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晓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陶瓷大师联盟执行副主席,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西部陶艺文化中心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家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西部陶艺》杂志主编。
周晓冰先生是一位在形式与材料上跨度极大、在手法上实践颇丰的一位艺术家,其作品形态以陶器、陶艺、高温色釉瓷板画、现代彩墨画和油画等形式同时呈现。或勾、或顿的线条蕴藏着墨色五法,节律把握上偏重于朱耷的“润笔”方式,造成了奇妙的画面戏剧性,并且将本来可能的冲突转化成了一种新的形式嵌合,形成了独立的“周晓冰式”造型语言。
其陶艺、雕塑及绘画等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和全国美展,部分作品由国内外收藏家及法国华人美术家艺术馆、法国大皇宫博物馆、美国中华陶艺家学会、上海多伦美术馆、希腊东方艺术博物馆、加拿大温哥华大信艺术馆、韩国利川陶瓷博物馆、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四川美术馆、佛山国际陶瓷博物馆、上海世博村洲际酒店、上海交响乐团、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博览园、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部分陶艺作品由北京框时、澳门中豪国际、嘉德、保利成功拍卖。近十年发表学术论文及杂文约60万字。
人,因眷恋大地而产生文化,陶文化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陶,燃亮了人类智慧的光芒,同样地铸造了泥土的形象,进而开创了艺术改造自然的始点。将陶艺作为民族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就具有传统艺术向现代形象转化的必然性,并被赋予了当代视觉文化的意义。
正是陶艺这种艺术活动和表现形式,造就了艺术家为之付出毕生的热情和精力来修炼和探索艺术的成果。无论出于什么情缘,景德镇的民间陶瓷作坊总是牵动着我的艺术梦想,也唤起了我曾经的向往。
2014年,我因为工作需要考察了景德镇,也因此有机会拜访了老朋友周晓冰的陶艺工作室,看了他创作的大量作品和出版的个人作品集,令我很是惊喜……二十多年来,周晓冰对他的陶瓷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创造,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认真地学习了包括西方各国陶瓷文化以及现当代艺术在内的陶艺语言。他在学习传统陶瓷造型与设计的过程中,也一直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中研究,尤其是在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文化特色的陶瓷装饰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思维形式来看待世界,人可以创造神话,也可以创造各种艺术形式,这一切的创造,实际上是在创造我们感知的和被人感知的整个生命。正如周晓冰陶艺作品中的意象思维和个人体悟、个性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的反判性。我想,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永恒,恐怕还是因为这些作品反映了陶瓷藝术的真正本质。
在陶土和瓷器上表现油画和浮雕绘画的韵味,这一点其实许多画家都在尝试,陶艺家更是在不断地探索、实验。周晓冰来景德镇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一种自己的语言,这个语言应该是适合他的风格的,最能够表达他个性的手法和最有兴趣的文化符号。我认为,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从某种角度而言,忠实于内心世界比忠实于这个喧嚣的外部世界更重要。
许多艺术家在不同的材质上无数次地探索表现形式,周晓冰却在放弃“形式”,因为形式已经不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而是文化思想和审美要求的一种需要。我感觉周晓冰也在尽可能地传播神文化的寓意精神、大众心目中的“诗情画意”,这种材质实验的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感受,但不易说明。正因为是“可以感受”而又难于找寻,所以更能够引人入胜,玩味无尽。
展现在我面前的陶艺人物雕塑、釉下彩绘瓷瓶、色釉瓷板画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抽象彩墨画,是周晓冰以西部原生态文化和西部本土陶艺语言渗入当代陶艺创作的精品,已经形成了他质朴、磅礴、古拙的个人艺术风格,与西部自然文化生态环境一脉相承,充满着人文关怀和个人才情,与时下矫饰、做作、哗众取宠的“艺术”分道扬镳。周晓冰的陶艺精神反射着他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怀揣着关注当代的理想主义和普世华下文化精神的世界。
我在思考,当代收藏实际上不可能只守住低媚的工艺品,况且现在的收藏家大部分是受过审美教育的当代人。我认为艺术品一定要有“当下”的痕迹,不能完全去模仿传统,值得收藏的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原创的将来性,这是艺术家生存的价值所在。话又说回来,“精品”是一个很狭窄的点,艺术家的作品也许一辈子都不被人认可,若干年后才有可能“浮出水面”,最后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价值,周晓冰的作品的这种“可能性”是必然会有的。
“独坐听云过,静思诗情生。”我将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概括赠予晓冰兄,正是想表达他始终如一地保持艺术的独立个性,他充满情感世界的艺术人生和与世无争的品格,实在令人敬佩。我相信,执着的力量在负重前行中会让他更加强大,在他今后的创作过程中,这个力量会在重新集聚中让他的艺术更加辉煌。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陶瓷大师联盟执行副主席,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中国西部陶艺文化中心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家专业委员会主任,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西部陶艺》杂志主编。
周晓冰先生是一位在形式与材料上跨度极大、在手法上实践颇丰的一位艺术家,其作品形态以陶器、陶艺、高温色釉瓷板画、现代彩墨画和油画等形式同时呈现。或勾、或顿的线条蕴藏着墨色五法,节律把握上偏重于朱耷的“润笔”方式,造成了奇妙的画面戏剧性,并且将本来可能的冲突转化成了一种新的形式嵌合,形成了独立的“周晓冰式”造型语言。
其陶艺、雕塑及绘画等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和全国美展,部分作品由国内外收藏家及法国华人美术家艺术馆、法国大皇宫博物馆、美国中华陶艺家学会、上海多伦美术馆、希腊东方艺术博物馆、加拿大温哥华大信艺术馆、韩国利川陶瓷博物馆、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四川美术馆、佛山国际陶瓷博物馆、上海世博村洲际酒店、上海交响乐团、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博览园、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部分陶艺作品由北京框时、澳门中豪国际、嘉德、保利成功拍卖。近十年发表学术论文及杂文约60万字。
人,因眷恋大地而产生文化,陶文化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陶,燃亮了人类智慧的光芒,同样地铸造了泥土的形象,进而开创了艺术改造自然的始点。将陶艺作为民族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就具有传统艺术向现代形象转化的必然性,并被赋予了当代视觉文化的意义。
正是陶艺这种艺术活动和表现形式,造就了艺术家为之付出毕生的热情和精力来修炼和探索艺术的成果。无论出于什么情缘,景德镇的民间陶瓷作坊总是牵动着我的艺术梦想,也唤起了我曾经的向往。
2014年,我因为工作需要考察了景德镇,也因此有机会拜访了老朋友周晓冰的陶艺工作室,看了他创作的大量作品和出版的个人作品集,令我很是惊喜……二十多年来,周晓冰对他的陶瓷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创造,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认真地学习了包括西方各国陶瓷文化以及现当代艺术在内的陶艺语言。他在学习传统陶瓷造型与设计的过程中,也一直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中研究,尤其是在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文化特色的陶瓷装饰方面作了深入的探索。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思维形式来看待世界,人可以创造神话,也可以创造各种艺术形式,这一切的创造,实际上是在创造我们感知的和被人感知的整个生命。正如周晓冰陶艺作品中的意象思维和个人体悟、个性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的反判性。我想,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永恒,恐怕还是因为这些作品反映了陶瓷藝术的真正本质。
在陶土和瓷器上表现油画和浮雕绘画的韵味,这一点其实许多画家都在尝试,陶艺家更是在不断地探索、实验。周晓冰来景德镇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一种自己的语言,这个语言应该是适合他的风格的,最能够表达他个性的手法和最有兴趣的文化符号。我认为,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从某种角度而言,忠实于内心世界比忠实于这个喧嚣的外部世界更重要。
许多艺术家在不同的材质上无数次地探索表现形式,周晓冰却在放弃“形式”,因为形式已经不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而是文化思想和审美要求的一种需要。我感觉周晓冰也在尽可能地传播神文化的寓意精神、大众心目中的“诗情画意”,这种材质实验的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感受,但不易说明。正因为是“可以感受”而又难于找寻,所以更能够引人入胜,玩味无尽。
展现在我面前的陶艺人物雕塑、釉下彩绘瓷瓶、色釉瓷板画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抽象彩墨画,是周晓冰以西部原生态文化和西部本土陶艺语言渗入当代陶艺创作的精品,已经形成了他质朴、磅礴、古拙的个人艺术风格,与西部自然文化生态环境一脉相承,充满着人文关怀和个人才情,与时下矫饰、做作、哗众取宠的“艺术”分道扬镳。周晓冰的陶艺精神反射着他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怀揣着关注当代的理想主义和普世华下文化精神的世界。
我在思考,当代收藏实际上不可能只守住低媚的工艺品,况且现在的收藏家大部分是受过审美教育的当代人。我认为艺术品一定要有“当下”的痕迹,不能完全去模仿传统,值得收藏的艺术作品必须具有原创的将来性,这是艺术家生存的价值所在。话又说回来,“精品”是一个很狭窄的点,艺术家的作品也许一辈子都不被人认可,若干年后才有可能“浮出水面”,最后体现出它应有的艺术价值,周晓冰的作品的这种“可能性”是必然会有的。
“独坐听云过,静思诗情生。”我将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概括赠予晓冰兄,正是想表达他始终如一地保持艺术的独立个性,他充满情感世界的艺术人生和与世无争的品格,实在令人敬佩。我相信,执着的力量在负重前行中会让他更加强大,在他今后的创作过程中,这个力量会在重新集聚中让他的艺术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