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便是创新教育。在当今科技发展的局面下,打破惯性思维实现全新模式已成了发展的核心。根据新《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考纲》理念,中学化学的创新教学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首先,系统掌握知识基础,坚实的基础是创新的根本,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需要保证学生课能够基本掌握《课程标准》和《考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与基础技能。另外,加强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重视科学文化的教学,树立积极健康的科学文化观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一需要加强创新思维、创新性格的培养。第二,要求科学素质的教学培养。
一、创造学习场景,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情境是师生间一个间接教学辅助工具,在一定情况下由新旧知识经验影响而成,承接着新知识与旧经验之间的双向引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学生与教学情境间的互动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合作等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场景的合理设置中,教师需要遵守直观性、启迪性、现实性以及开放性与发展性的原则。以对学生自信心与兴趣的培养为主体,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实现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感。以渗透教育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贯穿实践性,坚守实际应用的宗旨,推动与完善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造动机,激发创新精神
根据创新事例分析,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在创造过程中的那种具有高度自觉性、坚韧性、创新新的性格,以及勤奋、实事求是、不屈不挠、不畏冒险的精神。这种品性并非与生俱来的,他们都是由后天的成长的影响所得。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多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唤起心底的求知欲,使其在潜意识中形成创新的习惯、是平常性的做法。二、培养学生的社会发展责任感,以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其知识创新的发展且形成敢于冒险、不畏挑战的创新型人格。
1、创新的前提是动机
想要实现创新,需要一个合理的动机。作为创新的內驱力,动机一般来自于“责任感”、“好奇感”的心理需求。哈佛大学校长曾经的发言表明,好奇心与纯粹的求知欲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些动力的推进,社会是无法产生这些在社会与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巨大贡献的发明。因此,发明创造的根本都是源于人类对事物的那种永不停息的好奇心、求知欲。譬如,在近代史中正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最终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候式制碱法”,正是这种创新动机的思维,才使得其在长期的研究后获得了成功。
2、严谨的创新理念
创新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纵观国内外,许多人在发明创造中往往由于一时疏忽可最终导致终生遗憾。偶然的机会并非天赐这些机会背后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例如,2002年我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事件。1978年1月,46岁的高能所科学家唐孝威带领一个中国科学家小组,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参加丁肇中领导的Mark-J实验组的工作。当时51岁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也来到汉堡,参加另一个实验组的工作。唐孝威和小柴昌俊在汉堡认识,两人对质子衰变实验都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谈论实验方案。后来唐孝威回国、小柴昌俊回到日本,两人经过多次通信联系,建议中日两国合作建造大型水切仑柯夫探测装置,以探测质子衰变事例。中方经费由唐孝威向中国政府申请,日方经费由小柴昌俊向日本政府申请。实验方案初步确定后,时任高能所所长张文裕大力支持。但高能所没有足够的经费资助这一实验方案,唐孝威遂向中科院提出申请后被否决,至此,合作计划作罢。1998年的世界中微子大会上,小柴昌俊公布了其实验结果。此后,物理学界感到小柴昌俊与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将凭借宇宙中微子探测方面的杰出工作而授予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国人有好的物理思想,好的实验方案,好的高山深洞地理条件,但由于得不到相应的支持,从而失去了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机会已失,时不再来了。曾经唐孝威助手的何景棠发出这样的感叹。遗憾深埋在他的心里。
3、结合教材,提高创新能力
如果说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基础,那么创新能力便是创新过程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扎实的知识基础、细微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创新教育主要目标便是对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1)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创新的思想前提,需要让有意识进行联想。如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似问题的思考,有哪些类似的反应装置,使之进行连接,加强思维记忆。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同时加以肯定,并以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思维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其具备求异性、灵活性、独立性等。在化学例题中一般有着一题多解的现象,可以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性。譬如讲解AlCl3溶液+Na OH溶液與Na 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问题时,一般学生都会按着定性思维是不变的,但实际操作中是有过量问题的存在的,虽然仅是溶液加入顺序调换但现象是明显不同的。
总而言之,教师对于化学教学主要是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开拓,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努力实践,最终培养出真正的创造型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创新教育是社会的必然要求,构造发展创新的课堂模式,在学生未来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在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中,实现教师的创造能力与人性魅力,这需要每个教师的不断探索与积极实践 。
参考文献 :
【1】刘羽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设计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10年54期
【2】沙成群;;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0年06期
【3】朱敏;;浅析高中化学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2012年02期
【4】李洪;;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5期
一、创造学习场景,培养创新精神
学习情境是师生间一个间接教学辅助工具,在一定情况下由新旧知识经验影响而成,承接着新知识与旧经验之间的双向引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学生与教学情境间的互动过程,在学生的学习、交流、合作等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场景的合理设置中,教师需要遵守直观性、启迪性、现实性以及开放性与发展性的原则。以对学生自信心与兴趣的培养为主体,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实现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感。以渗透教育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贯穿实践性,坚守实际应用的宗旨,推动与完善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造动机,激发创新精神
根据创新事例分析,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在创造过程中的那种具有高度自觉性、坚韧性、创新新的性格,以及勤奋、实事求是、不屈不挠、不畏冒险的精神。这种品性并非与生俱来的,他们都是由后天的成长的影响所得。因此,我们可以加强多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唤起心底的求知欲,使其在潜意识中形成创新的习惯、是平常性的做法。二、培养学生的社会发展责任感,以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其知识创新的发展且形成敢于冒险、不畏挑战的创新型人格。
1、创新的前提是动机
想要实现创新,需要一个合理的动机。作为创新的內驱力,动机一般来自于“责任感”、“好奇感”的心理需求。哈佛大学校长曾经的发言表明,好奇心与纯粹的求知欲是人类发明创造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些动力的推进,社会是无法产生这些在社会与人类发展史上有着巨大贡献的发明。因此,发明创造的根本都是源于人类对事物的那种永不停息的好奇心、求知欲。譬如,在近代史中正是因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我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最终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候式制碱法”,正是这种创新动机的思维,才使得其在长期的研究后获得了成功。
2、严谨的创新理念
创新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纵观国内外,许多人在发明创造中往往由于一时疏忽可最终导致终生遗憾。偶然的机会并非天赐这些机会背后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历史。例如,2002年我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事件。1978年1月,46岁的高能所科学家唐孝威带领一个中国科学家小组,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参加丁肇中领导的Mark-J实验组的工作。当时51岁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200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之一)也来到汉堡,参加另一个实验组的工作。唐孝威和小柴昌俊在汉堡认识,两人对质子衰变实验都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谈论实验方案。后来唐孝威回国、小柴昌俊回到日本,两人经过多次通信联系,建议中日两国合作建造大型水切仑柯夫探测装置,以探测质子衰变事例。中方经费由唐孝威向中国政府申请,日方经费由小柴昌俊向日本政府申请。实验方案初步确定后,时任高能所所长张文裕大力支持。但高能所没有足够的经费资助这一实验方案,唐孝威遂向中科院提出申请后被否决,至此,合作计划作罢。1998年的世界中微子大会上,小柴昌俊公布了其实验结果。此后,物理学界感到小柴昌俊与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将凭借宇宙中微子探测方面的杰出工作而授予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国人有好的物理思想,好的实验方案,好的高山深洞地理条件,但由于得不到相应的支持,从而失去了一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机会已失,时不再来了。曾经唐孝威助手的何景棠发出这样的感叹。遗憾深埋在他的心里。
3、结合教材,提高创新能力
如果说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基础,那么创新能力便是创新过程的核心。创新能力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包括扎实的知识基础、细微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而创新教育主要目标便是对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1)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创新的思想前提,需要让有意识进行联想。如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相似问题的思考,有哪些类似的反应装置,使之进行连接,加强思维记忆。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同时加以肯定,并以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思维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其具备求异性、灵活性、独立性等。在化学例题中一般有着一题多解的现象,可以培养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性。譬如讲解AlCl3溶液+Na OH溶液與Na 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问题时,一般学生都会按着定性思维是不变的,但实际操作中是有过量问题的存在的,虽然仅是溶液加入顺序调换但现象是明显不同的。
总而言之,教师对于化学教学主要是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开拓,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探索研究,努力实践,最终培养出真正的创造型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创新教育是社会的必然要求,构造发展创新的课堂模式,在学生未来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在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中,实现教师的创造能力与人性魅力,这需要每个教师的不断探索与积极实践 。
参考文献 :
【1】刘羽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设计实践策略[J];考试周刊;2010年54期
【2】沙成群;;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0年06期
【3】朱敏;;浅析高中化学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2012年02期
【4】李洪;;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