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xiao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由于贯彻了中央一号文件,当年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实际增幅超过6%,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但是当前我国“三农”形势依然严峻,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低谷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90年代中后期的2.5:1,扩大到2003年的3.2:1。2004年农民收入虽有较大增长,但仍然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城乡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如何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不仅是9亿农民的迫切要求,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说明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远没有根本解决,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五个统筹”的发展原则。其中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被置于首位,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加速以城市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化,持续增加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制定统一的政策体系,疏导城乡融通渠道,强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统筹城乡发展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立中国现代社会结构。
  当前,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开始有所改变,各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农村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已经难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纠正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城市偏向和财政偏向,而必须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这是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的根本之路,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根据中国城乡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需要政府彻底转变管理理念,逐步改革二元化的管理政策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制度,营造城乡一体化的良好环境,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在改革中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业保障机制,以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特别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市带动农村,很重要的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必须正确看待和公正对待农民工,指出当前要突出抓好两件事:一是善待农民工,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突出的是要切实解决好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和巧立名目的乱收费等问题,还要解决农民工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住房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在城市安心务工就业创造条件。二是培训农民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
  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真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当前看来仍然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方针,九亿农民的全面小康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一定会早日实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