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户、搜索、电子商务类网站排名座次已定,作为又一类被看好的互联网形式——分类信息网站在中国经历了5年的沉浮。当年,赶集网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杨浩涌曾预言分类信息网站需要3~5年的价值认可期。不过数千家网站在机会到来之前早已消失,全国性网站只剩几家。那么,现在分类信息网站的机遇到了吗?
今年,赶集网全面发力,1月收购263在线分类信息业务,并迅速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全面布局,而3G催生的手机互联网新商机也在前方若隐若现。对于未来,杨浩涌坦言,分类信息网站的前景“还没有看到头”。的确,分类信息网站的鼻祖Craigslist已经15岁了,但访问量仍在以100%的速度飞增;赶集网刚刚5岁,未来同样充满想象……
潜在的高门槛
刘保华:从2005年创立到今天,赶集网已经满5周岁了。赶集网在Web 2.0受到追捧的时代上线,度过了长期的用户培育期,也经历过数千家同类网站白热化竞争的阶段,你认为分类信息网站的价值现在是否已经得到认可?
杨浩涌:分类信息网站有两大特色:第一,它就如同一个超级集贸市场,很多人在这个平台上交易,信息量越大黏性就越强,口碑效应也就越来越显著;第二,我们每天会去新浪上看新闻,去开心网摘菜,但只有当用户有交易需求时才会登录赶集网,访问频率可能一个月一次或者两个月一次,比如租房用户可能半年房屋租期满之后才会再重新回到赶集网。所以分类信息网站的用户基础不同,用户黏性和用户口碑都非常重要。
现在,分类信息网站已经成为百姓身边的生活服务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在这类网站发布或寻找需要的内容。目前,赶集网用户流量的正向循环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我们不仅在各个地区和行业领域的代理商中取得了很高的人气,而且知名度也开始得到广州、深圳、武汉、西安等地方性城市的最终用户群体认可。这种用户数量的正向循环正在给赶集网带来流量的增加、收入的提高、知名度的提升。
刘保华:相比较门户网站和搜索网站,分类信息网站的门槛不高,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类似的网站。那么,经过5年的发展,你认为这类网站的实际门槛在哪里呢?
杨浩涌:分类信息网站门槛看起来不高,这主要是指分类网站很容易被复制,而且网站内容在用户看来是基本相同的。赶集网在2005年3月上线,仅一个月后全国就有200多家类似的网站,2个月后就猛增至1000多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信息网站的门槛开始显现:第一,这不是两三年时间就可以盈利的网站,从这点来看它的门槛很高。2005年到2008年整个行业在业界看来并不乐观,如果一个网站好几年都不挣钱,那么很多网站经营者都会选择放弃或者转型。所以分类信息网站经过一轮洗牌后,从曾经多达两三千家到现在全国性的分类信息网站只有两三家。
第二,用户体验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过硬,能够审核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还要有多年的用户体验积累。从赶集网上线第一天起,我们就一直在不断改进用户体验,因此用户的网站停留时间、点击页面数以及各项体验质量数据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刘保华:你判断中国分类信息网站的市场规模会有多大?
杨浩涌:这个市场潜力无限,我们其实还没有看到头。1995年创立的Craigslist是分类信息网站的鼻祖,每天全美有4000万人访问。目前,它的访问量排名已经超过电子商务网站eBay和亚马逊,而且目前还在以100%的速度增长,eBay增长率却只有5%。
我认为这种情况同样也会发生在中国,因为用户都有生活上的需求。一个来到北京打工的人员,需要租房子找工作;一个准备搬家的人可能要寻找新房源,变卖家具家电;甚至宠物谁来领养等生活琐事都可以交给赶集网。分类信息网站能实实在在解决百姓生活中的问题,代表了互联网生活化的应用趋势。比如赶集网今年3月的流量就比2月提高了40%~50%,这也是用户需求爆发的体现。
竞争扬长避短
刘保华:很多商业模式看上去简单,实际上操作起来门槛很高。你认为分类信息网站未来发展方向是综合化的大而全模式还是专业化的垂直模式?实际上赶集网的多条产品线都有垂直领域的竞争对手,如何保证在产品种类丰富的基础上,在每个领域都可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呢?
杨浩涌:赶集网以面向个人为出发点,因此我们的服务领域覆盖房屋租售、二手物品、求职招聘、车辆买卖、宠物、票务、教育培训、旅游娱乐、家政、搬家服务等多种生活信息,可以说涉猎很多行业,并且在每个行业里都处于领先地位。以二手车为例,一些专业二手车网站比较偏向于商业性的二手车交易,而赶集网的特点是倾向于个人交易。因此赶集网的定位就与其他商业网站区分开来。
赶集网未来还将进入哪些行业,我们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会在进入之前先评估赶集网在这个行业的优势。比如我们近期是不会进入餐饮业的,因为我们目前的模式很难超过现有的行业领先者。又比如票务,赶集是以黄页为主的,目前不会去做打折信息、本地社区,因为这些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会非常关注目前具有优势的类别,这些类别也比较适合赶集网目前的框架结构,用户因此会得到更好的体验。
刘保华:根据comScore Media Metrix的数据统计,2009年1月至11月,赶集网的用户平均停留时长排名第一,为4.83分钟。与其他分类信息网站相比,赶集网的最大不同在什么地方?
杨浩涌:我认为网站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吸引用户。第二,留住这些用户。网站不能是个沙漏,不能让好不容易吸引来的用户最后因为用户体验不够又全都流失了。对用户黏性强不是一两天的努力就能实现的,从2005年成立至今,赶集网一直坚持做增强用户体验这件事。今天赶集网的用户口碑已经形成了正循环,带动了流量,效果也就显著提升,而且我们针对个人用户信息完全免费,这种正向推力和黏性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而且,赶集网还促成了很多新的营销模式。比如,北京的很多家具厂家或代理商以前会在城外城、曲美等大型家具市场开门店,而现在他们将这些店撤走了,转而在北京各个大型小区租一个三居室,把家具摆在里面,然后在赶集网上发帖,吸引用户去看,这些家具与大型卖场里的质量相当,但价格却便宜很多。
在城市圈地
刘保华:不少类型的网站在向各地拓展时能够借力以前的优势,但是分类信息网站实际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今年,赶集网全速拓展到几十个城市,如何借助已有的优势呢?每一个地区都有当地的强势网站,它们应当有更强的力量做好本地业务。
杨浩涌:分类信息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去做用户体验,如房产、二手物品、招聘信息等的用户需求是基本一致的。以房产为例,按照地图、公交、地铁线路找房,这些规律和经验在每个城市都适用。我们发现其实将这些产品延伸到各地只需要优化10%~20%,而共性的部分,比如发帖、用户习惯、界面黏性等都是专业经验。此外,在设计上海房产频道的时候,趕集网还借用自身Web 2.0的力量调动了当地网友参与投票,以便设计出真正适合当地需求的产品。
我们也非常重视本地化合作,比如在广州与南方网、大洋网合作,在天津与北方网合作,在深圳与奥一网和深圳新闻网合作,在上海与东方网、丁丁网合作……这些网站在当地影响力大,本土化信息强,双方合作重点是资源互换与互补。现在,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我们在西安、武汉、天津、深圳等地的用户黏性都非常强。
刘保华:与当地的信息港,当地的强势地方门户合作,赶集网采取的是一种怎样的合作方式?
杨浩涌:我们在当地都是买断信息,因为当地门户网站在分类信息上做得不温不火。赶集网的内容能够提高用户黏性,这种合作是双赢结果。从商业模式上看这也是必然的,门户网站与赶集网完全不同,品牌广告才是它们的重点,分类并非他们的强项,这是典型的长尾效应。
刘保华:在向全国拓展的过程中,赶集网也开始强调代理渠道模式,我们知道直销模式和代理模式其实对公司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赶集网为此做了哪些储备?
杨浩涌:我们为了发展代理模式准备了很长时间,去年9月份就成立了销售渠道部,也招收了很多业界有代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加盟到赶集网,选择的代理商也是当地最强的合作伙伴。我认为归根到底一个网站要做得好,还是要靠流量和用户口碑,最终还是效果说话,赶集网毕竟是一个效果平台。所有的运营商、中小企业在赶集网上愿意付费还是取决于接了多少个电话,达成多少笔交易,这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只有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代理商才愿意与赶集网合作,为赶集网做进一步推广。
布局移动互联网
刘保华:赶集网已经在分类信息网站上全面布局,未来还看好哪些战略方向?
杨浩涌:赶集网在几个大行业都已经全面布局,因此今年对于赶集网来说重点有两大方向:第一,在地域上快速覆盖,发展有实力的渠道商并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尽快将业务在全国上百个城市铺开。我们期望赶集网在各地流量增长更快一些,即使去年我们达到了200%~300%的流量增长,今年我们仍然希望更快一些。
第二,在手机用户上布局,我们一直认为,随着3G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生活相关的应用将是移动互联网上最主流的应用,除了游戏、音乐下载,3G手机应该更全面地为百姓生活服务,因此赶集网将有很大机会。现在我们正在和主流手机厂商展开合作,不久就会发布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战略。我们希望赶集网的手机客户端软件能成为手机互联网必备的软件,将来每个用户使用任何手机访问赶集网都非常方便。我们甚至认为在赶集网上,将来手机的访问量有可能超过PC互联网上的访问量。
刘保华:在手机上做特定应用平台,是赶集网一个很大的商机。那么赶集网和运营商的合作有什么进展?
杨浩涌:我们和各运营商合作密切,它们都有很多定制性服务需求,希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一些用户愿意为票务推送信息付费,又比如珠三角出现农民工用工荒,而很多从内地南下的农民工却仍然在依靠托朋友的方式找工作,当双方都有需求的时候,商机其实就已经显现了。
我们有一个企业客户,它将今年招工费用的1/3都交给了赶集网,为什么这么信任我们?这家企业一年要在全国各地招3000个工人,但发现没有一个平台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后來发现在赶集网上招聘的效果非常好。
刘保华:未来基于定位的手机应用市场前景也非常广阔,是否也可以和赶集网的业务进行整合呢,赶集网在这方面有合作意向了吗?
杨浩涌:下半年赶集网的相关定位应用就会推出。其实我们跟手机厂商合作的时候,基本每家手机厂商都会谈到定位服务。因为高端智能手机是大势所趋,赶集网的服务也是贴近本地化需求的生活服务,用户和企业对地理位置都非常敏感。比如,某北京用户希望在望京地区找到合适的房子,他不仅希望找到望京的一个小区,还期望查看周边小区的信息以进行挑选。如果我们知道他所在地理位置,就会帮助他确定以该位置为中心、附近一公里内的所有小区与周边环境等情况,这样他再点击驾驶路线或公交路线即可方便地找到房源,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服务。
今年,赶集网全面发力,1月收购263在线分类信息业务,并迅速在全国数十个城市全面布局,而3G催生的手机互联网新商机也在前方若隐若现。对于未来,杨浩涌坦言,分类信息网站的前景“还没有看到头”。的确,分类信息网站的鼻祖Craigslist已经15岁了,但访问量仍在以100%的速度飞增;赶集网刚刚5岁,未来同样充满想象……
潜在的高门槛
刘保华:从2005年创立到今天,赶集网已经满5周岁了。赶集网在Web 2.0受到追捧的时代上线,度过了长期的用户培育期,也经历过数千家同类网站白热化竞争的阶段,你认为分类信息网站的价值现在是否已经得到认可?
杨浩涌:分类信息网站有两大特色:第一,它就如同一个超级集贸市场,很多人在这个平台上交易,信息量越大黏性就越强,口碑效应也就越来越显著;第二,我们每天会去新浪上看新闻,去开心网摘菜,但只有当用户有交易需求时才会登录赶集网,访问频率可能一个月一次或者两个月一次,比如租房用户可能半年房屋租期满之后才会再重新回到赶集网。所以分类信息网站的用户基础不同,用户黏性和用户口碑都非常重要。
现在,分类信息网站已经成为百姓身边的生活服务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在这类网站发布或寻找需要的内容。目前,赶集网用户流量的正向循环就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我们不仅在各个地区和行业领域的代理商中取得了很高的人气,而且知名度也开始得到广州、深圳、武汉、西安等地方性城市的最终用户群体认可。这种用户数量的正向循环正在给赶集网带来流量的增加、收入的提高、知名度的提升。
刘保华:相比较门户网站和搜索网站,分类信息网站的门槛不高,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类似的网站。那么,经过5年的发展,你认为这类网站的实际门槛在哪里呢?
杨浩涌:分类信息网站门槛看起来不高,这主要是指分类网站很容易被复制,而且网站内容在用户看来是基本相同的。赶集网在2005年3月上线,仅一个月后全国就有200多家类似的网站,2个月后就猛增至1000多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分类信息网站的门槛开始显现:第一,这不是两三年时间就可以盈利的网站,从这点来看它的门槛很高。2005年到2008年整个行业在业界看来并不乐观,如果一个网站好几年都不挣钱,那么很多网站经营者都会选择放弃或者转型。所以分类信息网站经过一轮洗牌后,从曾经多达两三千家到现在全国性的分类信息网站只有两三家。
第二,用户体验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在技术上过硬,能够审核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还要有多年的用户体验积累。从赶集网上线第一天起,我们就一直在不断改进用户体验,因此用户的网站停留时间、点击页面数以及各项体验质量数据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刘保华:你判断中国分类信息网站的市场规模会有多大?
杨浩涌:这个市场潜力无限,我们其实还没有看到头。1995年创立的Craigslist是分类信息网站的鼻祖,每天全美有4000万人访问。目前,它的访问量排名已经超过电子商务网站eBay和亚马逊,而且目前还在以100%的速度增长,eBay增长率却只有5%。
我认为这种情况同样也会发生在中国,因为用户都有生活上的需求。一个来到北京打工的人员,需要租房子找工作;一个准备搬家的人可能要寻找新房源,变卖家具家电;甚至宠物谁来领养等生活琐事都可以交给赶集网。分类信息网站能实实在在解决百姓生活中的问题,代表了互联网生活化的应用趋势。比如赶集网今年3月的流量就比2月提高了40%~50%,这也是用户需求爆发的体现。
竞争扬长避短
刘保华:很多商业模式看上去简单,实际上操作起来门槛很高。你认为分类信息网站未来发展方向是综合化的大而全模式还是专业化的垂直模式?实际上赶集网的多条产品线都有垂直领域的竞争对手,如何保证在产品种类丰富的基础上,在每个领域都可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呢?
杨浩涌:赶集网以面向个人为出发点,因此我们的服务领域覆盖房屋租售、二手物品、求职招聘、车辆买卖、宠物、票务、教育培训、旅游娱乐、家政、搬家服务等多种生活信息,可以说涉猎很多行业,并且在每个行业里都处于领先地位。以二手车为例,一些专业二手车网站比较偏向于商业性的二手车交易,而赶集网的特点是倾向于个人交易。因此赶集网的定位就与其他商业网站区分开来。
赶集网未来还将进入哪些行业,我们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会在进入之前先评估赶集网在这个行业的优势。比如我们近期是不会进入餐饮业的,因为我们目前的模式很难超过现有的行业领先者。又比如票务,赶集是以黄页为主的,目前不会去做打折信息、本地社区,因为这些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会非常关注目前具有优势的类别,这些类别也比较适合赶集网目前的框架结构,用户因此会得到更好的体验。
刘保华:根据comScore Media Metrix的数据统计,2009年1月至11月,赶集网的用户平均停留时长排名第一,为4.83分钟。与其他分类信息网站相比,赶集网的最大不同在什么地方?
杨浩涌:我认为网站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吸引用户。第二,留住这些用户。网站不能是个沙漏,不能让好不容易吸引来的用户最后因为用户体验不够又全都流失了。对用户黏性强不是一两天的努力就能实现的,从2005年成立至今,赶集网一直坚持做增强用户体验这件事。今天赶集网的用户口碑已经形成了正循环,带动了流量,效果也就显著提升,而且我们针对个人用户信息完全免费,这种正向推力和黏性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而且,赶集网还促成了很多新的营销模式。比如,北京的很多家具厂家或代理商以前会在城外城、曲美等大型家具市场开门店,而现在他们将这些店撤走了,转而在北京各个大型小区租一个三居室,把家具摆在里面,然后在赶集网上发帖,吸引用户去看,这些家具与大型卖场里的质量相当,但价格却便宜很多。
在城市圈地
刘保华:不少类型的网站在向各地拓展时能够借力以前的优势,但是分类信息网站实际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今年,赶集网全速拓展到几十个城市,如何借助已有的优势呢?每一个地区都有当地的强势网站,它们应当有更强的力量做好本地业务。
杨浩涌:分类信息需要专业化的团队去做用户体验,如房产、二手物品、招聘信息等的用户需求是基本一致的。以房产为例,按照地图、公交、地铁线路找房,这些规律和经验在每个城市都适用。我们发现其实将这些产品延伸到各地只需要优化10%~20%,而共性的部分,比如发帖、用户习惯、界面黏性等都是专业经验。此外,在设计上海房产频道的时候,趕集网还借用自身Web 2.0的力量调动了当地网友参与投票,以便设计出真正适合当地需求的产品。
我们也非常重视本地化合作,比如在广州与南方网、大洋网合作,在天津与北方网合作,在深圳与奥一网和深圳新闻网合作,在上海与东方网、丁丁网合作……这些网站在当地影响力大,本土化信息强,双方合作重点是资源互换与互补。现在,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我们在西安、武汉、天津、深圳等地的用户黏性都非常强。
刘保华:与当地的信息港,当地的强势地方门户合作,赶集网采取的是一种怎样的合作方式?
杨浩涌:我们在当地都是买断信息,因为当地门户网站在分类信息上做得不温不火。赶集网的内容能够提高用户黏性,这种合作是双赢结果。从商业模式上看这也是必然的,门户网站与赶集网完全不同,品牌广告才是它们的重点,分类并非他们的强项,这是典型的长尾效应。
刘保华:在向全国拓展的过程中,赶集网也开始强调代理渠道模式,我们知道直销模式和代理模式其实对公司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赶集网为此做了哪些储备?
杨浩涌:我们为了发展代理模式准备了很长时间,去年9月份就成立了销售渠道部,也招收了很多业界有代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加盟到赶集网,选择的代理商也是当地最强的合作伙伴。我认为归根到底一个网站要做得好,还是要靠流量和用户口碑,最终还是效果说话,赶集网毕竟是一个效果平台。所有的运营商、中小企业在赶集网上愿意付费还是取决于接了多少个电话,达成多少笔交易,这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只有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代理商才愿意与赶集网合作,为赶集网做进一步推广。
布局移动互联网
刘保华:赶集网已经在分类信息网站上全面布局,未来还看好哪些战略方向?
杨浩涌:赶集网在几个大行业都已经全面布局,因此今年对于赶集网来说重点有两大方向:第一,在地域上快速覆盖,发展有实力的渠道商并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尽快将业务在全国上百个城市铺开。我们期望赶集网在各地流量增长更快一些,即使去年我们达到了200%~300%的流量增长,今年我们仍然希望更快一些。
第二,在手机用户上布局,我们一直认为,随着3G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与生活相关的应用将是移动互联网上最主流的应用,除了游戏、音乐下载,3G手机应该更全面地为百姓生活服务,因此赶集网将有很大机会。现在我们正在和主流手机厂商展开合作,不久就会发布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战略。我们希望赶集网的手机客户端软件能成为手机互联网必备的软件,将来每个用户使用任何手机访问赶集网都非常方便。我们甚至认为在赶集网上,将来手机的访问量有可能超过PC互联网上的访问量。
刘保华:在手机上做特定应用平台,是赶集网一个很大的商机。那么赶集网和运营商的合作有什么进展?
杨浩涌:我们和各运营商合作密切,它们都有很多定制性服务需求,希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一些用户愿意为票务推送信息付费,又比如珠三角出现农民工用工荒,而很多从内地南下的农民工却仍然在依靠托朋友的方式找工作,当双方都有需求的时候,商机其实就已经显现了。
我们有一个企业客户,它将今年招工费用的1/3都交给了赶集网,为什么这么信任我们?这家企业一年要在全国各地招3000个工人,但发现没有一个平台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后來发现在赶集网上招聘的效果非常好。
刘保华:未来基于定位的手机应用市场前景也非常广阔,是否也可以和赶集网的业务进行整合呢,赶集网在这方面有合作意向了吗?
杨浩涌:下半年赶集网的相关定位应用就会推出。其实我们跟手机厂商合作的时候,基本每家手机厂商都会谈到定位服务。因为高端智能手机是大势所趋,赶集网的服务也是贴近本地化需求的生活服务,用户和企业对地理位置都非常敏感。比如,某北京用户希望在望京地区找到合适的房子,他不仅希望找到望京的一个小区,还期望查看周边小区的信息以进行挑选。如果我们知道他所在地理位置,就会帮助他确定以该位置为中心、附近一公里内的所有小区与周边环境等情况,这样他再点击驾驶路线或公交路线即可方便地找到房源,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