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注商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se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雨说》有如下两行:“跟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对其“忍冬”一语,编者加注为“这里指能够忍受冬寒的意思”。笔者以为,此注不妥!
  其一,此注与诗中时令相悖。如果“忍冬”是“忍受冬寒”之意的话,那么它的语境当指向冬季,但“忍冬”所在的诗节显然是春季。且看原文:“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跟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原文写得一清二楚:雨是“四月的客人”,且带来“春的洗礼”;雨呼唤儿童们跟着它走,踩着它“脚步的拍子”,“踩田圃的泥土”,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既然雨呼唤儿童们跟它在“走”了,在“踩”了,在“看”了,那么雨所言之境不就是春季么?不就是“四月”么?这样,“新苗”何谈“忍受冬寒”!
  其二,此注与诗的明快不谐。《雨说》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表明这是写给儿童们的诗。从《雨说》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来看,诗人郑愁予要表达对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儿童们(中国的未来)的爱意和祝福。无论是读者立场,还是情感载体,都要求诗的语言必须清新明快,晓畅活泼。而《雨说》的语言正符合这样的特点。如果“忍冬”注解为“忍受冬寒”的话,那么“忍冬”就成了一个组合生硬的短语,一个意义晦涩的短语,破坏了全诗的美感。不妨试作比较,同是表达“忍受冬寒”,是“忍冬”明快,还是“耐寒”明快?不容置疑,“忍冬”不如“耐寒”。瞧,“穿上这件衣服较忍冬”,“穿上这件衣服较耐寒”,前者有如梦呓,后者才是常言。
  “忍冬”到底该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忍冬”在诗中并非动宾短语“忍受冬寒”的缩略,而是专有名词,“金银花”的别称。
  《辞海》“忍冬”词条解释说:“忍冬,亦称‘金银花’、‘二花’。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百度百科上也说:“‘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
  忍冬作为植物,其习性如何呢?笔者访问本地的忍冬种植者得知:忍冬喜阳,耐阴,耐寒性强,也耐干旱和水湿,每年春夏两次发梢;繁殖方式有二,一是四月播种,二是雨季扦插。
  再看《雨说》原文,“四月”,雨季来临而“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真是和生活分毫不差。其实,诗人们以“忍冬”入诗,并不少见。例如波兰当代诗人米沃什在《礼物》中写道:“如此幸福的一天/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上/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拥有。”
  把“忍冬”注为“金银花”多好,有形象感,有生活味,为何要牵强地注为“忍受冬寒”呢?
  [作者通联:湖北松滋市实验初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