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图书中的“暴力”现象分析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e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童图书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凝聚及其发扬、传承的结晶,而我国目前的儿童图书市场上充斥着诸多少儿不宜的因子,这使得儿童图书市场的“纯洁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市场上儿童图书中的“暴力”存在现状及其对儿童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出控制儿童图书中的“暴力”因子的途径。
  【关键词】儿童图书暴力因素
  一、我国目前儿童图书中“暴力”现象存在的现状
  儿童图书作为儿童实现社会化进程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在儿童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影响深重的因素。如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图书中的暴力因素也是图书内容的一部分,同样有着“医愚”的功能,但并非所有的暴力因素都会起到正面作用,那么最先应该做的就是确定暴力性质的正当与否,也就是看儿童图书整体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价值取向是否正当。《安徒生童话》等优秀儿童读物中,同样存在着暴力的痕迹,但作者很巧妙地对作品中的暴力进行了消解,减少了暴力本身的负面影响并降低了受众对暴力语言的吸收度,恰当地用暴力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优秀儿童读物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儿童图书中的暴力因子还是普遍存在的。2013年8月17日,新华社报道称在北京和广西,一些儿童读物中居然被揭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元素。更甚者竟然有一本以科学为主题的儿童图书中附有大脑外伤的图片,还以血迹斑斑的头颅作为书籍的封面。
  笔者近期的调查显示,29%的儿童均会阅读现下流行的图书,其中96%的孩子家长称自己的孩子会模仿(经常性和偶尔性)书中的故事情节,例如打斗、恶作剧、辱骂以及一些危险行为。如若我国的所有动画片、儿童图书中的内容都如灰太狼和小羊那样被毫无限制的砸、煮、电,不难想象儿童的暴力指数以及成年之后的犯罪指数将是人们担忧的另一个方向。
  二、“暴力”的儿童图书对儿童的危害
  1、图书中的暴力因素影响儿童正常社会行为模式的形成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个体融入群体的必经路径,是个体逐步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的过程。一方面,儿童的年纪小,可塑造性大,这个阶段所接受的外界环境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的社会化也包括儿童自身人际关系的发展,通过与其他个体的接触和交往,从而获得对他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大量的研究证明,儿童之间自行解决矛盾和争执有利于他们之间友谊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社交问题决断、处理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但是接受了大量来自图书的暴力信息的儿童,更易以武力打斗的方式去解决争端,长此以往,必定影响他成人之后的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和对社会适应、融入能力。
  2、图书中的暴力因素使儿童对暴力的接受程度加大
  图书中的暴力不同于赤裸裸的画面镜头,而是会以形象化、趣味化的柔软方式来表达。这就相当于为暴力蒙上了一层娱乐化的面纱,加大了人们判断好坏的难度。图书中的暴力描写过多或者对暴力描写过多的进行隐性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儿童图书的把关力度的缺失,把信息中载有道德的好坏审判和决断交给了还没有正确判断能力的儿童。
  当图书中的血腥、殴打、色情的因素对幼小的读者而言变得习以为常时,他们对暴力也会变得麻木,在遇到冲突时暴力手段自然会成为首选的解决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儿童对他人施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站在暴力承受者的角度看,麻木的施暴者会减少对善者、弱者的同情,弱肉强食更容易成为自我解脱的借口。儿童类图书的要求是提倡单一的价值标准,对善恶是非问题是绝对不允许采取模棱两可态度的,毕竟儿童与成人在筛选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也是书商需切实关注的。
  三、儿童图书中暴力因素普遍存在的原因分析
  1、儿童图书市场的主角非儿童
  据美国出版商对周刊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儿童图书的买家中,母亲占33%,老师占20%,父亲占7.8%,朋友占4%,其他親戚占4%,儿童占13.7%。出版社和商家虽然充分认识到儿童读物的阅读者是儿童,但是也清晰地意识到对儿童读物的购买有直接决定作用的人是家长。于是出版社并没有把满足儿童需求作为最终目的,而是把满足家长的需要放在了最根本的位置上。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把儿童图书的阅读者彻底冷落的现象表明了儿童图书市场浓厚的功利色彩,而这也意味着儿童图书市场上产生了销售对象的严重扭曲,反映出了社会出版界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孰轻孰重问题处理上的不当。
  2、政策上的疏漏,对儿童图书把控不严
  我国的市场经济决定商品的价格、供需、质量等均由市场来调控,然而如果把儿童文化商品当作一般商品,单纯地只由市场来调节,加之学校以分数为向导的应试教育,培育出的儿童必定是缺乏发散性思维的“产品”。目前我国在儿童出版物的政策管理上的把控都有待加强,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这时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软性手段加强对儿童图书市场提供补给,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儿童文化市场在起点上真正地做到“从娃娃抓起”。
  3、家长对儿童图书内容关注不足,筛选技巧欠缺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要角色的地位注定了他们是儿童对文化营养选择、吸收的把关人。但是在书店,只要是孩子挑选的书,家长根本不会去看内容就购买,买回家后,往往是孩子一个人读书,大人的监督并不能做到无时无刻。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心智的不断健全和对图书需求层次、心理的变化。玲琅满目的图书市场和书店里种类众多的儿童读物,让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家长在筛选和甄别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四、儿童图书规避暴力因素的途径
  1、出版社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注重儿童图书中的暴力消解
  儿童读者作为一群特别的读者,出版社不能把成人当成假想对象进行出版活动,而应根据儿童的品性在强调图书娱乐性的同时更重视图书的教育性。出版社在市场经济中应更好的权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本着对孩子、家长、社会负责的态度认真把关儿童图书的内容和质量。但是实际情况中,为了帮助儿童分辨善恶、健全人格不得不穿插一些含有矛盾和争执的内容。出版社或书商应在分析图书中暴力的性质之后,进一步分析图书中暴力内容所占的比重、所表现的力度以及趣味倾向,进行适当的暴力消减,否则就会沦为儿童追求感官刺激的幌子。
  2、政府加强引导和调控,为纯净的儿童教育鸣锣开道
  儿童文化市场“脏乱差”现象得到整治,需要政府的相关角色都参与进来。首先,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应鼓励出版单位开发一些有创意的作品,打造精品儿童文化产品。同时,也应该对儿童文化产品的进口进行严格管制,既要把世界优秀儿童文化作品引进来,又要防止境外有害文化的侵入。其次,图书市场上实行“分级”管理。尽管市场上儿童图书的上标有“少儿不宜”,但是有些反成出版社促销的噱头。不同于具有垃圾信息屏蔽功能的成年人,儿童混沌未开的心灵在大众传播的信息单方面的“攻击”面前显得过于被动,而“分级制”的应用,能很好地将成人和儿童的图书区分开,强化了图书在读者年龄上的针对性。
  3、有“输入”才有“输出”,家长把关也是关键
  儿时接受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有了周边环境的信息“输入”,孩子才会在今后的人生中慢慢“输出”,在儿童图书的阅读层次中,家长的地位处于一个最接“孩子”气的位置,因而家长更需切合孩子的阅读趣味来选择读物。在课外阅读方面,家长应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更有利于其个性化阅读的方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既能为图书内容做健康把关,又能和孩子形成互动。在挑选适合的图书时需以内容活泼、健康为原则,及时与孩子沟通新问题,帮助孩子分辨社会风向,拨开孩子眼前的浑浊,为孩子营造一个像其眼睛般干净、明亮的世界。□
  
  参考文献
  ①李合亮,《浅谈儿童图书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防范对策》[J].《中国图书评论》,2003(6)
  ②黄燕萍,《论儿童图书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③祝洁,《儿童图书选题策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与出版》,2013(6)
  ④齐蔚霞、韩卫娟,《动画中暴力因素对儿童的影响》[J].《中国电视》,2007(6):27—29
  (作者: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关键词〕捉妖记2;心理分析;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5-0077-02  场景:清水镇,从高空看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清明之地,一个人杰地灵、秩序井然的世外桃源。但在这表面宁静、空灵的视角下,镜头切入的街道却是人妖混居、人妖混战得不亦乐乎的大闹场,好戏在这里上演。  捉妖捉妖,捉的什么妖?可以说,人即是妖,妖即是人,妖所代表的是人
学生,就是坐在教室学习的人。此外,还有别的含义吗?陶行知先生说:学生,首先是学会生存的人。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看看现在的孩子们,能独立生存下去吗?女大学
【摘 要】本文以“为何传播”、“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为分析框架,对四所高校的“科学传播概论”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发现对“科学传播”持狭义认识的课程在“为何传播”和“传播什么”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述,对“如何传播”也比较重视。  【关键词】科学传播 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  最近二十余年来,有关科学传播的课程、专业和研究方向受到国际上很多高等院校的重视。本世纪初,科学传播的概念传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