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零食是幼儿饮食行为的一部分,因此不少家长对孩子是否该吃零食,该吃哪些零食,吃多少比较关注。与此同时,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也渐渐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欧美国家关于家长对零食的喜好对幼儿零食行为影响的研究很多,认为与父亲相比,母亲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对幼儿零食行为影响较大。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国外晚些,自2007年8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中国营养学会讨论制定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后,有关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研究也由此增多。有代表性的研究是2008年于冬梅、张兵等对中国3岁~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状况进行的研究,该研究发现,1991年以来我国城乡3岁~17岁儿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费率和平均零食一消费量都呈上升趋势,3岁~5岁学龄前儿童尤为突出。
目前国内关于零食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小学年龄段,且多是从食品卫生与营养的角度采用直接干预的方法进行研究,3岁~6岁幼儿零食行为以及家长对该年龄段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拟以幼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关于对待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为幼儿挑选和喂食零食时的相关问题等的调查分析,以期清晰地了解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零食行为的影响,从中探讨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及培养良好零食行为的方法。为家长在培养幼儿良好零食行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供参考、指导。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本研究按照分层、随机的方法选取桂林市A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家长各30位。其中父亲30位、母亲40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20位。按照家长性别、与幼儿关系这两个方面分别选取三位母亲、三位父亲、两位祖父母共8名家长作为访谈对象。
2 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调查问卷包括幼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家长挑选零食的种类、家长对零食安全卫生的认识、家长对于幼儿零食行为的相关规定、就幼儿零食行为问题家长与幼儿园的联系情况等方面内容。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回收78份,回收率为86.67%,其中有效问卷73份(小班家长有效问卷25份。中班家长有效问卷24份。大班家长有效问卷24份),问卷有效率为93.59%。
将数据进行编码,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
笔者将各年龄班家长关于是否同意幼儿吃零食的态度按“同意”、“不同意”、“视幼儿情况而定”三类进行统计分析(见图1)。
2 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行为反映
家长为幼儿挑选零食的一系列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本研究将家长为幼儿挑选零食行为分为:挑选零食的种类、挑选零食时的注意事项、购买零食时的担忧问题及注意问题等四方面与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进行比较(见表2、表3)
由表4可以看出,幼儿最喜欢的食物第一名为冰淇淋,其次是方便类食物,如肯德基、麦当劳。这与家长的挑选有一定的出入。笔者认为这正是幼儿缺乏对零食正确的认识的表现,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也折射出正是家长限制这些零食的食用,幼儿的渴望就会增强。
(3)家长挑选零食时最担忧的问题。在为幼儿购买零食时,食品的安全问题超过了食品营养、肥胖等问题,以68.49%的比例成为家长为幼儿挑选零食时最担心的问题(见表3)。其中零食配方表在家长购买零食时每次都看占30.14%,相比之下。生产日期的关注度要超过零食配方表,家长每次都看的比例为61.64%,经常看的比例为35.62%。笔者认为,配方表主要表明食品主料、配料成分,理解这些内容需要掌握一定的食品营养安全方面的知识,比生产日期难于让家长理解,这可能也是家长关注生产日期的比例高于配方表的原因之一。
(4)家长关于幼儿零食行为的相关规定。通过访谈得知,家长对幼儿吃零食一般会有食用时间及食用量方面的限制(见表5)。家长给幼儿喂食零食的时间和量的差异,反应了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不同态度。
家长安排幼儿吃零食的时间多数为两餐之间,约占49.31%,选择在餐后给幼儿吃零食的家长约为41.10%。选择在餐前和睡前给幼儿吃零食的家长较少。在本次调查中,家长每天给幼儿吃一次零食的为34.20%,两次零食的为37.00%。可见家长对幼儿所摄人的零食是有限制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总体而言,坚决拒绝和盲目接受幼儿零食行为的家长为少数,大多数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采取灵活的态度。在同意幼儿吃零食的同时,对幼儿的零食的选择和零食行为有一定的要求。
2 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是影响幼儿零食行为的主要因素。而家长对幼儿零食态度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长自身对幼儿零食行为所掌握的知 识,故让幼儿家长掌握基本的关于幼儿零食方面的知识是让家长树立科学幼儿零食观的关键,也是幼儿健康零食习惯建立的关键。
3 家长对零食的认识是影响其对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家长很关心幼儿零食行为,但家长对幼儿零食相关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许多误区,亟需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对家长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家长对零食的认识多是停留在超市中销售的小袋食品。而水果、牛奶这种家长提倡幼儿食用的食物并不是零食,所以容易认为零食都是没有营养的东西,从而影响到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而对一些市售零食中的色素、香精、防腐剂、膨化剂等食品添加剂的知识了解甚少,特别是祖父母辈的家长,在为幼儿挑选零食时多选择幼儿要求和喜爱的食物。在调查中有家长希望相关教育机构能举办幼儿零食主题的讲座,可见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相关方面知识的缺乏和学习的需求。
(二)建议
1 家长应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的零食行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零食也不例外。为此,需要家长具备正确的态度,给予幼儿科学合理的进食指导。幼儿胃的容量较小,而新陈代谢较成人快,所以餐前常常会出现饥饿感。因此,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提供健康、适量的零食。零食提供的能量约占全天所需总能量的20%。除了适量以外。还应适时,进食零食的最佳时间是两餐之间,在离正餐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食零食,既不会、影响正餐的食用。又可补充适当的能量。而餐前和临睡前就不应再给幼儿零食,特别是临睡前吃零食易引起龋齿,且因增加肠胃负担而难以入睡,也极易造成孩子肥胖。还应注意当幼儿拒绝主食后不能以零食喂之,否则会养成幼儿以零食代替主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2 家长应加强营养及零食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正确地为幼儿挑选零食。3岁。6岁幼儿的零食来源基本是家长,所以家长对零食的认识及挑选知识就直接影响了幼儿的零食行为。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关注度正在逐渐增加。但关于营养和零食相关方面知识还有待加强。笔者认为。家长可通过网络、书籍、讲座等形式了解一些零食的基本知识、膳食营养知识、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在为幼儿挑选零食及安排幼儿进食零食时更多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判断。
3 家长应加强家园共育意识,与教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零食习惯。培养幼儿健康的零食习惯,还应加强家园联系,家长与教师互相交流,相互了解幼儿的零食行为,共同讨论幼儿在零食习惯培养上的问题。如通过家长、幼儿、教师共同学习健康膳食手册,出版健康吃零食的主题板报,或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等形式。达到共同培养幼儿健康零食习惯的目的。
零食是幼儿饮食行为的一部分,因此不少家长对孩子是否该吃零食,该吃哪些零食,吃多少比较关注。与此同时,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也渐渐引起研究者的兴趣。欧美国家关于家长对零食的喜好对幼儿零食行为影响的研究很多,认为与父亲相比,母亲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对幼儿零食行为影响较大。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国外晚些,自2007年8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中国营养学会讨论制定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后,有关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研究也由此增多。有代表性的研究是2008年于冬梅、张兵等对中国3岁~17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状况进行的研究,该研究发现,1991年以来我国城乡3岁~17岁儿童青少年的零食消费率和平均零食一消费量都呈上升趋势,3岁~5岁学龄前儿童尤为突出。
目前国内关于零食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小学年龄段,且多是从食品卫生与营养的角度采用直接干预的方法进行研究,3岁~6岁幼儿零食行为以及家长对该年龄段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拟以幼儿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关于对待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为幼儿挑选和喂食零食时的相关问题等的调查分析,以期清晰地了解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零食行为的影响,从中探讨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及培养良好零食行为的方法。为家长在培养幼儿良好零食行为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供参考、指导。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本研究按照分层、随机的方法选取桂林市A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家长各30位。其中父亲30位、母亲40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20位。按照家长性别、与幼儿关系这两个方面分别选取三位母亲、三位父亲、两位祖父母共8名家长作为访谈对象。
2 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调查问卷包括幼儿及家长基本情况、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家长挑选零食的种类、家长对零食安全卫生的认识、家长对于幼儿零食行为的相关规定、就幼儿零食行为问题家长与幼儿园的联系情况等方面内容。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90份,回收78份,回收率为86.67%,其中有效问卷73份(小班家长有效问卷25份。中班家长有效问卷24份。大班家长有效问卷24份),问卷有效率为93.59%。
将数据进行编码,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
笔者将各年龄班家长关于是否同意幼儿吃零食的态度按“同意”、“不同意”、“视幼儿情况而定”三类进行统计分析(见图1)。

2 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行为反映
家长为幼儿挑选零食的一系列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本研究将家长为幼儿挑选零食行为分为:挑选零食的种类、挑选零食时的注意事项、购买零食时的担忧问题及注意问题等四方面与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进行比较(见表2、表3)

由表4可以看出,幼儿最喜欢的食物第一名为冰淇淋,其次是方便类食物,如肯德基、麦当劳。这与家长的挑选有一定的出入。笔者认为这正是幼儿缺乏对零食正确的认识的表现,需要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也折射出正是家长限制这些零食的食用,幼儿的渴望就会增强。
(3)家长挑选零食时最担忧的问题。在为幼儿购买零食时,食品的安全问题超过了食品营养、肥胖等问题,以68.49%的比例成为家长为幼儿挑选零食时最担心的问题(见表3)。其中零食配方表在家长购买零食时每次都看占30.14%,相比之下。生产日期的关注度要超过零食配方表,家长每次都看的比例为61.64%,经常看的比例为35.62%。笔者认为,配方表主要表明食品主料、配料成分,理解这些内容需要掌握一定的食品营养安全方面的知识,比生产日期难于让家长理解,这可能也是家长关注生产日期的比例高于配方表的原因之一。

(4)家长关于幼儿零食行为的相关规定。通过访谈得知,家长对幼儿吃零食一般会有食用时间及食用量方面的限制(见表5)。家长给幼儿喂食零食的时间和量的差异,反应了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不同态度。
家长安排幼儿吃零食的时间多数为两餐之间,约占49.31%,选择在餐后给幼儿吃零食的家长约为41.10%。选择在餐前和睡前给幼儿吃零食的家长较少。在本次调查中,家长每天给幼儿吃一次零食的为34.20%,两次零食的为37.00%。可见家长对幼儿所摄人的零食是有限制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总体而言,坚决拒绝和盲目接受幼儿零食行为的家长为少数,大多数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采取灵活的态度。在同意幼儿吃零食的同时,对幼儿的零食的选择和零食行为有一定的要求。
2 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是影响幼儿零食行为的主要因素。而家长对幼儿零食态度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长自身对幼儿零食行为所掌握的知 识,故让幼儿家长掌握基本的关于幼儿零食方面的知识是让家长树立科学幼儿零食观的关键,也是幼儿健康零食习惯建立的关键。
3 家长对零食的认识是影响其对幼儿零食行为态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家长很关心幼儿零食行为,但家长对幼儿零食相关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许多误区,亟需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对家长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家长对零食的认识多是停留在超市中销售的小袋食品。而水果、牛奶这种家长提倡幼儿食用的食物并不是零食,所以容易认为零食都是没有营养的东西,从而影响到对幼儿零食行为的态度。而对一些市售零食中的色素、香精、防腐剂、膨化剂等食品添加剂的知识了解甚少,特别是祖父母辈的家长,在为幼儿挑选零食时多选择幼儿要求和喜爱的食物。在调查中有家长希望相关教育机构能举办幼儿零食主题的讲座,可见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相关方面知识的缺乏和学习的需求。
(二)建议
1 家长应正确认识和对待孩子的零食行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零食也不例外。为此,需要家长具备正确的态度,给予幼儿科学合理的进食指导。幼儿胃的容量较小,而新陈代谢较成人快,所以餐前常常会出现饥饿感。因此,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提供健康、适量的零食。零食提供的能量约占全天所需总能量的20%。除了适量以外。还应适时,进食零食的最佳时间是两餐之间,在离正餐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食零食,既不会、影响正餐的食用。又可补充适当的能量。而餐前和临睡前就不应再给幼儿零食,特别是临睡前吃零食易引起龋齿,且因增加肠胃负担而难以入睡,也极易造成孩子肥胖。还应注意当幼儿拒绝主食后不能以零食喂之,否则会养成幼儿以零食代替主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2 家长应加强营养及零食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正确地为幼儿挑选零食。3岁。6岁幼儿的零食来源基本是家长,所以家长对零食的认识及挑选知识就直接影响了幼儿的零食行为。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家长对幼儿零食行为的关注度正在逐渐增加。但关于营养和零食相关方面知识还有待加强。笔者认为。家长可通过网络、书籍、讲座等形式了解一些零食的基本知识、膳食营养知识、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在为幼儿挑选零食及安排幼儿进食零食时更多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判断。
3 家长应加强家园共育意识,与教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零食习惯。培养幼儿健康的零食习惯,还应加强家园联系,家长与教师互相交流,相互了解幼儿的零食行为,共同讨论幼儿在零食习惯培养上的问题。如通过家长、幼儿、教师共同学习健康膳食手册,出版健康吃零食的主题板报,或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等形式。达到共同培养幼儿健康零食习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