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著作《论语》广为流传,其中影响最深的就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本文从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内容、意义,它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以及在这运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运用
一、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内容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的意思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就是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已经产生了疑问,正在积极地思考,急于解决这个问题,但一直未搞懂弄通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启”的意思就是“开其意”,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悱”的意思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是学生对问题已经有一定的思考,但想法还不成熟,思路并没有完全清楚时,想要表达却又无法准确﹑清晰地表达的一种困惑状态。“发”的意思是“达其辞”,就是教师在学生处于上面这种困惑的状态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的认识,弄清楚概念或原理,用准确、清晰、干练的语言恰当表达。
启发式教学整体的意思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到苦思难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不到想说却又不能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提示。如果老师讲出一方面的知识,他不能由此进而推出其他的方法或者道理,老师就停止教导。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以为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去引导学生,当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以加以适当的启发与诱导。
二、 孔子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了老师们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因此教师也要循循善诱,把学生很多一时的兴趣和三分钟热度转变为热爱学习的持久动力。在这方面,要更多地展现出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丰富有趣,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学活用,将所学与所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持续的动力,而课堂提问则是促进这一行为发生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地创造问题情境,其中包括问答环节,要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当中,引导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们的求知欲达到活跃状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运动,也能提高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提问激疑,使学生恍然大悟,思想积极活跃起来。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祝福》时,向学生提问了一个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個问题在学生看来好像是没有问题的。有的说是冻死的,有的说是饿死的,也有的说是穷死的。教师接着问:“既然祥林嫂是受饿受冻而死的,那么她为什么临死之前还要‘我’回答人死之后会不会下地狱,死掉了的一家人能不能相见呢?”当学生们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题之后为什么会心里觉得不安?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回答会对他有危险?”经过一番激烈的探讨,有的学生提出了祥林嫂是“自尽”的新的观点。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顺着老师的引导,不断接近问题的中心。
这就说明在课堂上,老师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教育学生,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适当的时机加以提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从而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取得问题的答案,进而通过这一问题也可以加以利用,举一反三,可以再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自行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
三、 孔子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一般采用问答法,通过一问一答的方法来纠正学生原来的错误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然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运用之中,却非常容易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我们也需要了解这些问题,能够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敲响警钟,尽量避免问题的产生。
(一) 在语文教学中要勇于使用孔子启发式教学
一问一答的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并且认真地进行思考。有不少教师虽然认为启发性原则很重要,却在教学中很难运用,很多教师无法做到这一点,就仍旧采用一讲到底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比起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疲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填鸭式”的教学法,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更适合用来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适时的启发,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能够做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而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这些,教师就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往往总是习惯于从教师提问开始,其实启发式教学并不是只有教师提问这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与操作,其实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例如,作文课写景,题目为“雪”,则可以通过实践观察雪,让学生对于雪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全新的认识,那么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够一泻千里,更加顺畅无阻。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定的任务,让学生能够自己亲自动手、动脑,或者独立,或者合作地去完成。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更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既定的任务或者要求。
参考文献:
[1]杜剑影,王艳娟,赵彤.浅谈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J].考试周刊,2012(77).
[2]徐鸣.论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局限性[J].齐鲁学刊,1988(1).
[3]甘明.“启发性教学原则”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J].琼州大学学报,2000(3).
[4]宋朝霞.高中语文启发式教学研究[J].学科教育,2013(7).
作者简介:
陈立鑫,湖北省黄石市,湖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语文教学;运用
一、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内容
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的意思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就是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已经产生了疑问,正在积极地思考,急于解决这个问题,但一直未搞懂弄通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启”的意思就是“开其意”,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悱”的意思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是学生对问题已经有一定的思考,但想法还不成熟,思路并没有完全清楚时,想要表达却又无法准确﹑清晰地表达的一种困惑状态。“发”的意思是“达其辞”,就是教师在学生处于上面这种困惑的状态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的认识,弄清楚概念或原理,用准确、清晰、干练的语言恰当表达。
启发式教学整体的意思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到苦思难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不到想说却又不能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提示。如果老师讲出一方面的知识,他不能由此进而推出其他的方法或者道理,老师就停止教导。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以为要在适当的时候才能去引导学生,当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以加以适当的启发与诱导。
二、 孔子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重点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了老师们工作的重要努力方向。因此教师也要循循善诱,把学生很多一时的兴趣和三分钟热度转变为热爱学习的持久动力。在这方面,要更多地展现出教材中教学内容的丰富有趣,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学活用,将所学与所用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发现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持续的动力,而课堂提问则是促进这一行为发生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地创造问题情境,其中包括问答环节,要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当中,引导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们的求知欲达到活跃状态,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运动,也能提高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提问激疑,使学生恍然大悟,思想积极活跃起来。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祝福》时,向学生提问了一个思考题:“祥林嫂是怎样死的?”这個问题在学生看来好像是没有问题的。有的说是冻死的,有的说是饿死的,也有的说是穷死的。教师接着问:“既然祥林嫂是受饿受冻而死的,那么她为什么临死之前还要‘我’回答人死之后会不会下地狱,死掉了的一家人能不能相见呢?”当学生们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题之后为什么会心里觉得不安?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回答会对他有危险?”经过一番激烈的探讨,有的学生提出了祥林嫂是“自尽”的新的观点。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顺着老师的引导,不断接近问题的中心。
这就说明在课堂上,老师也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教育学生,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在适当的时机加以提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从而运用自己的思考去取得问题的答案,进而通过这一问题也可以加以利用,举一反三,可以再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自行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
三、 孔子启发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一般采用问答法,通过一问一答的方法来纠正学生原来的错误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然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运用之中,却非常容易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而我们也需要了解这些问题,能够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敲响警钟,尽量避免问题的产生。
(一) 在语文教学中要勇于使用孔子启发式教学
一问一答的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一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并且认真地进行思考。有不少教师虽然认为启发性原则很重要,却在教学中很难运用,很多教师无法做到这一点,就仍旧采用一讲到底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比起那些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疲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填鸭式”的教学法,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更适合用来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适时的启发,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能够做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而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这些,教师就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往往总是习惯于从教师提问开始,其实启发式教学并不是只有教师提问这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与操作,其实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另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例如,作文课写景,题目为“雪”,则可以通过实践观察雪,让学生对于雪能够有一个更加全面、全新的认识,那么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够一泻千里,更加顺畅无阻。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定的任务,让学生能够自己亲自动手、动脑,或者独立,或者合作地去完成。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更具有挑战性和诱惑力,能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既定的任务或者要求。
参考文献:
[1]杜剑影,王艳娟,赵彤.浅谈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J].考试周刊,2012(77).
[2]徐鸣.论孔子启发式教学的局限性[J].齐鲁学刊,1988(1).
[3]甘明.“启发性教学原则”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思想[J].琼州大学学报,2000(3).
[4]宋朝霞.高中语文启发式教学研究[J].学科教育,2013(7).
作者简介:
陈立鑫,湖北省黄石市,湖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