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壶三题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nuzg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人自古尚饮茶,因此茗壶向来为文人雅士所珍爱。古之茗壶多为瓷质,虽然明清紫砂制壶盛行于世,可景德镇瓷质茗壶仍然不乏雅器。其中,浅绛彩瓷茗壶更是以其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独特魅力,与茶文化相得益彰,而令后人倾倒。这里与您分享一下笔者收藏的几把浅绛彩茗壶。
  一把壶解开俞子明身世之谜
  俞子明是浅绛彩瓷画著名作者,也是大家最早关注的几位瓷画家之一。由于其创作历经浅绛彩的初创、成熟以及衰落各个阶段,作品流传极广,一直以来,我们仅知其为新安人,其他信息阙如。加上落款“子明”的浅绛彩画家不下三四人,且风格各异,使人们对他的认识更加扑朔迷离。而这件偶得的花鸟四方壶的发现,帮我们解开了他的身世之谜。
  多年养成了泡网寻瓷的习惯。一日偶于某收藏网站见到一把四方的浅绛彩花鸟壶,把残,索价千余元,小漏也!遂与物主联系,告知曰此壶已有他人出价。我直接加了几百元截杀成功归入囊中。
  待得上手,发现此壶不同寻常。壶为四方形制,两面分别绘花鸟图案,画意淡雅而古拙,花头以粉彩画法为之,颇有华新罗花鸟之神韵,一望即知为早期浅绛彩无疑。另外两边一边为红彩书写金文,这是晚清浅绛彩作品所习见的。还有一边为作者落款,仔细一读,顿时大吃一惊。上书曰:“壬申九月仿新罗山人笔法于昌江友竹山房。淮臣一兄大人清玩,子明俞又曜。”(图1、2、3)
  首先是创作年代,壬申即1872年,为同治十一年,此年份的浅绛彩可谓凤毛麟角。可以见证俞子明为最早的浅绛彩瓷画家之一。再看作者,“子明俞又曜”,更加少见的是,在壶底上书有“乾生氏作”红款。我曾经在扬州文物商店见到一件六方帽筒,也是有“俞乾生制”底款。根据古人的落款习惯,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大致推断:俞子明应该是名又曜,字子明,别字乾生。因为明、曜、乾词义关联,符合古人名字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子明后来成为其唯一使用的浅绛彩瓷签名。无独有偶,程门同治四年所作题款为“雪笠程增培”,其后不见增培,仅用雪笠和程门。料想徽州书画家来到景德镇画瓷,一定心存矛盾。作为徽州传统文人,读书做官是第一选择,经商实业是第二选择,客居景德镇画瓷并非情愿。所以羞于使用其名,而仅以字号落款,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大批浅绛彩瓷作者的署名都不露真名的现象。
  一件扬州画僧的浅绛彩瓷画
  此壶得于雅昌,因为喜爱,遂做了雅昌论坛的头像。
  当一藏友将这件残壶发上来的时候,我便一见倾心。
  说实话,浅绛接触有年,经手的精品不少,还能被一把残壶打动,我自己也觉得奇怪。这是一件直筒式壶,流、系残缺,盖子逸失,如果再流转下去,估计要被古董贩子改造成笔筒。幸好身子完整,画面无损,画的是红袖添香的题材。窗前书案上摆设着红烛、杯茗、书卷、香炉等物,一红衣女子正在添香,书生执卷坐于案前,眼神似看书似瞟向女子。窗外梧桐垂荫,树下卧一洞石如虎,石边丛菊摇曳,竹影婆娑(图4)。这是令读书人神往的境界,如此良夜,人生几何!
  背面满满的书写了56字,待得读完,霍然见“方外莲溪作于邗上”字样(图5)。“方外”即僧人,叫莲溪的僧人、又精于书画的只有僧真然了。僧真然(1816—1884年),号莲溪,一号野航、黄山樵子,精人物、花卉,是扬州画派后期重要画家。莲溪与徽州有很深的渊源,早年同歙人汪仰沾至扬州,中年游黄山,得遍观徽州藏画,艺事更加精进。
  另有一个重要信息:作于邗上。邗上即扬州,为清代全国书画活动之中心。近年来随着浅绛彩研究的深化,我们不断发现除了景德镇烧造浅绛彩瓷以外,在江西鄱阳、浙江武林、广东广州等地均有浅绛彩瓷的烧造,而此件作品则说明扬州也有烧造。
  莲溪浅绛彩瓷画作品的发现,为浅绛彩瓷画作者队伍增添了一名重要人物,值得关注。
  云中谁寄锦书来
  诗人自离开喧闹的城市,在这江村隐居有些时日了。每日里,他垂钓得鱼,食鱼饮酒,酒后便会思念旧友,思念了便会写诗,诗成后遥寄友人,而友人回信时他又总在垂钓时。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过去。这日酒后,诗人复闲卧于柳荫下的扁舟上,正恍惚间忽见天外一雁衔书飞至(图6)。
  此画意被这位浅绛彩瓷画家绘在不足一掌大的画面上,而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所追求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吧!
  另一面,写紫薇白头,生动自然(图7)。题曰仿华新罗笔意,实为自家笔墨。其他两面分别题写了“一壶最能沁诗脾,万斛尘消泻解时。”(图8)“时壬午之秋,陈子常作”。书法为御窑厂司职书款者的何绍基书体。
  关于陈子常,藏界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记得多年前,河北陈树群兄过蚌埠,我让与他一件陈子常的博古清供题材的帽筒。那也可能是他研究这位作者的缘起。后来树群兄又得藏一件光绪八年陈子常作花鸟洗盆,明确书写着“典伦陈子常”。而伦、常二字互为关联,作为名字实属自然。值得注意的是,已见的陈子常作品中,较早的书款为“陈典伦”,后期为“陈子常”,是不是也如程门、俞子明等人在画瓷上不愿书写正名,不得而知。
  此三壶者,虽身残而神完,亦为浅绛彩瓷中之维纳斯,让人不忍舍弃。(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鹤庆龙华十八寺碑刻辑录》一书由高金和编著,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资助,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年出版发行。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收录了龙华十八寺现存的21篇碑文,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