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437556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只重形式,盲目跟风,全盘否定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不良现象。究竟什么是语文课呢?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那么,如何解决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呢?
  
  一、避虚就实。实中求活教语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训练。
  目前,语文课堂存在虚化的现象,尤其是公开课。教师似乎不是在给学生上课,而是在向评委展示自己的才华。课堂上热热闹闹,多媒体展示、学生表演、小组讨论、学科整合无目的地一起采用,学生、教师都兴致勃勃,而课下却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二次教学,这无疑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最大误解。例如,靳家彦老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开篇的三读课题让人记忆犹新。一读解决“辩”与“辨”的不同,二读学会正确书写“辩”字,三读明确课题“辩”的含义。一个“辩”字,三次不同层次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扎扎实宴地学会了“辩”的读音、写法、含意及用法。再如,我校李莉老师在执教《月光曲》时,学生将“走近”写成了“走进”,李老师没有立即纠正,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两个词所在的段落,学生很快自己将错误纠正过来。这一方法不仅让学生通过实践牢牢记住了两词的区别,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这两个教学实例说明,要认真研究教学过程,这既是学生思维、想象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是教学“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只有从各个教学环节人手,精心设计,扎实训练,发现生成性资源,随机应变,充分发掘利用,才会使语文教学“实而不死,活而不虚”。
  
  二、删繁就简,简中求精教语文
  
  新课程强调学科的整合,但要适时、自然地整合,而不是把各学科生拉硬扯地充斥于语文课堂之中。学生眼花缭乱地观看,手忙脚乱地操作,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整堂课淡化语文学科的特点,给人喧宾夺主的感觉;或不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一味贪多求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知识都如蜻蜓点水般肤浅,根本谈不上知识的内化,更不要说学以致用了。那么,做到“一课一得”和“精讲多练”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一位教师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因文章三大段构段结构相似,重点内容又只有一个就是体会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于是,这位教师采用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的方法和精讲一点带动全篇的方法。40分钟下来,教师教得很轻松,话语少而简洁,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很充分,自己学会了在朗读和品词中体会亲人的真正含义。此外,学生读课文的水平从不通顺到明白流畅直至声情并茂。可见,教师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与主体,理清主线,明确目标,教学方法简便易行,课堂就会不断产生意外的惊喜。
  
  三、化碎为整。整体感知教语文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如果随意将其肢解开来,不要说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和深意,就是让学生读明白也很困难。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接触课文时就对学生说,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学生还没有将文章初读一遍,怎么会知道自己喜欢哪一段呢?要么就是就词解词、就旬解句,而不是放在文章里结合语言环境去理解,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如《两小儿辩日》中的最后一句话:“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脱离教材整体,单看这一句话很容易理解成嘲笑。靳家彦老师讲课时让学生联系上文“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虚态度,引导学生理解两小儿的这一笑不是嘲笑和讥笑而是天真烂漫的笑。所以,只有从文章整体人手,语文的美感才会显现出来。
  
  四、去伪存真,真情实感教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教学的真谛。赏识学生是重要的,严格要求更是对学生真正的爱。总在课堂上听到教师这样鼓励学生:“你真聪明”、“你真棒”、“很好”。可有些学生的答案不仅不是很好,而且是错误的。教师这样不负责任的评价,是对学生的误导,是在给学生间接灌输错误的知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先出示一张完整的小壁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再出示一张无尾巴小壁虎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小壁虎的尾巴丢了应该怎么办,以此来引出“借”字。有的学生说接一条尾巴,有的学生说它自己会长出新的尾巴,还有的学生说没有尾巴更轻松。最后该教师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好满脸不高兴地说:“那它就去借啊!请大家齐读课题。”这样的导入方法,教师是为讲课而讲,并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充满许多未知的因素,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加强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经典诗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品,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如何让孩子们感受中华经典诗文的魅力呢?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中心小学的青年特级教师戴建荣执教的《边塞诗二首》一课,让人在感受经典中荡涤了心灵,同时感到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一、揭题解题。感受着人文关怀    (全班齐读诗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
教材简解  这是一节看图会意识字课,课文配有五幅形象的文字图画,通过形象的图画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在学生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看图会意识字,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采用编字谜等方式学习会意字的构字规律,理解字义。  3.看图体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低年级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从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工作已有八年了,在培養一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教学中,我感到,要抓好一年级学生的写话训练,关键是要让学生从“能写一句话”逐步发展到“写好一句话”。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遵循“起点低、坡度小、写生活”的原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循序渐进地设计“写好一句话”的训练内容,取得了
交流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而口语交际又是人际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小学是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进行规范训练的关键阶段。新课标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简单地说,交流就是听懂对方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正所谓,言之有理,方能以理服人;言之有序,才能让人听清洞
静下心来,倾听语文课堂发出的声音,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把握,而忽视对作为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载体——语文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许多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的解读,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组,忽视把教材内容转化、提炼、整合为教学内容,这个过程其实是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老的话启示语文教师要好好地、辩证地用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校工作过的36年使我深信,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学,首先就是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世界。”他深刻地指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如何让孩子们能擦亮双眼去观察世界,竖起双耳去聆听大自然,用纯洁的童心去捕捉生活呢?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而且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调查研究,归纳观察特点    为了有针对性地进
在凤凰语文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第三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素养大赛之最:“最给力的才艺表演:13号选手的双手书法;最有创意的表演:8号选手的才艺表演《断尾巴的狼》 ,用鸡毛掸子做尾巴,令全场笑声不断,这就是创意啊!最有趣的名字:6号选手——‘小龙女’;7号选手——‘小美女’;8号选手——‘大灰狼’;12号选手——‘大姑娘美’;14号选手——‘背带裙’……”不知何时,公开课成了一场“秀”。
“课例研训模式”,因其“名师示范、同伴互动、专家引领、智慧共享、共同提高”的过程性研训特征,近年来逐步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为学科教研员、基层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互动、相长的研训平台。笔者在观摩、学习各地所开展的该项研训活动中注意到:活动更多地聚焦于“名师示范”和“专家引领”两个环节,不同程度地淡化了参训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了研训活动价值的流失。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两个环
“师生互动”已成为新课改以来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词之一。新课改不再浓墨重彩地关注教师的“教”,更多的是细致入微地关注学生的“学”。最近笔者作为评委,观摩了市级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活动。比武内容以五年级《望月》一课为例,进行“同题异构”的说课和上课。一位教师因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多媒体演示、出色的演讲才华在说课比赛中脱颖而出,但在上课时却因课堂中多次“冷场”而被刷下去,甚是可惜。其根本原因是
我们的先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中国何以成为中国?那些伟大的诗歌就是民族符号啊!那是专属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记录。  一、触摸灵魂,体会心境  若要与遥隔千年的文化巨人对话,更应该了解他们的时代,了解他们的思想脉搏如何跟着命运在跳动。如果不了解诗人杜甫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一生,怎么能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