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的世纪,在东南沿海新兴城市——南通,掀起了一股海外创业的浪潮。南通的建筑工人进军非洲市场,把南通“建筑之乡”的美名传遍非洲大陆。南通的企业家们也纷纷在非洲展示身手,经营范围从单一家纺业拓展到建筑业、矿业、房地产业等。南通人在非创业的过程中,自身事业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当地的经济,为新时期中非伙伴关系的巩固贡献了力量。
关键词:南通人;非洲;创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中国人的足迹早已走遍世界,他们创业的身影也活跃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历史上,首先走向海外创业的当属具有冒险精神的东南沿海的广东人和福建人。在新的世纪之交,在地理位置上同属东南沿海的新兴城市----南通,也掀起了海外创业的大潮。这一次,新世纪的弄潮儿们创业的热土不在隔海相望的南洋,而是在人们印象中穷山恶水的非洲。
在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2011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人来了》中,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南通人在非洲创业的热潮。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港口的一处工地上,一群建筑工人正在夜以继日地建设当地最大的购物中心,他们安全帽上注明的单位是“南通四建”,他们与家人通话时讲的是南通方言。南通是著名的“建筑之乡”,本地的建筑工人早已走出国门,在万里之外的非洲承建了大量的建筑项目。南通的30多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中90%在非洲开展工程承包业务。南通建工集团是南通市最早以总承包方式进军非洲的建筑企业,该集团承建的苏丹第发夫摩尖宾馆和第发夫北楼工程是南通建筑铁军进军非洲高端建筑领域所取得的新突破。南通股份在安哥拉所承建的非洲最大的世界耶稣基督教堂于2012年8月投入使用,该教堂建造实际上始于2000年,当时由葡萄牙人设计建造,由于设计不当,教堂结构超出原先的承重设计标准,成为危房。随后,南通股份应教会邀请,重新设计改造。仅在教堂的主体建筑部分就应用了7项工程专利技术,高标准的工程建设水平和工程形象引起了安哥拉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南通籍的建筑工人是在非洲建造出这些现代化的建筑设施的主力军,在非洲施工的人数现已达到了两万多。建筑工人们在海外也许创的是小业,他们的出发点也许就是简单的增加经济收入,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他们这种不畏艰辛、勤劳肯干的人生态度不仅改善了家人的生活条件,全局上还助跑了南通整个大市奔小康的步伐。在非洲建筑施工,工人要面临很多风险,常年在40度以上高温下工作,社会治安环境恶劣等,但他们都发挥出吃苦耐劳精神品质,严要求、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在非洲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BBC的纪录片中,说到南通工人的勤奋,当地人都自愧不如。记录片中还可以看到,建筑工人总是利用午饭后一点休息的时间和家人通话、视频,他们的语言家常朴实,流露出家人间浓浓的亲情牵挂;工人们拿到工资后按月几乎全额的寄给家人。奋战在施工第一线的建筑工人在行动中践行了南通人勤奋踏实、顾本爱家的传统美德,表现出迎难而上的南通人精神面貌,他们是中非友谊的民间使者,让普通的非洲人有机会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
南通安泰富饶,人称“福地”。正因为此,南通人历史上也存在着“小富即满,小康即安”的小农思想。现如今,在經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南通人已克服这种保守思想,开始在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中敢闯敢试。活跃在非洲大陆的江苏企业家中,有八成来自南通,他们以追江赶海、百折不回的坚韧品格,在异国他乡创出了一番大业。几乎每位南通企业家都从家纺起航,后来为了避免相互的碰撞和摩擦,让各自优势能够形成互补,企业家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强项,经营范围转向建筑业、矿业、房地产业等。到非洲创业伊始,由于缺乏经验,南通商人普遍遭遇不了解当地政策形势、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但凭着善谋善变的能力、敢闯敢试不服输的劲头,他们很快重整旗鼓。如今他们在非创业已是硕果累累。赛城集团董事长朱仲辉在约翰内斯堡建起了工业园和南通商城,为更多侨商搭建起海外经营的平台;华正纺织品公司董事长黄跃权在纳米比亚的大羚羊纺织品公司和龙城建筑群成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他还进军矿业市场,一下子拿下纳米比亚三十多个矿权;在安哥拉开发4万多平方米住宅区并承建多项重大工程的陆建飞,将南通“建筑之乡”的美名传遍了非洲… …南通企业家在非洲依法诚信经营,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他们还积极参加当地的慈善活动,树立了南通商人的良好形象。南通建工集团在津巴布韦领养了近20名艾滋病儿童,并在非洲国家积极援建学校,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南通世界通商总会副会长个人出资1200万赞助纳米比亚150名留学生到南通大学医学院学习,同时还在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设立助学基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他们致富不忘反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体现出南通商人浓厚的感恩情结。
南通人非洲创业,积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南通市民营经济国际化闯出了新路子。他们所带去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有效降低了非洲国家建设成本,使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逐步改善;南通的企业家在自身事业发展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居民就业问题,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当地政府税收,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国在非洲的正面形象继续逐步提高,这其中也有南通人的一份功劳。在非创业的南通人以行动弘扬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南通精神,为中非伙伴关系的巩固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明.南通—打造建筑强市新支柱[J].中华建筑报,2009年,第二版.
[2]苗蓓.10万南通人海外创大业[J].南通日报,2012年,第A01版.
[3]王希.共赢,中国与非洲仅仅握手[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第004版.
[4]肯尼斯·金.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6(04):10-21.
[5]祝鸣.中国与非洲基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12:55-60.
作者简介:张 艳(198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化。
课题项目: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南通现象在非洲—南通人非洲创业实践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4CNT0030。
关键词:南通人;非洲;创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中国人的足迹早已走遍世界,他们创业的身影也活跃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历史上,首先走向海外创业的当属具有冒险精神的东南沿海的广东人和福建人。在新的世纪之交,在地理位置上同属东南沿海的新兴城市----南通,也掀起了海外创业的大潮。这一次,新世纪的弄潮儿们创业的热土不在隔海相望的南洋,而是在人们印象中穷山恶水的非洲。
在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2011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人来了》中,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南通人在非洲创业的热潮。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港口的一处工地上,一群建筑工人正在夜以继日地建设当地最大的购物中心,他们安全帽上注明的单位是“南通四建”,他们与家人通话时讲的是南通方言。南通是著名的“建筑之乡”,本地的建筑工人早已走出国门,在万里之外的非洲承建了大量的建筑项目。南通的30多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中90%在非洲开展工程承包业务。南通建工集团是南通市最早以总承包方式进军非洲的建筑企业,该集团承建的苏丹第发夫摩尖宾馆和第发夫北楼工程是南通建筑铁军进军非洲高端建筑领域所取得的新突破。南通股份在安哥拉所承建的非洲最大的世界耶稣基督教堂于2012年8月投入使用,该教堂建造实际上始于2000年,当时由葡萄牙人设计建造,由于设计不当,教堂结构超出原先的承重设计标准,成为危房。随后,南通股份应教会邀请,重新设计改造。仅在教堂的主体建筑部分就应用了7项工程专利技术,高标准的工程建设水平和工程形象引起了安哥拉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南通籍的建筑工人是在非洲建造出这些现代化的建筑设施的主力军,在非洲施工的人数现已达到了两万多。建筑工人们在海外也许创的是小业,他们的出发点也许就是简单的增加经济收入,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物质条件。但他们这种不畏艰辛、勤劳肯干的人生态度不仅改善了家人的生活条件,全局上还助跑了南通整个大市奔小康的步伐。在非洲建筑施工,工人要面临很多风险,常年在40度以上高温下工作,社会治安环境恶劣等,但他们都发挥出吃苦耐劳精神品质,严要求、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在非洲当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BBC的纪录片中,说到南通工人的勤奋,当地人都自愧不如。记录片中还可以看到,建筑工人总是利用午饭后一点休息的时间和家人通话、视频,他们的语言家常朴实,流露出家人间浓浓的亲情牵挂;工人们拿到工资后按月几乎全额的寄给家人。奋战在施工第一线的建筑工人在行动中践行了南通人勤奋踏实、顾本爱家的传统美德,表现出迎难而上的南通人精神面貌,他们是中非友谊的民间使者,让普通的非洲人有机会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
南通安泰富饶,人称“福地”。正因为此,南通人历史上也存在着“小富即满,小康即安”的小农思想。现如今,在經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南通人已克服这种保守思想,开始在全球化的经济大潮中敢闯敢试。活跃在非洲大陆的江苏企业家中,有八成来自南通,他们以追江赶海、百折不回的坚韧品格,在异国他乡创出了一番大业。几乎每位南通企业家都从家纺起航,后来为了避免相互的碰撞和摩擦,让各自优势能够形成互补,企业家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强项,经营范围转向建筑业、矿业、房地产业等。到非洲创业伊始,由于缺乏经验,南通商人普遍遭遇不了解当地政策形势、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但凭着善谋善变的能力、敢闯敢试不服输的劲头,他们很快重整旗鼓。如今他们在非创业已是硕果累累。赛城集团董事长朱仲辉在约翰内斯堡建起了工业园和南通商城,为更多侨商搭建起海外经营的平台;华正纺织品公司董事长黄跃权在纳米比亚的大羚羊纺织品公司和龙城建筑群成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他还进军矿业市场,一下子拿下纳米比亚三十多个矿权;在安哥拉开发4万多平方米住宅区并承建多项重大工程的陆建飞,将南通“建筑之乡”的美名传遍了非洲… …南通企业家在非洲依法诚信经营,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使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他们还积极参加当地的慈善活动,树立了南通商人的良好形象。南通建工集团在津巴布韦领养了近20名艾滋病儿童,并在非洲国家积极援建学校,积极担当社会责任;南通世界通商总会副会长个人出资1200万赞助纳米比亚150名留学生到南通大学医学院学习,同时还在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设立助学基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他们致富不忘反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体现出南通商人浓厚的感恩情结。
南通人非洲创业,积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南通市民营经济国际化闯出了新路子。他们所带去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有效降低了非洲国家建设成本,使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逐步改善;南通的企业家在自身事业发展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居民就业问题,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当地政府税收,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国在非洲的正面形象继续逐步提高,这其中也有南通人的一份功劳。在非创业的南通人以行动弘扬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南通精神,为中非伙伴关系的巩固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明.南通—打造建筑强市新支柱[J].中华建筑报,2009年,第二版.
[2]苗蓓.10万南通人海外创大业[J].南通日报,2012年,第A01版.
[3]王希.共赢,中国与非洲仅仅握手[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第004版.
[4]肯尼斯·金.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J].国际政治研究,2006(04):10-21.
[5]祝鸣.中国与非洲基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12:55-60.
作者简介:张 艳(198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化。
课题项目: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南通现象在非洲—南通人非洲创业实践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4CNT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