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激发学生克服生物课堂教学中厌倦情绪的几个方法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1.对学生学习内在动机,最好的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平时,课后了解他们希望什么,想知道什么。在授课中不断改变授课方式,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喜欢生物课,自愿去学习。比如说,课前准备与本节课有关的小故事,上课的时候,给他们讲故事引入新课,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生物学科的世界里。
2.通过教师魅力培养兴趣。
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要刻苦钻研教材, 依据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在教学中尽量通过提出趣味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问题,能为学生留下悬念,给学生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也能为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植物的“组织培养”时,根据植物的根、茎、叶的任何一部分,经过组织培养就可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那么,人体的任何一个细胞是否也能在营养条件下发育成完整的人体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钻研教材和认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越学兴趣越浓。
(二)引导学生不断给自己树立学习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教师通过表扬、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从自己微小的进步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进而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循环往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另外,学生能在讨论中发觉有问题并不一定完全需要依赖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解决,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让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反复多次的失败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厌倦情绪油然而生,我提倡成功是成功之母,经常让学生获得学习上小小的成功,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学习中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提供给学生体会成就感的机会,只有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学生才会更加自信,才更有激情而不致在挫折中消沉下去。
(四)利用榜样效应,带动学生模仿。
在学生的心目中,总会将老师经常表扬的对象作为自己的偶像。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榜样效应,创设环境让学生模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乐于模仿喜欢他和他所喜欢的人。美好的情感所带来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基调。心理学研究证明:“快乐的体验使人对事物产生亲近感,有欣赏和接近的倾向,这种状态使人易于对事物产生兴趣。”
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利用情感这一因素,使师生感情得到沟通,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和谐共进,保证学生在愉快的知识海洋里畅游,其学习效果也一定是高效的。
(五)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一定的表现欲往往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坚持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对一些性格比较外向,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可故意给他们创造时机表现自己。如关于“环保”或“基因”等有关内容。可提前以任务的形式交给他们,让其准备并以讲座或辨论或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此外,以校园内展览作品或发表作品为名同样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圆满完成实践活动和调查报告。
二、教师自己要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厌倦情绪
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对情绪的基本知识,能够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在课堂中的情绪,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学生的情绪及情绪的变化和波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以自身的愉悦情绪来引发学生的愉快情绪,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不可否认,教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种困难和挫折,产生焦虑、沮丧、痛苦、烦躁等消极的情绪,把这样的情绪带进课堂,就会草率、粗暴地对待学生,造成学生心理紧张和压抑的课堂气氛。所以,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能够调节和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绪,不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用积极的情绪状态去感染学生和营造课堂气氛。马卡连柯说,“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能够成为良好的教师”。教师必须能“经常朝气勃勃,没有任何愁眉不展的面孔,没有任何郁郁不乐的表情,经常准备着去行动,具有快乐的情绪——真正乐观,愉快和朝气勃勃的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进行过程中,要仔细倾听自己的讲授,同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并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反应,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课堂情境、教学情绪相协调,使学生满足于并感兴趣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编辑 王影)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1.对学生学习内在动机,最好的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平时,课后了解他们希望什么,想知道什么。在授课中不断改变授课方式,寻找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喜欢生物课,自愿去学习。比如说,课前准备与本节课有关的小故事,上课的时候,给他们讲故事引入新课,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生物学科的世界里。
2.通过教师魅力培养兴趣。
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要刻苦钻研教材, 依据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3.在教学中尽量通过提出趣味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味问题,能为学生留下悬念,给学生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也能为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植物的“组织培养”时,根据植物的根、茎、叶的任何一部分,经过组织培养就可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那么,人体的任何一个细胞是否也能在营养条件下发育成完整的人体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钻研教材和认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越学兴趣越浓。
(二)引导学生不断给自己树立学习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教师通过表扬、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从自己微小的进步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进而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循环往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另外,学生能在讨论中发觉有问题并不一定完全需要依赖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解决,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让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反复多次的失败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厌倦情绪油然而生,我提倡成功是成功之母,经常让学生获得学习上小小的成功,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学习中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提供给学生体会成就感的机会,只有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学生才会更加自信,才更有激情而不致在挫折中消沉下去。
(四)利用榜样效应,带动学生模仿。
在学生的心目中,总会将老师经常表扬的对象作为自己的偶像。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榜样效应,创设环境让学生模仿。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乐于模仿喜欢他和他所喜欢的人。美好的情感所带来的学习环境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基调。心理学研究证明:“快乐的体验使人对事物产生亲近感,有欣赏和接近的倾向,这种状态使人易于对事物产生兴趣。”
因此,我们要有效地利用情感这一因素,使师生感情得到沟通,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和谐共进,保证学生在愉快的知识海洋里畅游,其学习效果也一定是高效的。
(五)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一定的表现欲往往可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坚持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对一些性格比较外向,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可故意给他们创造时机表现自己。如关于“环保”或“基因”等有关内容。可提前以任务的形式交给他们,让其准备并以讲座或辨论或讨论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此外,以校园内展览作品或发表作品为名同样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圆满完成实践活动和调查报告。
二、教师自己要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厌倦情绪
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对情绪的基本知识,能够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在课堂中的情绪,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学生的情绪及情绪的变化和波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以自身的愉悦情绪来引发学生的愉快情绪,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不可否认,教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种困难和挫折,产生焦虑、沮丧、痛苦、烦躁等消极的情绪,把这样的情绪带进课堂,就会草率、粗暴地对待学生,造成学生心理紧张和压抑的课堂气氛。所以,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能够调节和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绪,不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用积极的情绪状态去感染学生和营造课堂气氛。马卡连柯说,“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能够成为良好的教师”。教师必须能“经常朝气勃勃,没有任何愁眉不展的面孔,没有任何郁郁不乐的表情,经常准备着去行动,具有快乐的情绪——真正乐观,愉快和朝气勃勃的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进行过程中,要仔细倾听自己的讲授,同时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并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反应,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课堂情境、教学情绪相协调,使学生满足于并感兴趣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编辑 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