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课程体现了新课标的全新思路和理念
1.定位准确
新教材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综合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学生地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重视高中数学在培养学生的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自然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性、工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发展学生的身心并进;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使学生认识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视理性和精神。
2.理念全新
①打好不同的基础,让不同的学生各获最佳的发展。在设计必修课以满足所有高中生的共同需求的同时,充分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需求而设计了选修课。②新教材在强调师生的信息交流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让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合作精神。③改革封闭式教学,提倡开放式教学。
二、新课程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原有的高中数学《大纲》与教材(人教版)是比较成熟的,也是教师熟悉和用习惯了的。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在一些“新”的方面由于教师的认识不足尚未能体会到其好的一面,再加上新教材对教师有较高的期望,因此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新课程中的两个突出问题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原有教材的某些优点被削弱。例如:新课程中知识内容的编写改变了以往旧教材中的顺序,这样使得部分知识内容脱节,如直线与方程这一章中,已知两点的坐标求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到了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而这些公式还没有学习,这样在数学中出现了知识脱节现象。
2.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应用问题的情景设置要在课堂落实,真刀真枪干的时候感觉“较难”。
四、解决问题与面临挑战的对策与方法
一年多的实验,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困惑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中的矛盾,有人已对此作了概括:讲得完与讲不完;舍不去与舍得去;练不了与练得好;新教材与旧教材;教结果与教过程。我们建议,走中间道路:新的要有,好的要留。
数学的理解,需要直观的观察,视觉的感知,特别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复杂的计算过程,函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几何直观背景等,若能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呈现,使其可视化,将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现在有不少教师走入了使用电脑媒体的误区,简单算式和解题过程甚至整节课的教学流程都由电脑控制,黑板上很少有粉笔字,结果反而被电脑牵着鼻子走,教师应有的解析过程,学生应有的思维过程都没有了,这样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不利于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呈现。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每位一线教师都应积极投入到新课改的实验与研究中,在实验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新课改不断完善,达到预期的目标。相信我们高中教师的群体素质,愿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抓紧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愿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不断完善,愿我们的高中新课程在实验中破冰前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16中学
1.定位准确
新教材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综合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学生地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重视高中数学在培养学生的认识论、方法论、世界观、自然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性、工具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发展学生的身心并进;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使学生认识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视理性和精神。
2.理念全新
①打好不同的基础,让不同的学生各获最佳的发展。在设计必修课以满足所有高中生的共同需求的同时,充分关注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需求而设计了选修课。②新教材在强调师生的信息交流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让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合作精神。③改革封闭式教学,提倡开放式教学。
二、新课程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原有的高中数学《大纲》与教材(人教版)是比较成熟的,也是教师熟悉和用习惯了的。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在一些“新”的方面由于教师的认识不足尚未能体会到其好的一面,再加上新教材对教师有较高的期望,因此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三、新课程中的两个突出问题
1.教材内容与习题的搭配有不合理之处
课程标准认为:“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是整个数学课程的核心和基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了充实、调整、更新和重组,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课后习题的难度作了适当的控制,以保证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教材中还存在着内容与习题搭配不合理的地方,原有教材的某些优点被削弱。例如:新课程中知识内容的编写改变了以往旧教材中的顺序,这样使得部分知识内容脱节,如直线与方程这一章中,已知两点的坐标求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用到了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而这些公式还没有学习,这样在数学中出现了知识脱节现象。
2.应用问题的设置过难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一些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课程,即把数学应用教学当作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的应用问题的情景设置要在课堂落实,真刀真枪干的时候感觉“较难”。
四、解决问题与面临挑战的对策与方法
一年多的实验,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困惑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中的矛盾,有人已对此作了概括:讲得完与讲不完;舍不去与舍得去;练不了与练得好;新教材与旧教材;教结果与教过程。我们建议,走中间道路:新的要有,好的要留。
数学的理解,需要直观的观察,视觉的感知,特别是几何图形的性质,复杂的计算过程,函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几何直观背景等,若能利用信息技术来直观呈现,使其可视化,将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现在有不少教师走入了使用电脑媒体的误区,简单算式和解题过程甚至整节课的教学流程都由电脑控制,黑板上很少有粉笔字,结果反而被电脑牵着鼻子走,教师应有的解析过程,学生应有的思维过程都没有了,这样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不利于教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呈现。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每位一线教师都应积极投入到新课改的实验与研究中,在实验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新课改不断完善,达到预期的目标。相信我们高中教师的群体素质,愿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师抓紧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愿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不断完善,愿我们的高中新课程在实验中破冰前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第16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