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i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提出了全新要求,对教师掌控课堂、创新课堂的能力提出了全面挑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快速改变教育教学现状,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尝试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巧妙利用预习案,培养学生初步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预学是在独立状态下进行的,由于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学生在预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是对某一实验现象的独到见解,也可能是对某一实验的改进良策,抑或是对某一定律详解的渴求。掌握了学生强烈求知和善于表现的心理,教师可在预习案中设置以下四个环节。
  1.温故知新。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新知识时,需要用到前面的旧知识,但很多学生早已遗忘,这就意味着他们头脑中知识体系被打乱,跟新知识无法很好衔接,最终导致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有了障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沦为学困生。为了扭转这一尴尬局面,可在预习案中设计“温故知新”环节,即将新课中所涉及的旧知识以填空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在学案中,学生必须在学习新课前独立完成,组长检查督促,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
  2.新概念的梳理。由于每个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不同,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有差异,所以很多学生在预习新课时,往往是主次不分,重难点不突出,知识体系混乱,从而使预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可将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以填空题和辨析题的形式展示在学案中,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本后独立完成。在辨析题中,则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将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区分。此环节在设计上不宜太难,应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
  3.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问题是学习的源泉,没有问题的学习就如一潭死水,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预习中,因为时间有限,再加上个人能力高低不同,所以学生难免会出现搞不懂的问题,盼望着在课堂上得到解决,而此环节就是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或不是很清楚的知识点整理出来,便于上课解决。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学生能将自己的困惑记录下来,做到听课时有的放矢;其二也是为教师的备课提供第一手资料,教师最好能在上课前快速浏览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多数学生的疑惑,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点的领会上升到更高境界。
  4.家庭小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获得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从物理教学过程来看,在抓好课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设计出易操作的家庭小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理利用探究案及梯度性提问,降低实验难度
  正像玻亚利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新的物理探究实验过程就遵循了这一原则,它涉及学生的猜想、方案的制订、实验操作、分析和论证等,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在实验方案的制订中表现得束手无策,导致后续学习无法正常进行。为此,可在学案中经常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比如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出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探究的是哪個物体的动能?该物体的动能大小能否直接测量?你将如何解决?
  2.你选用了哪些实验器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如何应用控制变量法?
  4.综合你的实验数据,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5.你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满意吗?为什么?
  虽然教师引导性的问题只有简短几句,但却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习题案的设计力求做到“分层练习,共同发展”
  新知识点的巩固需要大量的练习,为了使学生乐于做题,并做有所得,也为了做到“分层练习,共同发展”,教师应设计好习题案。 在习题案的设计上,可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选做作业”、“易错题推荐”三部分。“必做作业”一般为基础题,主要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面向学困生,希望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选做作业”是教师挑选的中等难度的试题,主要针对学习好的学生。而“易错题推荐”则是指学生甄选出自己作业中容易出错的试题来推荐给全体同学,做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这样的作业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使作业成为一种乐趣。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其他文献
佛教从生命的过程性、关系性、一致性解读生命,形成了万物缘起、众生平等、因果报应、清规戒律等丰富的生命伦理内涵。因此,探寻佛教生命伦理在公民道德教育、和谐社会构建、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建议”第一条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需要学生个体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学生自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多元性 ,决定了人们道德觉悟的多样性。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也不容乐观 ,对此 ,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
一、引言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它起源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而引起的困惑。历经30余年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当下,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强调:具有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
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是多民族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东北少数民族人口职业结构趋向高级化,但同时也存在着变迁速度慢、规模小、区域差异大等问题。民族人
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参与问题探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开放性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教学中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让课堂探究变得更为有效和简便,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探究活动,现代教
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报告,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
一、 研究背景随着多媒体、电子白板的普及应用,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用幻灯片代替板书的现象,教学设计的重心也落在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探究活动、加强有效合作等上面。虽然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流程更加流畅、教学容量大大增加,但由于内容分散于各幻灯片中,幻灯片又经常切换,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不能反映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缺乏整体的印象和反思学习的载体。虽然有些教师的板书通过幻灯片或电子白板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