会计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前者是指会计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结果,表明会计“应该做什么”;后者是指会计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表明会计“能够做什么”。显然,会计目标要受到人们(主要是信息使用者)主观期望的影响,并取决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环境,它具有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而会计职能则是不依人们意愿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不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时,不能离开会计职能谈会计目标,即对会计目标的定位,要充分考虑会计职能的约束,不能超越会计职能的范围。否则,如果目标定位过高,目标完成不了,还会引起会计信息系统的混乱;如果目标定位过低,则会计应有的职能作用得不到发挥,势必影响会计工作的效率。
会计目标由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构成;具体会计目标因历史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在这些差异的背后,存在着共性,它就是会计基本目标——满足会计信息需求。
二、我对会计目标以及会计目标定位的一些看法
(一)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 我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既需要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来优化决策、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又需要反映企业经济交易或事项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来监督决策后的情况。会计既具有技术性的一面,又具有客观、公正的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社会性的一面。而“决策有用观”只注重会计的决策功能而忽略了会计的监督功能,只注重会计技术性的一面而忽略会计社会性的一面,因而,其作为会计目标是不适当的。会计目标的设定既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又要认识到会计自身的实际;既要看到会计技术性的一面,又要认识到会计的社会性。基于此,会计目标应设定为“如实反映”。所谓“如实反映”就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济交易、事项和情况的经济实质。因为:
(1)如实反映企业情况的信息有助于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的数量、时间以及不确定性,进而有助于决策,而过于强调决策有用会使会计失去自我。(2)如实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信息有助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利益相关者监督决策后企业情况需要如实反映企业情况的会计信息。(3)如实反映的会计信息客观、公正、不偏不倚,能充分发挥好会计在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协调各方利益方面的职能。“如实反映”会计目标的具体内容包括:提供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所影响的信息;提供如实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在使用业主委托给他的企业资源时是怎样履行他对业主的管家责任的信息。
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来说,我认为每个企业的会计目标是什么不应该一日而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会计目标,向同企业在不同时期的会计目标也会有差异的。所以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自身情况来确定企业的会计目标。但是会计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我国企业会计目标定位的一些情况:

综上所示:
1、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目标的定位:
(1)企业处在初创期时,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是投资者。此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刚刚展开,投资者并不是依据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如实反映企业投资者的出资情况。
(2)企业处在发展期时,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这就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企业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依赖于投资者的决策。此时的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决策有用观。
(3)企业处在稳定经营期时,虽然不再需要筹集资金,但股东会继续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决定是否继续持有该企业的股票。此时的会计目标依旧应该为决策有用观。
(4)企业走向衰退、破产清算时,为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应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分配状况,此时的会计目标应该为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2、我对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会计目标定位的看法: (1)企业的初始创建期。应该也是运用决策有用的观点来对企业的会计目标进行定位的,主要的信息使用者是投资者。此时企业的经营活动刚刚展开,投资者和企业决策者应该依据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提出有用的决策为企业的发展和延续提供更好的方法。所以会计目标应该定位于决策有用的观点。
(2)企业处在发展期时,我的看法和图表的相同。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这就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企业能否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依赖于投资者的决策。此时的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决策有用观。
(3)企业处在稳定经营期时,应该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决策有用的观点共同定位会计目标。也可以说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的观点来对企业进行有用决策,充分利用宏观的经济手段为企业赢得效益。
(4)同样,在企业的衰退期为保护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应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分配状况,此时的会计目标应该为资产价值的最大化。
(三)我对不同企业会计目标定位的一些看法:鉴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复杂,我得观点和上表一致。在非上市公司可主要采用“受托责任”的观点来满足特定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这样既符合我国国情也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在上市公司中可借鉴“决策有用”的观点来指导其信息的披露。由于“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完全有效的证券市场假设基础上的,在这种环境下,可靠性与相关性是完全一致的。我国的证券市场刚刚发展还很不完善,跟完全有效相差很远,可靠性与相关性不能完全一致,必须牺牲其中一个来满足另一个。由于我国的特殊环境,我国准则应致力于规范通用财务报告的编制。通用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应首先满足可靠性,以牺牲相关性来保证可靠性,同时可通过充分披露来弥补相关性地不足。会计目标可由“决策有用观”演变为“信息可靠有用观”,以使财务报告能提供出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来满足广大投资者的决策需要,并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认为会计目标的“信息可靠有用观”是我国证券市场现阶段的最佳定位。
三、结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现实的和潜在的产权主体日益复杂多样,于是各产权主体必然要求会计提供客观、公允、相关的信息来节约其交易费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会计作为“节约各产权主体交易费用”的目标始终贯穿着整个经济的发展中。
为了实现会计目标,关键问题是如何对会计目标两个方面的信息需求进行协调,以提高信息的共享度,节约社会资源。其可能途径是对现有会计信息的内容加以改进和扩展,使它能同时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