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连粳7号是目前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迟熟中粳稻品种。本试验采用机插、抛秧、直播、手栽等四种稻作方式种植,系统地比较了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连粳7号的生育期、分蘖发生动态等生长发育指标都有差异,产量表现依次为抛秧稻、机插稻、手栽稻、直播稻。
[关键词] 连粳7号;稻作方式;生育期;产量
连粳7号是由江苏连云港市农科院选育的中熟中粳稻品种,2010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委员会审定,近年来在灌南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占全县水稻面积的60%以上,是我县水稻的主体品种之一。近两年的种植实践表明,该品种株型紧凑,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整齐度好,后期熟期转色较好,抗倒性中等,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针对近几年机插秧、抛秧、直播稻等轻简栽培方式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发挥连粳7号高产优质的特点,我县开展了连粳7号机插、抛秧、直播、手栽等四种稻作方式试验,系统地比较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指导大面积生产、提高我县及连云港地区水稻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连粳7号,由连云港市农科院提供。
2.试验情况
试验设在新安镇闸北村,位于灌南县农业综合展示基地内,前茬作物小麦,土壤为粘壤土,肥力中等,且均匀,茬口一致,排灌条件良好。
3.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机插、抛秧、直播、手栽等四种稻作方式,采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每个试验小区长33m,宽8.5m,面积280.5 m2,两次重复。
试验设计如下:
①机插秧。6月5日落谷,采用软盘育秧,每盘用种140g,秧大田比1:80,6月25日移栽,行株距30 cm *13 cm,每穴3~4株,基本苗6.5万/亩,每亩施纯氮 20 kg,基肥:分蘖肥:穗肥=4:3:3,N:P2O5:K2O=1:0.5:0.8。
②抛秧。5 月25日落谷,采用434孔塑盘旱育秧,每盘用种量50g,6月25日抛栽,每亩 抛65盘,基本苗7~8万。每亩施纯氮 20 kg,基肥:分蘖肥:穗肥=3:3:4,N:P2O5:K2O=1:0.5:0.8。
③手栽稻。采用常规水育秧,5月15日落谷,6月25日人工栽插,行株距22.5*12.5cm,每亩栽2万穴,每穴3~4株,每亩基本苗7~8万。基肥:分蘖肥:穗肥=4:2:4,N:P2O5:K2O=1:0.5:0.5。
④直播稻。6月25日水直播,每亩用种量10 kg,施纯氮18 kg,基肥:分蘖肥:穗肥=3:4:3,N:P2O5:K2O=1:0.5:0.5。
4.考查项目
记载主要生育時间,包括播栽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成熟收获前每小区取代表株10穴,测量植株高度、穗长以及考查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并分区测产。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连粳7号采用机插、抛秧、直播、手栽等四种稻作方式种植,全生育期差异相差较大。手栽稻生育期最长,为158d,直播稻生育期最短,为137d,比最长的手栽稻短21d,机插秧生育期144d,抛秧生育期153d。四种稻作方式生殖生长期基本一致,为60d左右。而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大,手栽稻营养生长期最长,为 97d,直播稻营养生长期最短,为81d,比手栽稻短16d,机插秧、抛秧稻营养生长期介于两者之间,为87d、93d,四种稻作方式全生育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营养生长期的变化。
2.连粳7号不同稻作方式群体茎蘖变化
(1)采用不同的稻作方式种植,其群体茎蘖增长和消亡的趋势不同。抛秧稻、手栽稻栽后5d左右处于缓苗期,机插秧栽插后10d处于缓苗期,分蘖发生停滞,缓苗期后,群体茎蘖增长速度表现为手栽稻>抛秧>机插稻。而直播稻没有缓苗期,进入分蘖期后,群体茎蘖增长速率加快,其群体茎蘖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其他种稻作方式。四种稻作方式高峰苗表现为直播稻>抛秧>机插稻>手栽稻。高峰苗期后,群体茎蘖开始下降,直播稻群体茎蘖消亡速率最大,而其他三种稻作方式群体茎蘖消亡比较平缓,说明直播稻群体质量差于其他三种稻作方式。
3.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1)连粳7号采用机插、抛秧、直播、手栽等四种稻作方式种植,产量差异较大,从产量结果上看,产量最高的是抛秧,产量达712.9kg/亩;机插秧次之,产量达670.1kg/亩;手栽秧第三,产量达666.6kg/亩;直播稻产量最低,产量为581.5kg/亩,比最高的抛秧稻减少 131.4kg/亩,这与直播稻全生育期短、成穗率低有密切关系。
(2)分析其产量结构,直播稻穗数最多,为26.3万穗/亩,其次为机插稻,为24.3万穗/亩,抛秧稻为23.7万穗/亩,最少的手栽稻,为23.1万穗/亩,抛秧稻穗型最大,每穗粒数最多,为133.5粒,比最少的直播稻113.5粒多20粒,抛秧稻、手栽稻千粒重最高,分别达27.4g和27.3g,比最低的直播稻26.3g高1.0g。(见表2)
(3)综合构成产量因素,手栽稻与机插稻在高产途径应主攻足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而直播稻则在适宜穗数基础上应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抛秧不仅能取得较充足的穗数,而且穗形较大,千粒重和结实率均较高。
(4)由于灌浆期遭遇低温,所以对结实率影响比较大
三、小结与讨论
1.连粳7号是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与手栽相比,采用机插、抛秧等轻简稻作方式种植,均能取得高产高效的结果,但不同稻作方式产量差异较大。
2.抛秧稻缓苗期相对较短,易早发,群体与个体较为协调,不仅易拿穗数,而且穗形较大,产量最高,是一项最佳的高产高效轻简稻作方式。
3. 机插稻是现代稻作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一项高产、稻产技术;但机插稻行距较大,缓苗期相对较长,易造成因穗数不足而影响产量,促早发、攻足穗是机插稻取得高产的关键。
4.直播稻因不用育秧、插秧,种植方法简单,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而被广大农民自发应用。但直播稻产量构成特点是穗多粒少,群体与个体矛盾较大,抗倒能力弱,高产隐患多。特别今年由于灌浆期遭遇低温,对结实率影响比较大,产量远不及抛秧稻、机插稻,所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依然存在较大风险。
参考文献
[1] 苏仕华,成英等.中熟中粳稻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1(1)
[2] 杨洪建 水稻抛秧塑盘旱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家致富,2011(10)
[3] 孙朋,孙妍.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J].新农民,2010(5)
[4] 何瑞银,罗汉亚等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
[关键词] 连粳7号;稻作方式;生育期;产量
连粳7号是由江苏连云港市农科院选育的中熟中粳稻品种,2010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委员会审定,近年来在灌南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2011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占全县水稻面积的60%以上,是我县水稻的主体品种之一。近两年的种植实践表明,该品种株型紧凑,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整齐度好,后期熟期转色较好,抗倒性中等,米质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针对近几年机插秧、抛秧、直播稻等轻简栽培方式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发挥连粳7号高产优质的特点,我县开展了连粳7号机插、抛秧、直播、手栽等四种稻作方式试验,系统地比较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指导大面积生产、提高我县及连云港地区水稻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连粳7号,由连云港市农科院提供。
2.试验情况
试验设在新安镇闸北村,位于灌南县农业综合展示基地内,前茬作物小麦,土壤为粘壤土,肥力中等,且均匀,茬口一致,排灌条件良好。
3.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机插、抛秧、直播、手栽等四种稻作方式,采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每个试验小区长33m,宽8.5m,面积280.5 m2,两次重复。
试验设计如下:
①机插秧。6月5日落谷,采用软盘育秧,每盘用种140g,秧大田比1:80,6月25日移栽,行株距30 cm *13 cm,每穴3~4株,基本苗6.5万/亩,每亩施纯氮 20 kg,基肥:分蘖肥:穗肥=4:3:3,N:P2O5:K2O=1:0.5:0.8。
②抛秧。5 月25日落谷,采用434孔塑盘旱育秧,每盘用种量50g,6月25日抛栽,每亩 抛65盘,基本苗7~8万。每亩施纯氮 20 kg,基肥:分蘖肥:穗肥=3:3:4,N:P2O5:K2O=1:0.5:0.8。
③手栽稻。采用常规水育秧,5月15日落谷,6月25日人工栽插,行株距22.5*12.5cm,每亩栽2万穴,每穴3~4株,每亩基本苗7~8万。基肥:分蘖肥:穗肥=4:2:4,N:P2O5:K2O=1:0.5:0.5。
④直播稻。6月25日水直播,每亩用种量10 kg,施纯氮18 kg,基肥:分蘖肥:穗肥=3:4:3,N:P2O5:K2O=1:0.5:0.5。
4.考查项目
记载主要生育時间,包括播栽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成熟收获前每小区取代表株10穴,测量植株高度、穗长以及考查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并分区测产。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连粳7号采用机插、抛秧、直播、手栽等四种稻作方式种植,全生育期差异相差较大。手栽稻生育期最长,为158d,直播稻生育期最短,为137d,比最长的手栽稻短21d,机插秧生育期144d,抛秧生育期153d。四种稻作方式生殖生长期基本一致,为60d左右。而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大,手栽稻营养生长期最长,为 97d,直播稻营养生长期最短,为81d,比手栽稻短16d,机插秧、抛秧稻营养生长期介于两者之间,为87d、93d,四种稻作方式全生育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营养生长期的变化。
2.连粳7号不同稻作方式群体茎蘖变化
(1)采用不同的稻作方式种植,其群体茎蘖增长和消亡的趋势不同。抛秧稻、手栽稻栽后5d左右处于缓苗期,机插秧栽插后10d处于缓苗期,分蘖发生停滞,缓苗期后,群体茎蘖增长速度表现为手栽稻>抛秧>机插稻。而直播稻没有缓苗期,进入分蘖期后,群体茎蘖增长速率加快,其群体茎蘖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其他种稻作方式。四种稻作方式高峰苗表现为直播稻>抛秧>机插稻>手栽稻。高峰苗期后,群体茎蘖开始下降,直播稻群体茎蘖消亡速率最大,而其他三种稻作方式群体茎蘖消亡比较平缓,说明直播稻群体质量差于其他三种稻作方式。
3.不同稻作方式对连粳7号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1)连粳7号采用机插、抛秧、直播、手栽等四种稻作方式种植,产量差异较大,从产量结果上看,产量最高的是抛秧,产量达712.9kg/亩;机插秧次之,产量达670.1kg/亩;手栽秧第三,产量达666.6kg/亩;直播稻产量最低,产量为581.5kg/亩,比最高的抛秧稻减少 131.4kg/亩,这与直播稻全生育期短、成穗率低有密切关系。
(2)分析其产量结构,直播稻穗数最多,为26.3万穗/亩,其次为机插稻,为24.3万穗/亩,抛秧稻为23.7万穗/亩,最少的手栽稻,为23.1万穗/亩,抛秧稻穗型最大,每穗粒数最多,为133.5粒,比最少的直播稻113.5粒多20粒,抛秧稻、手栽稻千粒重最高,分别达27.4g和27.3g,比最低的直播稻26.3g高1.0g。(见表2)
(3)综合构成产量因素,手栽稻与机插稻在高产途径应主攻足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而直播稻则在适宜穗数基础上应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抛秧不仅能取得较充足的穗数,而且穗形较大,千粒重和结实率均较高。
(4)由于灌浆期遭遇低温,所以对结实率影响比较大
三、小结与讨论
1.连粳7号是一个综合性状较好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与手栽相比,采用机插、抛秧等轻简稻作方式种植,均能取得高产高效的结果,但不同稻作方式产量差异较大。
2.抛秧稻缓苗期相对较短,易早发,群体与个体较为协调,不仅易拿穗数,而且穗形较大,产量最高,是一项最佳的高产高效轻简稻作方式。
3. 机插稻是现代稻作技术发展的方向,是一项高产、稻产技术;但机插稻行距较大,缓苗期相对较长,易造成因穗数不足而影响产量,促早发、攻足穗是机插稻取得高产的关键。
4.直播稻因不用育秧、插秧,种植方法简单,降低劳动强度和成本,而被广大农民自发应用。但直播稻产量构成特点是穗多粒少,群体与个体矛盾较大,抗倒能力弱,高产隐患多。特别今年由于灌浆期遭遇低温,对结实率影响比较大,产量远不及抛秧稻、机插稻,所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依然存在较大风险。
参考文献
[1] 苏仕华,成英等.中熟中粳稻连粳7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北方水稻,2011(1)
[2] 杨洪建 水稻抛秧塑盘旱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家致富,2011(10)
[3] 孙朋,孙妍.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J].新农民,2010(5)
[4] 何瑞银,罗汉亚等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比较试验与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