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世界正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创新人才的涌现,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中指出:“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 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如何利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要求当前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应当是“与学生的现实相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涵的,特别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与个性发展.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1.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当前教学的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新的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为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引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Ⅱ”即“角边角公理”时,教师提出:一块三角形状的玻璃(如图1)被打碎成①、②两块,是否需要把①、②两块都拿来才能配到原形状的玻璃?如果带一块,该带哪一块?这就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边角”的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的学习情境中去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内外现代教学论的渗透和学习,许多教师开始重视在课堂上营造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的教学变成具有创造愉悦的探索活动. 我们可采用“愉快教育法”、“情境教学法”、“成功教育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注重质疑探究,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不是复制与强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可积极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 例如在“截一个几何体”这课的教学中,可先设计“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平面可能是什么形狀”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展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截一个正方体,经过自主探索之后进行合作交流,得出各种情况: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这样使学生经历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几何体在截的过程中的变化,在面与体的转化中丰富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着眼终身发展,培养数学素养
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是引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强化训练最后小结.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是解题的高手,并没获得多少数学素养,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所学的某些知识可能会遗忘,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某些观念对我们每一位将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以形成好的认知结构和个性品质.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是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应重视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录像设备等)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有利于充分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平台,供其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例如在“展开和折叠”这堂课中教师提问:“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可能得到哪些图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发现许多种情况,在归纳总结时利用计算机动画在大屏幕上可清晰展示,同时结合一些平面图形问能否折叠成一个正方体,如利用实物一一折叠尝试,不仅花费的时间较多,还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借助计算机可清晰完成折叠过程,在这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创新,从而探索可折叠成正方体这类图的一般规律.
时代呼唤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更需要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广大教师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文化修养,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特别是有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理论与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务本求实,开拓进取,使数学改革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20字方针统揽教育全局——贯彻胡锦涛重要讲话之二.
[2]《“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数学课程标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是要求当前学生所学习的数学应当是“与学生的现实相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涵的,特别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与个性发展.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1.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当前教学的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新的课堂教学应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为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引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Ⅱ”即“角边角公理”时,教师提出:一块三角形状的玻璃(如图1)被打碎成①、②两块,是否需要把①、②两块都拿来才能配到原形状的玻璃?如果带一块,该带哪一块?这就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边角”的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的学习情境中去了.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内外现代教学论的渗透和学习,许多教师开始重视在课堂上营造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的教学变成具有创造愉悦的探索活动. 我们可采用“愉快教育法”、“情境教学法”、“成功教育法”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注重质疑探究,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而不是复制与强化. 在新课程教学中可积极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 例如在“截一个几何体”这课的教学中,可先设计“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平面可能是什么形狀”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展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截一个正方体,经过自主探索之后进行合作交流,得出各种情况: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这样使学生经历截几何体的活动过程,体会几何体在截的过程中的变化,在面与体的转化中丰富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三、着眼终身发展,培养数学素养
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 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一般是引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强化训练最后小结.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是解题的高手,并没获得多少数学素养,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所学的某些知识可能会遗忘,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某些观念对我们每一位将终身受益.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以形成好的认知结构和个性品质.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是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应重视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录像设备等)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有利于充分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验平台,供其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例如在“展开和折叠”这堂课中教师提问:“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可能得到哪些图形?”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发现许多种情况,在归纳总结时利用计算机动画在大屏幕上可清晰展示,同时结合一些平面图形问能否折叠成一个正方体,如利用实物一一折叠尝试,不仅花费的时间较多,还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借助计算机可清晰完成折叠过程,在这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创新,从而探索可折叠成正方体这类图的一般规律.
时代呼唤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更需要创新,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广大教师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文化修养,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特别是有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理论与数学教学实践的研究,务本求实,开拓进取,使数学改革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20字方针统揽教育全局——贯彻胡锦涛重要讲话之二.
[2]《“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