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忠:图苑的一面旗帜

来源 :图书与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宗忠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学教育家,以他的学术成就饮誉海内外。他潜心学术研究,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图苑里的老树新苗。他是图苑的一面旗帜。他担任武大图书馆学系、图书情报学院领导长达30余年,为图书馆学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开拓性贡献。他心系中国图书馆事业,为它的发展竭尽辛劳。他的逝世是图书馆学界和中国图书馆事业的重大损失。
  关键词:黄宗忠 图书馆学家 图书馆学教育家 图书馆学教育 图书馆学研究 中国图书馆事业
  中图分类号: K82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5-0128-05
  在与病魔抗争1年10个月之后,黄宗忠教授于2011年10月30日5时47分驾鹤西去,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并为之贡献了毕生精力的中国图书馆事业。他生于1931年10月13日,享寿81岁。按传统看法,81岁算是高寿了。他或许可以多活几年以至更长时间。1994年2月离休之后,他仍笔耕不辍。自离休以来18年间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近90篇。2011年,他身患沉疴,还应某刊约稿,撰写了1篇长达万字的学术论文。该文是他3次住院时侧卧病榻撰成的。正是这种对图书馆学研究的无限执着,过早地耗尽了他的生命。
  一
  黄宗忠教授原名黄菊生,字典磬,湖南省湘乡县(1951年初划归新设置的涟源县,今隶属娄底市)人。他从偏僻的小乡村走出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拼搏而成为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学教育家。
  黄宗忠教授出生在一个寒微的农民家庭。湘乡县出了个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曾国藩,这里即使是穷乡僻壤,也有好读书的优良传统。黄宗忠6岁进育才小学读书,8岁转读涟源小学。10岁丧怙失恃,从此辍学。他有一个顽强的信念,那就是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深感求学的艰难,为凑足复学学费,1946年春,少年黄宗忠独闯世界:经涟水过湘乡入湘潭,到异乡街头当报童,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省吃俭用,攒够了复学经费之后即返回故乡,翌年复读于涟源小学。1948年夏小学毕业,考进位于安化县蓝田镇的湖南省立第十五中学。进校不久,终因家庭贫困再次辍学,他对生活的艰辛、求学的艰难有了切身的体验。
  1949年9月20日,黄宗忠入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政大学湖南分校。翌年6月被分至第四野战军第二十一兵团。1952年秋被保送进中南军区第五文化速成中学,在这里完成了中学课程。195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夏以军人身份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被录取进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从此告别军旅生活。从1955年9月进武大到离世,他在珞珈山学习、工作、生活了57年。
  黄宗忠是新中国培养的中国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和图书馆学教育家,他以努力工作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他在部队立功受奖一次,在学校多次被评为省级以上(含)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1950年10月随部队进广西剿匪,历时10个月,荣立“三等功”一次。
  1960年荣获“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8年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
  黄宗忠50多年的学术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学术研究时期:
  第一个学术研究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其间仅只几年时间。
  1959年,连续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图书馆学通讯》、《图书馆工作》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962年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第2期发表《试论图书馆的藏与用》,提出一个著名的学术观点“藏用矛盾说”。1963年,黄宗忠等联袂撰文,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第1期发表题为《对图书馆学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的论文,对“藏用矛盾说”再行论证,提出图书馆学就是研究和解决这一矛盾。这一时期,发表学术论文11篇(含合著)。1964年9月,他被派赴农村参加社教运动即“四清”运动,回校不久“文革”爆发,其学术研究活动戛然而止。
  第二个学术研究时期是从1970年代初至1990年代中期离休,其间大约22年。这是他学术研究的高潮期。
  1972年图书馆学系恢复招生和次年访美,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术研究热情。这一时期撰著出版了《图书馆学导论》、《图书馆管理学》、《文献信息学》等几部大学教材和学术专著。《图书馆学导论》是他的扛鼎之作,当年数十家学术刊物发表书评文章40多篇,好评如潮,是图书馆学领域公认的经典著作,在业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期间,在全国数十家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120多篇学术论文。繁忙的行政工作、教学之余,黄先生心无旁鹜地沉浸在学术研究之中。
  第三个学术研究时期是自1994年2月离休至辞世,其间18年时间。这是他学术研究的持续高潮期。
  自离休之后,先生不但从未停止过思考,从未停止过笔耕,反而比离休前更刻苦、更勤奋,也更集中精力潜心于学术研究。他笔耕不辍,皓首穷经,著书立说:2001年出版了近40万字的专著《文献采访学》;每年发表数篇学术论文。检索他离休以来学术论文篇目,1994—2010年17年间共发表论文86篇。
  他是图苑的一面旗帜。他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着图苑里的老树新苗。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图书馆学人。
  二
  黄宗忠以他的学术成就饮誉海内外图书馆学界。
  他具有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学术思想敏锐,时刻关注国内外图书馆学的前沿和发展动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图书馆学新领域、拓展新境界,引领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为中国图书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撰写、出版专著和教材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计300多万字。作为大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图书馆学导论》和《图书馆管理学》,1995年同时在台湾地区推出中文繁体字版。《图书馆学导论》自出版以来已连续9次印刷,长销不衰。他的多篇学术论文被国外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他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当代图书馆学家。
  他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把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他的一大批题目中带有年代、年份、年间的学术论文,当属此类。如《15年来我国图书馆的干部培养工作》(1964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30年》(1979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六十年——兼评文华图专韦棣华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史上的作用》(1980年)、《八十年代的中国图书馆事业》(1989年)、《论20世纪的图书馆》(1996年)、《20世纪100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评介》(1998年)、《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图书馆事业》(1999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50年》(1999年)、《山东省图书馆创立与发展的九十年》(1999年)、《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高校图书馆事业》(2000年)、《中国新型图书馆事业百年(1904—2004)》(2004年)、《新中国图书馆学研究60年的回顾与展望》(2009年)、《新世纪1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展望》(2010年)等等篇章,是他对各该年代、年份、年间中国图书馆事业或图书馆学研究的深刻总结,不无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的那些对图书馆事业进行预测性和前瞻性研究的篇什,如《九十年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展望》(1990年)、《我国图书馆事业九十年代的路向》(1992年)、《论21世纪的图书馆》(1996年)、《论21世纪的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1998年)等论文,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产生了而且将继续产生积极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院前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方法:对院前救治严重多发伤2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我们准确地抢救护理,使289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250例的生命得到了挽救,
摘要: 文章首先指出我国图书馆学的人文化是一项渐进的事业,然后提请应对图书馆的“公共性缺失”问题注意,接着对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的“公共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论述从“公共性”出发,完善我国人文图书馆学的走向。  关键词: 公共性 人文图书馆学 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056-06  Publicity and the
用"图书馆员工作和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对国内251名高校图书馆员进行调查,了解馆员主观幸福感现状并探讨馆员工作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现高校馆员主观幸福感水平偏低,主观幸
文章介绍了美国州立图书馆在美国图书馆系统中的作用和在美国图书馆发展中,在执行美国有关图书馆法的过程作所起的作用。通过对州图书馆发展的历史回顾,州图书馆在州政府的行政
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和乡村图书室事实上都在提供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并且已经基本覆盖了广大农村,但真正的实际情况是这些公共文化设施并无法
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带来图书馆核心竞争能力的集中,原来被视为图书馆核心技术的图书编目工作被整体外包,图书馆采购人员需要参与更多购置决策、外包细节等谈判及具体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