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交8站,步行180米——往返家与医院间的这条路,何金明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早春的清晨伴着些许凉意,有些佝偻的他裹紧外衣,想加快步伐撵上刚刚进站的161路公交车,快走了几步,大口喘着粗气的他放弃了,不行,等下趟吧。
74岁的何金明并没有因为劳作一生,年过古稀而享受天伦之乐,相反,患有一期矽肺病合并结核的他,每天还要为呼吸奔波。
在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附属防治临床医院(也叫沈阳九院)的一个病床前,何金明换上蓝白相间的病号服,插上氧流量为1~3L/min,浓度为25%~31%的鼻导管,加压、给氧,渐渐地,他的呼吸平稳了,只是每一次呼吸,都伴着清晰的肺部呼音……
经过1个多小时的吸氧治疗,何金明和护士、病友道别后,急匆匆地往家赶。
何金明家住铁西区建设中路23号,这是一幢标准的筒子楼,一条走廊串联着很多单间,走廊顶挂着许多刚洗过的衣服,噼里啪啦的滴水声扰得人心烦。
走进狭窄阴暗的楼道,何金明指着一面贴满了各式小广告的大铁门,“我家到了。”推开门,眼前一片黑,何金明摸索着拉下灯绳。由于是一楼,终日见不到阳光,潮气扑面而来。40平米的小屋里只有一张双人床、一个老式木箱,一张铁腿圆桌立靠在门后,这便是何金明家的全部家当。
进屋后,何金明立刻忙活起老伴的午餐,把馒头放进笼屉,再将早上吃剩的炒蒜薹热一下,因为放的油少,加热时为了防止干锅,何金明往里加了半碗水。10分钟后,他将热好的饭菜倒进搅拌机打成浆,再一口一口地喂给老伴。老伴患有骨结核,瘫痪4年多,不能自理,吃饭、吃药都是艰难痛苦的过程。
何金明曾是沈阳某厂铸造车间的工人,他形容自己就是个力工。铸造是机械工业的基础工艺,工资低,劳动强度大,退休比其他岗位早。
在何金明的记忆中,童年是又穷又饿的。新中国成立,好日子来了。只是,布满战争创伤的工厂,除了遍地的马粪和垃圾,没有一台完整的设备,甚至连一把钳子都找不到,更别提像样的劳动保护了。
即便如此,信仰“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的何金明,在尘埃弥漫的环境中,靠着一双手一副肩膀,如蚂蚁啃骨,攻坚、建设、奉献。是时,粉尘亦如蚂蚁啃骨般侵蚀着他的肺。
何金明对此并不知晓,实诚的他“一天到晚就是埋头干,连午饭都懒得吃。”他曾多次获得省、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墙上的挂钟赫然写着:表彰1982年沈阳市先进工作者。
记不清从哪年开始,何金明不停地咳嗽,干咳震得头皮发麻。他曾想自己可能得了感冒、季节性过敏或是咽炎……却从未想过自己患上尘肺病。
直到1980年代末,同一工段的一个工友呼吸急促,忽然晕倒在车间里,救护车拉走后,就再没回来……
人没了,家属坚持认为这和他的工作环境有直接关系,要求法医鉴定。单位很重视,组织铸造车间1000多工人体检,并送患有尘肺病的工人入院吸氧。何金明也开始试着了解尘肺病——没有特效药,最后将伴随着巨大的生理痛苦,因无法呼吸而离世。很多人说,死去的工友的肺被沉淀物堵满了,像块石头一样。
何金明将这一切深藏心中,而老伴却早就发现他咳嗽的痰液里有血丝,也知道他们工友忽然离世的事。为了让对方免于痛苦,两个人守着这个秘密,直到何金明退休那天。单位希望他再留两年,帮企业渡过难关。老伴大哭,让他马上退休。倔脾气的何金明安抚老伴,“我是劳模,企业培养我,给了我荣誉,现在企业需要我,我咋能说走就走。”
就这样,本应55岁退休的何金明干到了57岁,单位却不再免费为他治疗。国家政策规定,尘肺病初期及一期并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得不到任何优惠,如果经济条件有限,只能坐等病情恶化。
何金明荣誉无数,存款却寥寥,一千多块的退休金只能维持吃喝,他的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曾在这家工厂上班,1990年代后期同时下岗。
2000年以后,何金明的病情演变成一期矽肺病合并结核,医生告诉他,这种并发症可促使病变迅速进展,相互加速恶化。吊诡的是,何金明却因此得到了免费治疗的机会。
对于病痛折磨,何金明似乎并不在意,他只怕自己先老伴而去,留下揪心的牵挂……
早春的清晨伴着些许凉意,有些佝偻的他裹紧外衣,想加快步伐撵上刚刚进站的161路公交车,快走了几步,大口喘着粗气的他放弃了,不行,等下趟吧。
74岁的何金明并没有因为劳作一生,年过古稀而享受天伦之乐,相反,患有一期矽肺病合并结核的他,每天还要为呼吸奔波。
在沈阳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附属防治临床医院(也叫沈阳九院)的一个病床前,何金明换上蓝白相间的病号服,插上氧流量为1~3L/min,浓度为25%~31%的鼻导管,加压、给氧,渐渐地,他的呼吸平稳了,只是每一次呼吸,都伴着清晰的肺部呼音……
经过1个多小时的吸氧治疗,何金明和护士、病友道别后,急匆匆地往家赶。
何金明家住铁西区建设中路23号,这是一幢标准的筒子楼,一条走廊串联着很多单间,走廊顶挂着许多刚洗过的衣服,噼里啪啦的滴水声扰得人心烦。
走进狭窄阴暗的楼道,何金明指着一面贴满了各式小广告的大铁门,“我家到了。”推开门,眼前一片黑,何金明摸索着拉下灯绳。由于是一楼,终日见不到阳光,潮气扑面而来。40平米的小屋里只有一张双人床、一个老式木箱,一张铁腿圆桌立靠在门后,这便是何金明家的全部家当。
进屋后,何金明立刻忙活起老伴的午餐,把馒头放进笼屉,再将早上吃剩的炒蒜薹热一下,因为放的油少,加热时为了防止干锅,何金明往里加了半碗水。10分钟后,他将热好的饭菜倒进搅拌机打成浆,再一口一口地喂给老伴。老伴患有骨结核,瘫痪4年多,不能自理,吃饭、吃药都是艰难痛苦的过程。
何金明曾是沈阳某厂铸造车间的工人,他形容自己就是个力工。铸造是机械工业的基础工艺,工资低,劳动强度大,退休比其他岗位早。
在何金明的记忆中,童年是又穷又饿的。新中国成立,好日子来了。只是,布满战争创伤的工厂,除了遍地的马粪和垃圾,没有一台完整的设备,甚至连一把钳子都找不到,更别提像样的劳动保护了。
即便如此,信仰“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解放区的工人阶级是新中国的主人翁,更加积极地行动起来,更早地实现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的何金明,在尘埃弥漫的环境中,靠着一双手一副肩膀,如蚂蚁啃骨,攻坚、建设、奉献。是时,粉尘亦如蚂蚁啃骨般侵蚀着他的肺。
何金明对此并不知晓,实诚的他“一天到晚就是埋头干,连午饭都懒得吃。”他曾多次获得省、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墙上的挂钟赫然写着:表彰1982年沈阳市先进工作者。
记不清从哪年开始,何金明不停地咳嗽,干咳震得头皮发麻。他曾想自己可能得了感冒、季节性过敏或是咽炎……却从未想过自己患上尘肺病。
直到1980年代末,同一工段的一个工友呼吸急促,忽然晕倒在车间里,救护车拉走后,就再没回来……
人没了,家属坚持认为这和他的工作环境有直接关系,要求法医鉴定。单位很重视,组织铸造车间1000多工人体检,并送患有尘肺病的工人入院吸氧。何金明也开始试着了解尘肺病——没有特效药,最后将伴随着巨大的生理痛苦,因无法呼吸而离世。很多人说,死去的工友的肺被沉淀物堵满了,像块石头一样。
何金明将这一切深藏心中,而老伴却早就发现他咳嗽的痰液里有血丝,也知道他们工友忽然离世的事。为了让对方免于痛苦,两个人守着这个秘密,直到何金明退休那天。单位希望他再留两年,帮企业渡过难关。老伴大哭,让他马上退休。倔脾气的何金明安抚老伴,“我是劳模,企业培养我,给了我荣誉,现在企业需要我,我咋能说走就走。”
就这样,本应55岁退休的何金明干到了57岁,单位却不再免费为他治疗。国家政策规定,尘肺病初期及一期并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得不到任何优惠,如果经济条件有限,只能坐等病情恶化。
何金明荣誉无数,存款却寥寥,一千多块的退休金只能维持吃喝,他的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曾在这家工厂上班,1990年代后期同时下岗。
2000年以后,何金明的病情演变成一期矽肺病合并结核,医生告诉他,这种并发症可促使病变迅速进展,相互加速恶化。吊诡的是,何金明却因此得到了免费治疗的机会。
对于病痛折磨,何金明似乎并不在意,他只怕自己先老伴而去,留下揪心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