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减少输出性管道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6月带有输出性管道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6月-12月带有输出性管道患者50例为对照组,成立品管圈,分析原因并采取护理对策,结果:观察组拔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品管圈在减少输出性管道非计划性拔管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 品管圈 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的同意,患者自行拔出插管,或由于其他原因( 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插管脱落,也称意外拔管,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增加患者住院时间,还可能造成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品管圈是一种提高质量管理的活动方式,是由同一现场的人员,自觉自发地为质量管理组成小组,在自我启发及相互启发的原则下,以全员参加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法[1]。我科于2015年1月-2015年6月针对管路安全问题成立品管圈,对输出性管道非计划性拔管问题做出具体分析,采取相应护理对策,有效的减少了输出性管道非计划性拔管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 6月肝胆外科带有输出性管道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6月- 12月肝胆外科带有输出性管道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引流管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圈名为“爱心圈”,运用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对非计划性拔管问题,制定对策,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
1.2.2 原因分析 召开圈会,针对为什么发生非计划性拔管问题进行头脑风暴[2],绘制鱼骨图,见图1
2 护理对策 针对原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制定有效性、经济性的改善措施。
2.1 医护因素
2.1.1 完善导管管理制度,每位留置导管患者均需运用我院制定的导管评估监控记录单评分,凡有引流管者,床头插“谨慎管道滑脱”提醒牌,若评分大于5分为高风险,床头插“管道滑脱高风险”提醒牌,床尾悬挂“注意安全 防导管滑脱”并加强巡视,每日护理记录中持续、动态体现管道的状态,导管脱落与责任护士绩效相结合。
2.1.2 规范管路标识:(1)管路上导管标识清楚,注明管路名称、时间(2)用记号笔在引流袋上注明管路名称、时间(3)用记号笔在引流管出口处画一横线做标记,以便判断是否脱出。
2.1.3 改良固定方法:根据不同导管采用更为妥善的固定方法[3],如胃管、鼻胆引流管先采用3M “工型” 胶布固定于鼻尖,再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于面颊部,(用酒精脱脂后固定更牢固)防止损伤皮肤,尿管远端可使用高举平台法,腹腔引流管、T管、PTCD管术中先使用缝线固定,再用导管固定敷贴固定于合适位置,引流袋应留有足够翻身长度,发生胶布、固定敷料松动应及时更换。
2.1.4 加强宣教:制定各引流管宣传册,告知各导管的目的及重要性,加强病人和家属宣教,介绍各引流管的自我保护方法,以引起病人及家属的足够重视,主动巡视。
2.1.5 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建立由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值班护士组成管理机制,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制定各引流管护理流程,对非计划性拔管进行分析讨论,制定可行的整改措施,减少非计划性拔管。
2.1.6 提高专业知识 定期培训全科护士理论知识,规范护理操作,完善各项制度,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和综合能力。
2.2 患者因素
2.2.1 加强沟通,适时心理辅导 患者因留置引流管产生束缚感、疼痛感,而被迫卧床,大多会产生烦躁、消极心理,护士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听取主观感受,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及精神支持,
2.2.2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讲解留置管道的目的、安置时间、重要性、注意事项,介绍在留置引流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和应对措施,指导患者做好管道的护理,勿折叠、扭曲、受压,活动时动作缓慢,避免引流管受牵拉而脱落,可获得病人理解和配合,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2.2.3 合理使用约束带 对烦躁、意识不清者,给予约束带[4],上护栏,约束前应向家属解释目的,取得理解与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约束期间定时评估记录局部颜色、血液循环等,主动
巡视。
2.3 物品因素
2.3.1 合理选用固定敷料 舒适度改变是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选用柔软、透气易于固定的敷料非常重要,以增加患者舒适度,合理体位,导管固定敷料置于合适位置,减少导管引起的不适,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水泡,及时处理,应使用透气性更高的敷料,更换前先使用3M液体敷料[5],该敷料透气防水,无刺激性,无疼痛感,如同第二层皮肤,条件允许可更换敷贴位置。
2.4 环境因素
2.4.1 病房合理布局,物品有序放置 普通病房床间距应大于1M,病床床沿挂钩不能安置过低,引流袋应距地面至少10cm,减少陪护,床旁尽量少放物品,保持病房物品整齐、有序放置,加强巡视,及时提供病人日常生活所需,防非计划拔管发生。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比较 见表2
3.2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因素比较 见表3
3.3 改善后柏拉图见图2
4 讨论
防止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护理工作,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肝胆外科管路种类较多,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后,重新置管额外增加患者痛苦,也使患者的治疗费用增加,延长住院天数,同时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给医疗纠纷留下隐患。开展品管圈前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率为20%,分析原因主要为固定不妥、宣教不到位、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敷贴材质等,主要为医护因素、患者因素造成非计划性拔管。
本研究表明,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非计划性拔管中减少了非计划拔管的发生,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降低到2%,护理人员对非计划性拔管防范意识和能力增强,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员参与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高护理团队的协作精神,增强了每个圈员综合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艾攀,肖晔.应用品管圈降低普外科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25(1):72-74
[2]刘平.头脑风暴法在精神科病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1):367
[3]王光杨.改良引流管固定在外科手术引流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9):58-59
[4] 姚莉,李保兰,刘维.运用品管圈降低病房常见管道非计划性拔管率[J].重庆医学,2015,44(10):1433-1434
[5 ]周开屛.3M液体敷料与婴儿紫草药治疗新生儿红臀的应用比较[J].药物与人,2014,27(9) :115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龚继燕 通讯作者:王小梅 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
【关键词】 品管圈 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的同意,患者自行拔出插管,或由于其他原因( 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插管脱落,也称意外拔管,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增加患者住院时间,还可能造成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品管圈是一种提高质量管理的活动方式,是由同一现场的人员,自觉自发地为质量管理组成小组,在自我启发及相互启发的原则下,以全员参加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法[1]。我科于2015年1月-2015年6月针对管路安全问题成立品管圈,对输出性管道非计划性拔管问题做出具体分析,采取相应护理对策,有效的减少了输出性管道非计划性拔管率,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 6月肝胆外科带有输出性管道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6月- 12月肝胆外科带有输出性管道患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引流管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圈名为“爱心圈”,运用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对非计划性拔管问题,制定对策,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
1.2.2 原因分析 召开圈会,针对为什么发生非计划性拔管问题进行头脑风暴[2],绘制鱼骨图,见图1
2 护理对策 针对原因,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制定有效性、经济性的改善措施。
2.1 医护因素
2.1.1 完善导管管理制度,每位留置导管患者均需运用我院制定的导管评估监控记录单评分,凡有引流管者,床头插“谨慎管道滑脱”提醒牌,若评分大于5分为高风险,床头插“管道滑脱高风险”提醒牌,床尾悬挂“注意安全 防导管滑脱”并加强巡视,每日护理记录中持续、动态体现管道的状态,导管脱落与责任护士绩效相结合。
2.1.2 规范管路标识:(1)管路上导管标识清楚,注明管路名称、时间(2)用记号笔在引流袋上注明管路名称、时间(3)用记号笔在引流管出口处画一横线做标记,以便判断是否脱出。
2.1.3 改良固定方法:根据不同导管采用更为妥善的固定方法[3],如胃管、鼻胆引流管先采用3M “工型” 胶布固定于鼻尖,再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于面颊部,(用酒精脱脂后固定更牢固)防止损伤皮肤,尿管远端可使用高举平台法,腹腔引流管、T管、PTCD管术中先使用缝线固定,再用导管固定敷贴固定于合适位置,引流袋应留有足够翻身长度,发生胶布、固定敷料松动应及时更换。
2.1.4 加强宣教:制定各引流管宣传册,告知各导管的目的及重要性,加强病人和家属宣教,介绍各引流管的自我保护方法,以引起病人及家属的足够重视,主动巡视。
2.1.5 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建立由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值班护士组成管理机制,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制定各引流管护理流程,对非计划性拔管进行分析讨论,制定可行的整改措施,减少非计划性拔管。
2.1.6 提高专业知识 定期培训全科护士理论知识,规范护理操作,完善各项制度,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和综合能力。
2.2 患者因素
2.2.1 加强沟通,适时心理辅导 患者因留置引流管产生束缚感、疼痛感,而被迫卧床,大多会产生烦躁、消极心理,护士应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听取主观感受,及时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及精神支持,
2.2.2 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讲解留置管道的目的、安置时间、重要性、注意事项,介绍在留置引流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和应对措施,指导患者做好管道的护理,勿折叠、扭曲、受压,活动时动作缓慢,避免引流管受牵拉而脱落,可获得病人理解和配合,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2.2.3 合理使用约束带 对烦躁、意识不清者,给予约束带[4],上护栏,约束前应向家属解释目的,取得理解与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约束期间定时评估记录局部颜色、血液循环等,主动
巡视。
2.3 物品因素
2.3.1 合理选用固定敷料 舒适度改变是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选用柔软、透气易于固定的敷料非常重要,以增加患者舒适度,合理体位,导管固定敷料置于合适位置,减少导管引起的不适,如出现皮肤红、肿、瘙痒、水泡,及时处理,应使用透气性更高的敷料,更换前先使用3M液体敷料[5],该敷料透气防水,无刺激性,无疼痛感,如同第二层皮肤,条件允许可更换敷贴位置。
2.4 环境因素
2.4.1 病房合理布局,物品有序放置 普通病房床间距应大于1M,病床床沿挂钩不能安置过低,引流袋应距地面至少10cm,减少陪护,床旁尽量少放物品,保持病房物品整齐、有序放置,加强巡视,及时提供病人日常生活所需,防非计划拔管发生。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比较 见表2
3.2 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因素比较 见表3
3.3 改善后柏拉图见图2
4 讨论
防止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护理工作,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肝胆外科管路种类较多,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后,重新置管额外增加患者痛苦,也使患者的治疗费用增加,延长住院天数,同时也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给医疗纠纷留下隐患。开展品管圈前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率为20%,分析原因主要为固定不妥、宣教不到位、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敷贴材质等,主要为医护因素、患者因素造成非计划性拔管。
本研究表明,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非计划性拔管中减少了非计划拔管的发生,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胃管、尿管、腹腔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率降低到2%,护理人员对非计划性拔管防范意识和能力增强,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员参与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提高护理团队的协作精神,增强了每个圈员综合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艾攀,肖晔.应用品管圈降低普外科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25(1):72-74
[2]刘平.头脑风暴法在精神科病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21(1):367
[3]王光杨.改良引流管固定在外科手术引流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9):58-59
[4] 姚莉,李保兰,刘维.运用品管圈降低病房常见管道非计划性拔管率[J].重庆医学,2015,44(10):1433-1434
[5 ]周开屛.3M液体敷料与婴儿紫草药治疗新生儿红臀的应用比较[J].药物与人,2014,27(9) :115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龚继燕 通讯作者:王小梅 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