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式教学方法很多,探究式教学法是符合新课程条件下学生本位的要求。历史学科不仅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其社会意识形态性也比较强。所以历史学科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就相对要难得多,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文就“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教学案例,在初中历史学科方面的探究式教学中经验整合方面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教学经验;放任自流;发掘教材
【中国分类号】G633.51
一、探究式教学经验改造的一个过程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经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教育同时也是一个拓宽经验外延的过程,教育同时也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
教育是学生经验改造的一个过程,探究式教学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经验基础。我在进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教学之前,注意到了学生的经验状况:学生到现在为止更多学的是“中原王朝的历史”,对于祖国边疆民族创造的历史,他们知之很少,甚至一无所知,怎样作好这样一个过度是比较困难的。在该课的导入这一阶段,我就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正课,有效地激起了学生了解边疆民族历史的兴趣。
学生的经验水平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经验发展水平,即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要找到和确定儿童的现有经验发展水平和潜在经验发展水平。在进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了学生的经验发展水平及相应的学习特征:初中学生年龄界于12岁到14岁之间,这个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征是,学生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应用形式运算来解决一些逻辑课题,即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得到发展,其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具体形象思维还起作用。考虑到这些因素,我的教学设计就遵循了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让学生清楚明确该节课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自觉地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经验,并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经验和旧的知识经验加以整合。比如,在学生回答“冒顿能统一蒙古草原的原因?”时说:“冒顿能统一蒙古草原的原因是因为蒙古草原经济得到发展。”我说:“……回答得非常好,这位同学他看到了冒顿能统一蒙古草原的内在根本原因。同学们再想一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同学思考这个问题的外因出现困难时,为了引导同学们学习和整合新的知识经验,我就开始口头呈现与此相关的一些已有知识经验:“……夏朝的桀实行暴政时期,商汤……;……商朝的纣王实行暴政的时候,周武王……”学生的已有经验受到冲撞,一个学生马上就说:“老师,我知道了,冒顿能统一蒙古草原的原因还有秦的暴政。”,但回答到这里还是不够的,所以我就继续引导学生:“秦的暴政和秦统一蒙古草原有关系吗?”,此时学生就进一步思考,从而得出了“秦的暴政导致中原战乱,统治者无暇北顾,匈奴乘机发展势力。”的结论。再比如,学生在回答“汉初实行‘和亲’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出现困难时,我就开始呈现一些汉初的历史经验:“……同学们想一下,汉初统治者出行想找四匹象样的马拉车都找不到,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就得出了西汉初年比较穷的结论,但这是不规范的,另外一个学生马上就做了总结:“我知道了,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统治也不稳固,无力对匈奴进行军事反击,所以对匈奴实行‘和亲’。”学生的新旧经验得到整合,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在具体形象思维的作用下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探究式教学时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历史学科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要求教师在实行探究式教学时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能只当学生的顾问和忠告者。我在设计“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时,充分考虑了整节课的基本脉络,从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的史实和原因开始分析探究,从而引出汉朝实行“和亲”的原因,然后引出汉武帝的励精图治和汉元帝的“和亲”,总结和归纳汉朝前后实行“和亲”的原因所在,即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整个汉朝的历史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的经验得到改造和整合。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发掘教材的思想性
教师要适时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历史学科中有一些是直接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有一些是起潜在教育作用的,在课本中可能并不直接,但其思想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参照学生的心态,把思想和历史课堂教学容为一体。我在进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把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观点和经济原因是根本原因的观点容入了我的设计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适时提出这些观点,适时给以强化。比如,学生在回答“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呢?”当学生回答“汉武帝雄才伟略!”我给以了发问:“那又怎样?就只是因为这个原因吗?刘邦不也是雄才伟略吗?”,当学生发现这种回答不具有说服性的时候,他们想到了“经济”,作为教师,学生回答的问题是需要加以引导使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这个时候,我再给以反问:“那又怎样?”,于是学生的思考就更加具体,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打败匈奴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的答案,然后我又给以强化,让学生对利用经济观点分析问题的这种经验得到提升和发展。
总之,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情况,因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融为一体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经验的改造和整合过程,忽略其经验基础,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是要失败的。
关键词:教学经验;放任自流;发掘教材
【中国分类号】G633.51
一、探究式教学经验改造的一个过程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经验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教育同时也是一个拓宽经验外延的过程,教育同时也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
教育是学生经验改造的一个过程,探究式教学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经验基础。我在进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教学之前,注意到了学生的经验状况:学生到现在为止更多学的是“中原王朝的历史”,对于祖国边疆民族创造的历史,他们知之很少,甚至一无所知,怎样作好这样一个过度是比较困难的。在该课的导入这一阶段,我就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正课,有效地激起了学生了解边疆民族历史的兴趣。
学生的经验水平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经验发展水平,即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要找到和确定儿童的现有经验发展水平和潜在经验发展水平。在进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的教学过程中,我考虑到了学生的经验发展水平及相应的学习特征:初中学生年龄界于12岁到14岁之间,这个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征是,学生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应用形式运算来解决一些逻辑课题,即学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得到发展,其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具体形象思维还起作用。考虑到这些因素,我的教学设计就遵循了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能力相统一的原则,让学生清楚明确该节课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自觉地引导学生掌握新的知识经验,并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经验和旧的知识经验加以整合。比如,在学生回答“冒顿能统一蒙古草原的原因?”时说:“冒顿能统一蒙古草原的原因是因为蒙古草原经济得到发展。”我说:“……回答得非常好,这位同学他看到了冒顿能统一蒙古草原的内在根本原因。同学们再想一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同学思考这个问题的外因出现困难时,为了引导同学们学习和整合新的知识经验,我就开始口头呈现与此相关的一些已有知识经验:“……夏朝的桀实行暴政时期,商汤……;……商朝的纣王实行暴政的时候,周武王……”学生的已有经验受到冲撞,一个学生马上就说:“老师,我知道了,冒顿能统一蒙古草原的原因还有秦的暴政。”,但回答到这里还是不够的,所以我就继续引导学生:“秦的暴政和秦统一蒙古草原有关系吗?”,此时学生就进一步思考,从而得出了“秦的暴政导致中原战乱,统治者无暇北顾,匈奴乘机发展势力。”的结论。再比如,学生在回答“汉初实行‘和亲’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出现困难时,我就开始呈现一些汉初的历史经验:“……同学们想一下,汉初统治者出行想找四匹象样的马拉车都找不到,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就得出了西汉初年比较穷的结论,但这是不规范的,另外一个学生马上就做了总结:“我知道了,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统治也不稳固,无力对匈奴进行军事反击,所以对匈奴实行‘和亲’。”学生的新旧经验得到整合,学生的抽象思维也在具体形象思维的作用下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探究式教学时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历史学科的社会意识形态性要求教师在实行探究式教学时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也不能只当学生的顾问和忠告者。我在设计“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时,充分考虑了整节课的基本脉络,从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的史实和原因开始分析探究,从而引出汉朝实行“和亲”的原因,然后引出汉武帝的励精图治和汉元帝的“和亲”,总结和归纳汉朝前后实行“和亲”的原因所在,即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整个汉朝的历史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的经验得到改造和整合。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发掘教材的思想性
教师要适时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历史学科中有一些是直接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有一些是起潜在教育作用的,在课本中可能并不直接,但其思想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参照学生的心态,把思想和历史课堂教学容为一体。我在进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就把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观点和经济原因是根本原因的观点容入了我的设计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适时提出这些观点,适时给以强化。比如,学生在回答“汉武帝为什么能打败匈奴呢?”当学生回答“汉武帝雄才伟略!”我给以了发问:“那又怎样?就只是因为这个原因吗?刘邦不也是雄才伟略吗?”,当学生发现这种回答不具有说服性的时候,他们想到了“经济”,作为教师,学生回答的问题是需要加以引导使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这个时候,我再给以反问:“那又怎样?”,于是学生的思考就更加具体,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打败匈奴提供了现实的经济基础!”的答案,然后我又给以强化,让学生对利用经济观点分析问题的这种经验得到提升和发展。
总之,对初中历史学科的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实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情况,因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融为一体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经验的改造和整合过程,忽略其经验基础,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是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