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宅男笔下的“姐妹情”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9036300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松龄 19 岁时参加公务员海选,在县、府、道试中都获得第一名,成为秀才,小小年纪就在山东出了名。在那之后,蒲秀才屡战乡试屡不中,连候补公务员的队伍都没能进去。蒲松龄 71 岁时,朝廷实在不好意思,给了他个安慰奖,封他为贡生,每月工资四两。但这笔钱从来没进过蒲松龄的口袋,全被上面贪污了。他这一辈子基本都靠当老师养活一家子,偶尔给大官出主意挣点小钱。
  按照当时的工资水平,一个私塾先生的年薪是 8 两。而三四口人一年的穿衣吃饭至少需要 20 两银子。再加上妯娌不合,闹分家的时候,恶嫂子把祖上留下的好田、好房都抢走了。蒲松龄分到的那几块田基本是废的,一年也产不了多少东西。恶嫂子给蒲松龄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心理阴影,导致他在书中写了二十多个悍妇。
  可见,蒲松龄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他不止一次拿自己的穷开涮,腊月二十三敬灶王爷没有好菜,写篇《金菊对芙蓉(甲寅辞灶作)》说:“灶神不会因为敬品太寒酸,就在玉皇大帝面前说我们一家人的坏话吧?”
  到了除夕再来一篇,《除日祭穷神文》质问穷神:“穷神,你这个磨人的小妖精,为何总是缠着我?我该拿你怎么办!”
  蒲氏家常菜除了大白菜、野菜,就是些自制咸菜。小菜配上粥或者煎饼,一顿就这么解决了。蒲松龄在市场看见青鱼,“一见流清涎”,紧接着再感叹一句“二月初的青鱼太贵了,想吃他也没有钱啊”。
  这首《青鱼行》结尾是一句“口腹喜新皆厌频,人生丰约何不均?”。天天吃没有油水的饭菜,谁都有受不了的那一天。但是蒲松龄吃煎饼,怎么吃都不腻。
  他身为山东大汉,没有不吃煎饼卷大葱的道理。但是,蒲松龄离不开煎饼不单单是受地域和收入的影响,而是因为爱得深沉。他为心爱的煎饼做赋,梳理煎饼的历史,详细记录山东中部地区做煎饼的方法,对煎饼赤裸裸地表白。
  煎饼在他眼中“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一个富二代被他种草了煎饼,想用鱼翅鲍鱼换他手里的煎饼。他转身便走,只留下一句“不换不换……”蒲松龄是当之无愧的山东煎饼形象代言人。
  39 岁时,蒲先生装着一包自家摊的煎饼,从小镇出走,来到山东中部大户毕家做家庭教师。蒲先生在毕家干了三十年,不僅要教毕家 8 个孙子读四书五经、做八股,而且还要陪他们去济南考公务员。
  在这期间,蒲松龄还成了毕老爷毕际有的代笔人。毕家那些应酬稿都出自蒲松龄之手。毕老爷特别欣赏蒲松龄,家中 5 万本藏书蒲松龄可以随便读,把家中最幽静、最适合读书的地方安排给蒲松龄住,赞助蒲松龄写书用的纸墨灯火。在这样的环境下,蒲松龄又为《聊斋志异》添了几篇新文章。
  工作得坐班,下班要写书,再加上手里没闲钱,蒲松龄基本宅男一个,偶尔和好基友出去爬山作诗。《聊斋志异》里有很多宅男,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有些篇章基本可以算是一个宅男坐在电脑前的意淫:鬼狐助我事业有成,贤妻、美妾和平共处,不亦乐乎。
  封建时代使人眼光受限,蒲松龄笔下当然有不少封建糟粕。但是,就这么简单地把《聊斋》看成是蒲宅男坐在书斋里意淫出来的,蒲松龄也太冤了。
  《聊斋》之前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里,男性强壮伟大,女性温柔贤惠。《聊斋》一出,来了个大颠倒,冲破了这个男女描写的套路。蒲松龄笔下那些生动可爱、个性鲜明的女孩子躁动着不安分的气息。
  《聊斋》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在亲密关系中大部分都是勇敢的出击者,而且这类故事的标题都是女主人公的名字。不仅如此,这些女主角在婚后也都是家庭的顶梁柱。
  《聊斋》写完后,蒲松龄没有钱印刷。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出版社搭线,给作者出书;想出书得自己找上门去,出钱让书坊印。“清朝莫言”王士祯是蒲松龄的好基友,在他眼里蒲松龄就是百年一见的文学天才。他不忍看到好基友的作品被这样埋没,便为《聊斋》题诗。有了文学大 V 力推,一些书坊开始注意到这本书,找渠道联系蒲家,希望能商量出版的事情。若是那个时候有书封,上面肯定有“王士祯推荐”五个字。
  如果盘点蒲松龄对后世的贡献,“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的《聊斋志异》排第一,《日用俗字》可以排第二。
  蒲松龄根据当时最权威的字典《字汇》,将山东淄博老百姓的日常用字串起来,编成比顺口溜高级一些的押韵文字。给《日用俗字》取个现代名字差不多就是《山东淄博方言日常用语大全》。
  要是那个时候的淄博人用上了微信,在和父母、七大姑八大姨、发小聊天的时候,想打方言,但又不知道该用哪个字。这个时候,就得掏出《日用俗字》了。
  人到中年,蒲松龄还没放弃考公务员。有两次居然都是因为灵感来得太快,写得太激动,写着写着不自觉地多翻了一页。这在清朝是公然违反考试书写规则,轻则取消考试资格,重则杀头。
  这也透露着蒲松龄屡战屡败的原因。除了官场黑暗,不按八股套路出牌是蒲松龄当不成公务员的主要原因。从留下来的公务员模拟考卷子来看,蒲松龄不自觉地就把文章写出了小说感,而且每一篇都超过了规定字数。正式考试的时候一紧张、一激动,结果可想而知。
  太有才华不是蒲松龄的错,但是控制不住自己,吐槽吐个不停就有点过分了。蒲松龄特别喜欢在文章结尾加一个“异史氏曰 balabala”,也就是“对于这件事啊,我有点想法要说……”。
  74 岁时,家人请来江南画师给他画像。画像完成后,他非要在上面吐槽几句:“我根本不想穿着这官服被人画,但是家人和画师非要我穿上,我拧不过他们。看到画像的你们不要笑话我,我是被逼的。”
  蒲松龄这个山东大汉实在是很有趣,贫穷限制不了他的想象力。教书、给大官代笔、写自己的书、编字典,什么事他都没耽误,就是错爱了公务员这个职业。其实,后世有哪个读者在意他的身份?
其他文献
1   我想说几件跟大海有关的事,然而海如此之大,我只取一瓢。   已经是十六年前了,大学二年级刚开学不久,铁狮子坟的乌鸦正在聚集,将在不久之后空气转冷时达到顶峰,日夜嘎嘎于树端。那时北京的空气还很清新,特别是秋末近初冬时,总能看见大朵的白云和大块的蓝天,只是人们很少抬头去看。如果当时知道十几年后,这些都是凭借西北风或雷阵雨才能达成的奢望,应该都会长时间看着它们吧。   自上大学时,我就带着
人一天两三次感到饥饿——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或许无需一日进食三次,也无需下载一个外卖软件,时时刻刻殷切问你“饿了么”?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饥饿仿佛是瞌睡,它的出现太规律而平常,以至于“饿”无法形成一个问题。  不仅在个人感受的层面上,在全人类的尺度上饥饿也不是一件新鲜事。我的日常工作有一部分便是搜集全球范围内关于粮食危机和饥荒的新闻。坏消息源源不断:  “东非和近东国家饥饿风险升级,有37个国家需
有一天我妈从地里回来,反复向我夸赞今天遇到的一只神猫:“它寸步不离地跟着人走。人到哪儿,它也到哪儿。我都见过它好几次了,每次都是这样。”  我说:“这有什么稀奇的。”  她问:“那你见过整天跟着人到处跑的猫吗?”  我细细一想,还真没见过。  我见过的猫统统特立独行,只有人跟着跑的份儿,哪能忍受给人类当走狗——哦不,走猫。  我见过的猫,除非生命遭到威胁,比如天气极寒,或受伤,或饑饿,或缺少产仔的
我买了一个新书包,不到200块。我现在可以随便买任何价格合理的书包了,可是拿到这个可爱的包包,这大概是我买过的最可爱的书包了。我以前总是买黑的皮子的or朴素的麻布那种包,突然买了一个很有童趣,带点梦幻,颜色类似的包包,我心里一边狂喜自己没花冤枉钱,一边突然泪水涌了上来,抱着这个新书包不停地哭。   如果我高中也有一个这样可爱的书包就好了,这一切可能就会因为这个书包不一样。  那时我的每个书包上都
1  4月7日下午,我在手机上看到某单位发布的一则新闻记者招聘消息,滑到最后却是一阵悸动。应聘要求的第四条写着:“身体健康,五官端正,普通话标准。”我相信,这是绝大部分人都有足够的底气点头的一条基本要求。但我是一名先天性唇腭裂患者,“五官端正”这四个字对我来说就是一道坎。至少在这一点上,我就是属于那种表演还未正式开始,就被要求退场的人。  其实我是幸运的,我在三岁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两次修护手术。但我
一  一本浅薄的书,往往只要翻几页就可以察知它的浅薄。一本深刻的书,却多半要在仔细读完了以后才能领会它的深刻。  一个平庸的人,往往只要谈几句话就可以断定他的平庸。  我们凭直觉可以避开最差的东西,凭耐心和经验才能得到最好的東西。二  有时候,最艰难、最痛苦的事情是做决定。一旦做出,便只要硬着头皮执行就可以了。三  不要出于同情心而委派一个人去做他很想做可是力不能及的事,因为任用人不是慈善事业,我
这段时间关于“娘炮”的讨论热度惊人,在这些讨论里,所谓“娘炮”实际上标准很模糊。化浓妆、衣饰华丽是“娘”,动作夸张、表情娇柔是“娘”,甚至长相清秀、是花样美男也是“娘”。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红楼梦》里似乎也可算是“娘炮大本营”。满眼望去,贾宝玉、秦钟、贾蓉、柳湘莲、北静王等无一例外都是“粉面珠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一类。  从抓周起,宝玉就表现出了对“钗环脂粉”的强烈兴趣。长大后更是调脂弄
喜欢《小王子》的读者应该记得,在书中第二十章,小王子来到地球后,偶然经过一座开满玫瑰的花园,见到里面的五千朵玫瑰,长得和B612行星上的那朵一模一样,于是惊觉他的玫瑰原来并非世间独一无二。他十分难过,并经历一场严重的身份危机。其后小王子遇上狐狸,得其启蒙,终于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通过驯服来建立独一无二的关系。  在他们道别之际,狐狸叫小王子再回玫瑰园一趟。狐狸认为,只有这样,小王子才能重建他
夜芳:虽然我们这一代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但父母和国外的家庭基本都是一个家庭很多兄弟姐妹,总觉得当哥哥姐姐的都特别坚强些。不同的出生顺序在一个家庭对人的影响有多大呢?  温义飞答夜芳:随着中国生育政策的改变,我们这一代人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批政策性的独生子女。今后的社会中,多子女家庭会成为常态。虽然回头还会分家产,但是很多人还是觉得有个兄弟姐妹也很好。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样相当于你用一个尚未培养感
18岁那年,我活得好像就为了那一场考试,丝毫没有18岁该有的“生机勃勃” “活力四射”,后者的18岁,似乎只存在类似《绯闻女孩》的欧美影视剧里。  高考后,我用了整整七年,才敢回头整理这场经历。我想告诉高三的孩子:那场考试很重要,但是不是人生的全部,你我的未来,始终还是一个未知数。1  作为一个浙江人,从小在北京长大,能在北京上高中,却没有高考资格。当年北京外地人的孩子,是没有资格参加高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