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使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引导学生学习达到最佳状态的必要条件。由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单一,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不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随着新课改和教学大纲对学生要求的改动,在以交际性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和为学生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已经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初中课堂 英语课堂 气氛控制 兴趣
一、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一)创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
英语作为一门课程与初中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单一只是了解其知识结构和相关技能,它要求学生把此种语言作为一项交际工具。也就是说,仅仅只靠试卷的测试和语言的测试是不够的,不仅仅是需要学生有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能力,还要求能够把这些真正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在这些要求中,人际交往是比较难以掌握和教授给学生的。实现在日常的教学中检测学生是否有以英语进行日常交往,就不得不借助于课堂上的交流。如何构建与所学内容相应的人际交往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将所要掌握的知识以实际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才是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使学生从“学知识”到“演知识”。比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多种情境,通过表演短剧的形式完成英语中相关人际交往的对话和肢体行为,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口语和思维能力,同时还能立体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只有课堂气氛活跃,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才能使得学生完成教学大纲上要求的相关任务。
(二)创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
在教师进行授课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和考试的压力,通常都是教师在黑板上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和相关单词的释义和用法抄写下来,学生在笔记上将其抄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压抑,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并没有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常常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背单词、背句型、背课文,久而久之就会有学生产生对英语的厌恶,甚至形成“哑巴英语”——只会写不会说的悲剧。在良好轻松地课堂氛围的带动下,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互相交流的、双向的信息,学生不再是单一地信息接受者,而是站在与教师一样的平台上进行信息收集和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排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扩大因学习效率高而带来的满足感。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当教师将课堂引向轻松愉快、民主和睦、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生通常会比平时的记忆能力更好。可见,课堂中建立良好的交流气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降低或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最佳。
二、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适应的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氛围的主导力量
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始终是课堂节奏的主导者。所以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上的氛围是密不可分的。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传统的单一英语教学方法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前文中提到,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们只是机械地将所需要的知识整理出来并等待教师的提问。这样使学生常常陷入被动、紧张的状态,这种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索然无味,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在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来培养交际能力,教师将精心设计的课堂和教学方法运用到知识点的教授中,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去,这种状态之下所获取的知识不易遗忘,比在消极情绪下靠死记硬背记住的僵化知识效果好的多。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对能否融入并影响课堂气氛具有很大影响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运用到当今的英语教学中也一样有意义。在同样的课堂教学中,愿意学习英语的同学就会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并且能够更加地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而一些对英语没有兴趣的人往往很难将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如果教师不能融会贯通而只是单一地针对某一类学生调节课堂气氛,那么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了解不同学生的爱好和性格,合理地调节课堂气氛,使每一名同学都能够融入到其中,感受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更有效率地学习。
三、创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方式方法
(一)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交流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为了学生服务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不能再延续以往的单向的信息的传递,而要转变成双向的信息交流。学生必须要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学生课堂活动的“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学生在具有交际性的课堂活动中训练听、说、读、写,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感受到学习外语的乐趣。
(二)教师设计课堂各个环节内容使学生更方便的完成信息反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所学课程对每一个环节的流程和思路进行整理。如果这些环节是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合理环环相扣的,那么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推动作用。尤其是课堂提问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要对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对象要做细致的分析。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完成信息的反馈,同时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的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也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杨玉林,崔希智.英语教育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6).
[2]杨光泉.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1).
[3]黄超胜.营造英语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口语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9(7).
[4]双青容,刘洪泉.谈如何活跃英语课堂气氛[J].读与写.2008(2).
关键词:初中课堂 英语课堂 气氛控制 兴趣
一、良好的课堂气氛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一)创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
英语作为一门课程与初中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单一只是了解其知识结构和相关技能,它要求学生把此种语言作为一项交际工具。也就是说,仅仅只靠试卷的测试和语言的测试是不够的,不仅仅是需要学生有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能力,还要求能够把这些真正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在这些要求中,人际交往是比较难以掌握和教授给学生的。实现在日常的教学中检测学生是否有以英语进行日常交往,就不得不借助于课堂上的交流。如何构建与所学内容相应的人际交往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将所要掌握的知识以实际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才是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课堂气氛带动起来,使学生从“学知识”到“演知识”。比如,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多种情境,通过表演短剧的形式完成英语中相关人际交往的对话和肢体行为,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口语和思维能力,同时还能立体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只有课堂气氛活跃,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才能使得学生完成教学大纲上要求的相关任务。
(二)创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
在教师进行授课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和考试的压力,通常都是教师在黑板上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和相关单词的释义和用法抄写下来,学生在笔记上将其抄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压抑,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并没有互动。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常常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背单词、背句型、背课文,久而久之就会有学生产生对英语的厌恶,甚至形成“哑巴英语”——只会写不会说的悲剧。在良好轻松地课堂氛围的带动下,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是一种积极的、互相交流的、双向的信息,学生不再是单一地信息接受者,而是站在与教师一样的平台上进行信息收集和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排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扩大因学习效率高而带来的满足感。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当教师将课堂引向轻松愉快、民主和睦、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学生通常会比平时的记忆能力更好。可见,课堂中建立良好的交流气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降低或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最佳。
二、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适应的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氛围的主导力量
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始终是课堂节奏的主导者。所以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课堂上的氛围是密不可分的。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传统的单一英语教学方法不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前文中提到,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们只是机械地将所需要的知识整理出来并等待教师的提问。这样使学生常常陷入被动、紧张的状态,这种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和索然无味,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在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来培养交际能力,教师将精心设计的课堂和教学方法运用到知识点的教授中,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去,这种状态之下所获取的知识不易遗忘,比在消极情绪下靠死记硬背记住的僵化知识效果好的多。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对能否融入并影响课堂气氛具有很大影响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运用到当今的英语教学中也一样有意义。在同样的课堂教学中,愿意学习英语的同学就会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并且能够更加地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而一些对英语没有兴趣的人往往很难将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如果教师不能融会贯通而只是单一地针对某一类学生调节课堂气氛,那么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了解不同学生的爱好和性格,合理地调节课堂气氛,使每一名同学都能够融入到其中,感受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更有效率地学习。
三、创造轻松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方式方法
(一)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交流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为了学生服务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不能再延续以往的单向的信息的传递,而要转变成双向的信息交流。学生必须要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学生课堂活动的“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学生在具有交际性的课堂活动中训练听、说、读、写,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感受到学习外语的乐趣。
(二)教师设计课堂各个环节内容使学生更方便的完成信息反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所学课程对每一个环节的流程和思路进行整理。如果这些环节是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合理环环相扣的,那么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推动作用。尤其是课堂提问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要对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回答问题的对象要做细致的分析。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完成信息的反馈,同时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的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也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杨玉林,崔希智.英语教育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6).
[2]杨光泉.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1).
[3]黄超胜.营造英语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口语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9(7).
[4]双青容,刘洪泉.谈如何活跃英语课堂气氛[J].读与写.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