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师应从课文内容出发,一上课就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形成进攻型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能自觉、轻松、愉快的去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感受。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以下几种导入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情境式导入语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与思维是相互推动着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我的信念》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目标式导入语
教学新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的探求,教师往往在导入语中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提出明确的探索目标。学生面对这些目标,方向明确,有利于抓住学习的重点,以便顺利的进行听课和思考。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说:“说起冬天,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润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三、解题式导入语
课题是文章中心的提炼,是统摄全文的要素。因此,“解题入手,开门见山”是语文授课导入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应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涵,为顺利学习全文作好铺垫。例如教读七年级下册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就运用了这种导入方式,我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到黑板上为老师应如何板书这个课题设计一番,并谈谈自己的设计理念,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简要的点评后,引用鲁迅对“悲剧”论述的名句——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类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悲剧的认识,教师进一步设疑既然是“悲剧”,又为何要称之为“伟大”,“悲剧”体现在哪,“伟大”又表现在哪?
四、背景介绍式导入语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背景介绍导入比较好。
比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我是这样讲的: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20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从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样介绍写作背景,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以外的事件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好处。但是,所有关于背景的介绍,都必须紧密结合课文,切忌喧宾夺主。
当然,语文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结的几种常用的新课导入法,对于同一课题,导入方法不是唯一的,应根据教学目标、课文主题、情感色彩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做到因势而变,丰富多彩。
一、情境式导入语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与思维是相互推动着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我的信念》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目标式导入语
教学新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的探求,教师往往在导入语中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提出明确的探索目标。学生面对这些目标,方向明确,有利于抓住学习的重点,以便顺利的进行听课和思考。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说:“说起冬天,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润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三、解题式导入语
课题是文章中心的提炼,是统摄全文的要素。因此,“解题入手,开门见山”是语文授课导入最基本最常见的方法,教师应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文章内涵,为顺利学习全文作好铺垫。例如教读七年级下册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就运用了这种导入方式,我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到黑板上为老师应如何板书这个课题设计一番,并谈谈自己的设计理念,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简要的点评后,引用鲁迅对“悲剧”论述的名句——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类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悲剧的认识,教师进一步设疑既然是“悲剧”,又为何要称之为“伟大”,“悲剧”体现在哪,“伟大”又表现在哪?
四、背景介绍式导入语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背景介绍导入比较好。
比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我是这样讲的: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20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从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样介绍写作背景,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以外的事件有个大致的了解,对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好处。但是,所有关于背景的介绍,都必须紧密结合课文,切忌喧宾夺主。
当然,语文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结的几种常用的新课导入法,对于同一课题,导入方法不是唯一的,应根据教学目标、课文主题、情感色彩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做到因势而变,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