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的理解
我简单地认为模式就是模子,它的特点是稳定和有效。稳定是说大框架的小改动,每节语文课,使用学习模式的几个步骤是必要的,但不是生硬照搬,是要灵活运用的。可以是从第一步开始,也可以直接从第二、三步开始,这完全取决于学生学情。有效是说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优化,实现高效课堂,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该模式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二、我的模式
学习了大量的资料,结合目前自己从事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我确立的教学模式的名称为:“导读精讲,情知互化”。用两句教育名言做个题解:导读精讲,牵一发而动全身;情知互动,情到深处自然浓。
三、操作程序
1.创设情境,以情导入;2.导读精讲,唤情求知;3.诵读欣赏,一咏三叹,回环复沓;4.强化练习,情知互化。整个模式的实施力求体现“主动、互动、全动”的三动原则。
四、过程解析
(一)以情导入,以情激趣,创设诗意的课堂氛围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想让学生生趣,要想使学生有情,教师必先有情有趣。小学生的模仿示范能力和向师性特别强,情感和兴趣极不稳定,最容易受外因的激发和调动。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就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性和感染力。教师应该利用学生情趣的这些心理特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走进课堂,教师春风满面,态度积极,精神振奋饱满,教学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幽默风趣。这样就让学生大受感染,也随之以积极饱满的情感投入学习,并且乐趣横生,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唤情求知,三动彰显诗意的活力
1.老师范读,给学生树立榜样
2.学生根据注音,模仿语气,再读课文,结合图说出课文大意,培养初步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的错误和断句的错误。
4.整体感知: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三)导读精讲,导引点拨,一咏三叹,读中感悟诗意的灵魂
1.出示导读提示。教师经过精心备课,每一节课归纳出经典的问题主线,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正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了范围,有了目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在课本上圈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含义,或用词素分析法理解词意。大部分词语只要达到意会即可,不必都口头解释。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做精要点拨或讲解。这时的“读”可用轻声读、默读、引读、按句接读、按段接读,反复吟读疑难句等形式。
2.指导学生用情朗读。在讲读课文的同时,主要用示范的方法指导朗读,注意文章的基调,各部分情感的变化,语气、语速、韵律、节奏、停顿、重音等。要一个词一个词地读,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读,切忌一字一顿,千文一调。朗读时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把自己融入课文中,用心去感受课文,想象再现课文情节,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能力。这时的“读”可用男女对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边表演边朗读等形式。
(四)品词析句,诵读欣赏,复沓教学,课堂流淌诗意的情怀
1.品评欣赏,熟读背诵。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把自己的感觉送进这些句子里。可用比较法体会文章用词造句之精妙,也可倾听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想象情境,欣赏意境。
2.复沓教学精彩片断,可以参照板书复沓背诵、按关联词复沓背诵、边看图边复沓背诵、边表演边复沓背诵、看图复沓等。
(五)学习字词,三动凸显,课堂栖息诗意的沉淀
此一环节,相对集中地出示所要学习的生字,当老师请学生汇报“你是怎样学习这些生字”或“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时候,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方法之多、能力之强,令人感叹,在这一环节,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全动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出来。每当此时,学生会以自己良好的状态和上佳的表现使课堂出现让人欣喜的小高潮,语文课回归本真。
(六)诗文歌谣,拓展学习新空间,让诗意入心怀
我一直在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辅助方法──结合课文编创诗歌,带领孩子快乐阅读。就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力求进一步深化主旨,编成了一些诗歌、韵文。比如针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一课,我编成了如下小诗:
生字宝宝哪里找?小诗里面捉迷藏。
爷爷和小树
爷爷爱小树,给它穿冬衣。
小树爱爷爷,还他一树绿。
冬衣暖,陪小树过寒冬;
绿伞摇,给爷爷送清风。
这首小诗,以全新的形式和语言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以温馨整齐极富情味的语言表现了人与树之间的和谐亲密,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而“爷、给、穿、暖、伞”是本课生字,除“陪、寒、摇”之外,其它都是本册要认的字。当孩子们带着欣喜读着这新奇的文字时,诗意入心,温情入怀,一个个生字无比奇妙地组成新的词语新的句子,演绎出新的篇章。无需提什么要求,带着对老师的小小崇拜,孩子们一遍遍用心地读诵,生字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熟面孔。
以上是自己对诗意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点认识,我始终相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关注生命,用智慧和真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精彩画卷。这里的课堂告诉我们:生命可以如此绚丽,教育原本如此美好!
我简单地认为模式就是模子,它的特点是稳定和有效。稳定是说大框架的小改动,每节语文课,使用学习模式的几个步骤是必要的,但不是生硬照搬,是要灵活运用的。可以是从第一步开始,也可以直接从第二、三步开始,这完全取决于学生学情。有效是说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的优化,实现高效课堂,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该模式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二、我的模式
学习了大量的资料,结合目前自己从事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我确立的教学模式的名称为:“导读精讲,情知互化”。用两句教育名言做个题解:导读精讲,牵一发而动全身;情知互动,情到深处自然浓。
三、操作程序
1.创设情境,以情导入;2.导读精讲,唤情求知;3.诵读欣赏,一咏三叹,回环复沓;4.强化练习,情知互化。整个模式的实施力求体现“主动、互动、全动”的三动原则。
四、过程解析
(一)以情导入,以情激趣,创设诗意的课堂氛围
未有曲调先有情,要想让学生生趣,要想使学生有情,教师必先有情有趣。小学生的模仿示范能力和向师性特别强,情感和兴趣极不稳定,最容易受外因的激发和调动。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就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性和感染力。教师应该利用学生情趣的这些心理特征,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走进课堂,教师春风满面,态度积极,精神振奋饱满,教学的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幽默风趣。这样就让学生大受感染,也随之以积极饱满的情感投入学习,并且乐趣横生,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唤情求知,三动彰显诗意的活力
1.老师范读,给学生树立榜样
2.学生根据注音,模仿语气,再读课文,结合图说出课文大意,培养初步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的错误和断句的错误。
4.整体感知: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三)导读精讲,导引点拨,一咏三叹,读中感悟诗意的灵魂
1.出示导读提示。教师经过精心备课,每一节课归纳出经典的问题主线,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正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了范围,有了目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在课本上圈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理解词句含义,或用词素分析法理解词意。大部分词语只要达到意会即可,不必都口头解释。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做精要点拨或讲解。这时的“读”可用轻声读、默读、引读、按句接读、按段接读,反复吟读疑难句等形式。
2.指导学生用情朗读。在讲读课文的同时,主要用示范的方法指导朗读,注意文章的基调,各部分情感的变化,语气、语速、韵律、节奏、停顿、重音等。要一个词一个词地读,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地读,切忌一字一顿,千文一调。朗读时要求学生入情入境,把自己融入课文中,用心去感受课文,想象再现课文情节,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能力。这时的“读”可用男女对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边表演边朗读等形式。
(四)品词析句,诵读欣赏,复沓教学,课堂流淌诗意的情怀
1.品评欣赏,熟读背诵。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看看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把自己的感觉送进这些句子里。可用比较法体会文章用词造句之精妙,也可倾听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想象情境,欣赏意境。
2.复沓教学精彩片断,可以参照板书复沓背诵、按关联词复沓背诵、边看图边复沓背诵、边表演边复沓背诵、看图复沓等。
(五)学习字词,三动凸显,课堂栖息诗意的沉淀
此一环节,相对集中地出示所要学习的生字,当老师请学生汇报“你是怎样学习这些生字”或“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时候,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方法之多、能力之强,令人感叹,在这一环节,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全动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出来。每当此时,学生会以自己良好的状态和上佳的表现使课堂出现让人欣喜的小高潮,语文课回归本真。
(六)诗文歌谣,拓展学习新空间,让诗意入心怀
我一直在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辅助方法──结合课文编创诗歌,带领孩子快乐阅读。就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力求进一步深化主旨,编成了一些诗歌、韵文。比如针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一课,我编成了如下小诗:
生字宝宝哪里找?小诗里面捉迷藏。
爷爷和小树
爷爷爱小树,给它穿冬衣。
小树爱爷爷,还他一树绿。
冬衣暖,陪小树过寒冬;
绿伞摇,给爷爷送清风。
这首小诗,以全新的形式和语言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以温馨整齐极富情味的语言表现了人与树之间的和谐亲密,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而“爷、给、穿、暖、伞”是本课生字,除“陪、寒、摇”之外,其它都是本册要认的字。当孩子们带着欣喜读着这新奇的文字时,诗意入心,温情入怀,一个个生字无比奇妙地组成新的词语新的句子,演绎出新的篇章。无需提什么要求,带着对老师的小小崇拜,孩子们一遍遍用心地读诵,生字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熟面孔。
以上是自己对诗意语文教学模式的一点认识,我始终相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关注生命,用智慧和真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精彩画卷。这里的课堂告诉我们:生命可以如此绚丽,教育原本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