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茫崖属于资源型地区,如何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进一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不断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深入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茫崖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自建政以来,茫崖各族干部群众依托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工业,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兴而衰、由衰再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青海油田公司、茫崖石棉矿两大省属企业和一批地方工业企业。尤其是近年来,茫崖工、行委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准确把握在海西工业化进程中的定位,抓住机遇,全力打造“两个经济小区”、“四个生产基地”的发展格局。传统资源产业发展迅猛,新兴产业基础初步崛起,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工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不断推进的新阶段。从发展现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资源保障能力较强。初步勘探表明,茫崖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石棉、芒硝、天青石、煤、铁、铜、铅、锌、金、银等26种矿产资源,产地77处。已发现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8处。现探明石油储量30035万吨(占青海油田已探明储量的91.58%)、石棉储量4454万吨、天青石储量1592.9万吨、氯化钾储量 6039.6万吨、共生芒硝资源储量53.41亿吨,其它如金、银、锂、锌等储量也比较丰富。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为76732.54亿元。这是茫崖工业发展的现实条件,也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是产业基础比较厚实。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和发展,茫崖油气开采、石棉加工、天青石采选、盐湖化工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产业体系初步确立,区域经济总量日益扩大。目前,石油年产量已突破220万吨,石棉年产量达到11万吨,钾肥年产量达到20万吨。2005年,完成GDP 21607万元(不含“两石”企业),是“九五”末的3.9倍,年均增幅达24.2%。其中工业增加值提高到10436万元,是“九五”末的13.2倍,工业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的14.3%上升到48.3%。这标志着茫崖资源大规模、集约化开发条件逐渐成熟,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依托。
三是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十五”期间,全区争取项目28个,落实国债建设资金2058.76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341万元,是“八五”和“九五”十年总和的4.1倍。实施了一批以国道和城镇道路改造、通信设施改造、供水管网改造、集贸市场改造、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政权设施建设、生态治理为重点的项目工程,区域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社会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而且,随着青藏铁路的正式运营和315国道绿草山—黄瓜梁段公路、315国道茫崖镇—若羌县段三级公路、花土沟—格尔木二级公路的建设,茫崖公路交通将更为迅捷。这为把茫崖建设成辐射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搭建了坚实平台。
目前,茫崖虽然已通过资源的初级开发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但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看到优势与潜力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已经形成了以矿产资源为依托,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创新能力弱、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间融合不够、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进一步审视资源开发的现实条件,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是茫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缓解茫崖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茫崖资源依赖产业现仍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资源约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表现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资源消耗的增长几乎同步,造成已探明优势矿产资源储量锐减。同时,受地勘工作滞后的影响,茫崖矿产资源勘探程度较低,基本上处于普查、详查阶段,基础数据不牢靠。另外,茫崖矿产资源地大多交通不便,加之工艺技术不成熟,部分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传统的资源优势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茫崖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茫崖产业层次仍处在低水平阶段。突出表现在,资源性产品的加工水平、能力没有随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而同步提高,综合开发水平比较低,采选矿回收率不高,伴生矿、共生矿、尾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主要工业产品大多属于基础性上游产品,深加工产品数量少。
(三)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茫崖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由于茫崖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特征十分突出,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资源主导型企业一直处于低价贱卖能源、原材料产品,高价购买所需要的工业加工品的状况,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低。这也是“资源优势、效益劣势”的根源所在。
(四)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缓解茫崖生态环境的压力。茫崖地处干旱荒漠区,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而且,传统的高消耗增长方式形成的大量工业“三废”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其排放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活垃圾也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大。
二、推进茫崖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当前,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时期。以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为契机,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根本,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实现茫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转变发展理念。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和手段,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不断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之中,从而提高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自我做起,逐步摒弃传统发展思维,自觉在生产生活中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 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二)围绕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好资源综合开发规划。从资源赋存来看,茫崖多种资源可以相互融合、循环利用,完全可以通过产业链接和生产要素配置,实现原料、副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这是发展循环经济最有利的优势和条件。必须立足现有优势和条件,按照建设“两个经济小区”、“四个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对资源富集地进行科学规划,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使大浪滩、大风山、景忍山逐步成为茫崖产业优势突出、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钾盐、天青石、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园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发展。
(三)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加快提升产业层次。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根据茫崖企业现状,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大对骨干企业扶持力度,引导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高起点的嫁接改造,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工艺、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资源选冶水平,使中低品位、共伴生矿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增强企业自我开发和自我创新能力,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延长加工链条,增加矿业开发科技含量,改变以往资源性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的状况,推动资源开发向提高规模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产业聚集相融合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石油、石棉传统产业和钾肥、天青石、有色金属三大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
(四)把握重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立足于现有资源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以石油天然气、石棉、天青石、盐湖、有色金属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依靠大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扩大开发规模,延长产业链条,通过深加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开发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力争“十一五”期间,大浪滩氯化钾生产规模突破30万吨,再建成年产10万吨硫酸钾镁肥、5万吨硫酸钾生产线,景忍山建成年产1000吨铜锌的多金属冶炼厂,茫崖镇蛇纹岩综合开发形成1万吨钙镁磷肥及1万吨金属镁生产能力,老茫崖建设10万吨硫化碱工艺项目,在尕斯库勒湖、一里沟分别建设20万吨盐湖资源、1万吨金属镁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全面提高综合效益,使区域经济得到更多更大的带动。
(五)加强地勘工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着眼于解决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瓶颈”制约,一方面通过争取省基础性地质调查、推动商业性勘探的方式,千方百计加大地勘投入,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为后续开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立足查找最急需的矿产资源,突出重点,加强对石油、天然气、石棉、天青石、原煤资源和景忍山、采石沟、柴水沟等重要成矿带的地质勘查,增加资源探明量。
(作者单位:中共茫崖工委)
一、茫崖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自建政以来,茫崖各族干部群众依托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工业,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工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兴而衰、由衰再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青海油田公司、茫崖石棉矿两大省属企业和一批地方工业企业。尤其是近年来,茫崖工、行委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准确把握在海西工业化进程中的定位,抓住机遇,全力打造“两个经济小区”、“四个生产基地”的发展格局。传统资源产业发展迅猛,新兴产业基础初步崛起,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工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发展不断推进的新阶段。从发展现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资源保障能力较强。初步勘探表明,茫崖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石棉、芒硝、天青石、煤、铁、铜、铅、锌、金、银等26种矿产资源,产地77处。已发现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8处。现探明石油储量30035万吨(占青海油田已探明储量的91.58%)、石棉储量4454万吨、天青石储量1592.9万吨、氯化钾储量 6039.6万吨、共生芒硝资源储量53.41亿吨,其它如金、银、锂、锌等储量也比较丰富。矿产储量潜在价值为76732.54亿元。这是茫崖工业发展的现实条件,也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是产业基础比较厚实。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和发展,茫崖油气开采、石棉加工、天青石采选、盐湖化工已形成一定规模,优势产业体系初步确立,区域经济总量日益扩大。目前,石油年产量已突破220万吨,石棉年产量达到11万吨,钾肥年产量达到20万吨。2005年,完成GDP 21607万元(不含“两石”企业),是“九五”末的3.9倍,年均增幅达24.2%。其中工业增加值提高到10436万元,是“九五”末的13.2倍,工业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的14.3%上升到48.3%。这标志着茫崖资源大规模、集约化开发条件逐渐成熟,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依托。
三是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十五”期间,全区争取项目28个,落实国债建设资金2058.76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341万元,是“八五”和“九五”十年总和的4.1倍。实施了一批以国道和城镇道路改造、通信设施改造、供水管网改造、集贸市场改造、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政权设施建设、生态治理为重点的项目工程,区域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社会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而且,随着青藏铁路的正式运营和315国道绿草山—黄瓜梁段公路、315国道茫崖镇—若羌县段三级公路、花土沟—格尔木二级公路的建设,茫崖公路交通将更为迅捷。这为把茫崖建设成辐射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四省区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搭建了坚实平台。
目前,茫崖虽然已通过资源的初级开发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但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在看到优势与潜力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已经形成了以矿产资源为依托,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创新能力弱、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间融合不够、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进一步审视资源开发的现实条件,选择科学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是茫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缓解茫崖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茫崖资源依赖产业现仍占主导地位,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资源约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表现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资源消耗的增长几乎同步,造成已探明优势矿产资源储量锐减。同时,受地勘工作滞后的影响,茫崖矿产资源勘探程度较低,基本上处于普查、详查阶段,基础数据不牢靠。另外,茫崖矿产资源地大多交通不便,加之工艺技术不成熟,部分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传统的资源优势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茫崖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茫崖产业层次仍处在低水平阶段。突出表现在,资源性产品的加工水平、能力没有随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而同步提高,综合开发水平比较低,采选矿回收率不高,伴生矿、共生矿、尾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主要工业产品大多属于基础性上游产品,深加工产品数量少。
(三)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茫崖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由于茫崖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特征十分突出,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资源主导型企业一直处于低价贱卖能源、原材料产品,高价购买所需要的工业加工品的状况,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低。这也是“资源优势、效益劣势”的根源所在。
(四)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缓解茫崖生态环境的压力。茫崖地处干旱荒漠区,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而且,传统的高消耗增长方式形成的大量工业“三废”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其排放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活垃圾也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大。
二、推进茫崖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当前,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时期。以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为契机,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为根本,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实现茫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转变发展理念。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和手段,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不断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之中,从而提高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自我做起,逐步摒弃传统发展思维,自觉在生产生活中贯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 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二)围绕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好资源综合开发规划。从资源赋存来看,茫崖多种资源可以相互融合、循环利用,完全可以通过产业链接和生产要素配置,实现原料、副产品、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这是发展循环经济最有利的优势和条件。必须立足现有优势和条件,按照建设“两个经济小区”、“四个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对资源富集地进行科学规划,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使大浪滩、大风山、景忍山逐步成为茫崖产业优势突出、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钾盐、天青石、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园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发展。
(三)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加快提升产业层次。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根据茫崖企业现状,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大对骨干企业扶持力度,引导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高起点的嫁接改造,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工艺、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资源选冶水平,使中低品位、共伴生矿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同时,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增强企业自我开发和自我创新能力,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延长加工链条,增加矿业开发科技含量,改变以往资源性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的状况,推动资源开发向提高规模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产业聚集相融合方向发展。逐步形成石油、石棉传统产业和钾肥、天青石、有色金属三大新兴产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
(四)把握重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立足于现有资源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以石油天然气、石棉、天青石、盐湖、有色金属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依靠大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扩大开发规模,延长产业链条,通过深加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开发由单向开发向综合开发、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多产业横向扩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相结合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力争“十一五”期间,大浪滩氯化钾生产规模突破30万吨,再建成年产10万吨硫酸钾镁肥、5万吨硫酸钾生产线,景忍山建成年产1000吨铜锌的多金属冶炼厂,茫崖镇蛇纹岩综合开发形成1万吨钙镁磷肥及1万吨金属镁生产能力,老茫崖建设10万吨硫化碱工艺项目,在尕斯库勒湖、一里沟分别建设20万吨盐湖资源、1万吨金属镁锂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全面提高综合效益,使区域经济得到更多更大的带动。
(五)加强地勘工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着眼于解决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瓶颈”制约,一方面通过争取省基础性地质调查、推动商业性勘探的方式,千方百计加大地勘投入,进一步摸清资源“家底”,为后续开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立足查找最急需的矿产资源,突出重点,加强对石油、天然气、石棉、天青石、原煤资源和景忍山、采石沟、柴水沟等重要成矿带的地质勘查,增加资源探明量。
(作者单位:中共茫崖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