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精品课程的建设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围绕课程建设基础、课程建设目标和课程建设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希望通过该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我校整个《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规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示范基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4-0000-02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确保学生受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商丘工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商丘工学院定位就是立足商丘、服务河南,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力争把学院办成一所特色鲜明、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所以该精品课的建设重在应用。
1 精品课程建设基础
1.1 硬件基础。学校有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我院计算机实训中心,该中心下设有机房20个,共有计算机2300台,基本保证人均一台电脑,满足教师需要。计算机中心具有良好的网络环境,能完全满足本门课程教学的需要。课程全面应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学生可以利用移动存储设备下载教学资源,在网上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有: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级考试大纲、课件、学习指导、上机习题与指导、理论习题与答案、模拟测试题、在线测试、模拟考试软件、学习参考书目录等。另外,教师利用电子邮件或MI进行答疑,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其它方面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1.2 软件基础。课程建设小组共有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占教师总数的33%,中级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3人;教师平均年龄为36.7岁。教学团队中有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各个高校的老师,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课程建设小组具有在省/市级课题研究等方面的经历,经验与成果积累,并且获取省级和市级的奖项若干。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组成结构和科研条件均具备了相应的研究条件[2]。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课程建设小组非常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课题建设小组成员马玉芳、陈建华作为副主编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其实验指导书曾在商丘工学院2009年使用,马玉芳作为副主编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曾在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使用,并且该教材于2010年8月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三等奖。目前商丘工学院内部使用的《计算机实训大纲》是由马玉芳、张海娜、王小芬、陈建华编写的。
2 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2.1 课程建设目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以基础宽泛、应用具体为原则,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通过体现任务驱动的课件组织教学。课程建设小组努力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成深受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课堂上学生和教师能够自由交流,通过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有力工具。以现有的教学改革成果为基础,进一步丰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建成一个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组;配合课程群组建设,编写高水平教材和实验教材;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开展模块化教学;不断地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恰当地应用于本课程[1]。
2.2 课程建设内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意识”。该课程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高效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程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必须能够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中提取其核心精华,要保证课程本身的“适应性”,体现新技术和新的应用。
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考试方法的变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充分利用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项目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多种灵活应用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深奥知识通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小组逐步落实《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成绩评定方法,学生期末成绩分四部分,其中课堂考勤占10%,实验作业占10%,课堂表现占10%,期末综合考试占70%。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并且实行真正的无纸化考试,完全实现考教分离,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2.3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2.3.1 课程组织形式
课程组织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一切围绕传授知识和提高技能展开。
(1)理论教学采用教师讲课、课堂讨论、教师布置项目等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创新型教学方法。(2)系统讲授课程相关知识点,讲课重点突出,用案例驱动教学法讲解Office软件使用的基本思想与方法。(3)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注重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4)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把握,拓宽学生知识面。(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对软件的使用进行上机操作讲解。(6)改变“一言堂”教学模式,大胆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活泼生动。
2.3.2 教师指导方式
本课程的实验分为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和项目设计实验三大部分,对每部分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1)课内实验要求教师在实验课时随堂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2)学生在完成课外实验和项目实验时,将遇到的问题通过MI系统或邮箱递交给教师,教师将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指导。
2.3.3 教学方法
(1)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小组教学法。结合项目教学,引导学生科学分组,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在课程的初级部分,由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各小组对题目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课程的中级和高级部分根据教师的教学项目案例,小组设计、修正、改进本组项目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每一个项目实验模块。(3)项目教学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一个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成功项目案例贯穿课程始终,组织教学,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3]。
3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自2003年我校被批准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以来,学院对该课程一直进行重点建设。十年来的实践,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已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形成了较鲜明的特色。综上所述,该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明确,拥有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在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起着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逐渐形成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规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平露.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2010,9.
[2]韩智颖.谈《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建设[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
[3]王小芬,陈乾辉.动画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4-0000-02
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确保学生受益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商丘工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商丘工学院定位就是立足商丘、服务河南,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力争把学院办成一所特色鲜明、有较大影响的应用型本科大学。所以该精品课的建设重在应用。
1 精品课程建设基础
1.1 硬件基础。学校有充足的实践教学条件和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我院计算机实训中心,该中心下设有机房20个,共有计算机2300台,基本保证人均一台电脑,满足教师需要。计算机中心具有良好的网络环境,能完全满足本门课程教学的需要。课程全面应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学生可以利用移动存储设备下载教学资源,在网上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有: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级考试大纲、课件、学习指导、上机习题与指导、理论习题与答案、模拟测试题、在线测试、模拟考试软件、学习参考书目录等。另外,教师利用电子邮件或MI进行答疑,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其它方面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1.2 软件基础。课程建设小组共有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占教师总数的33%,中级职称3人,硕士研究生3人;教师平均年龄为36.7岁。教学团队中有毕业于新疆石河子大学,长春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各个高校的老师,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课程建设小组具有在省/市级课题研究等方面的经历,经验与成果积累,并且获取省级和市级的奖项若干。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组成结构和科研条件均具备了相应的研究条件[2]。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课程建设小组非常重视实验教材的建设。课题建设小组成员马玉芳、陈建华作为副主编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其实验指导书曾在商丘工学院2009年使用,马玉芳作为副主编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曾在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使用,并且该教材于2010年8月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三等奖。目前商丘工学院内部使用的《计算机实训大纲》是由马玉芳、张海娜、王小芬、陈建华编写的。
2 精品课程建设内容
2.1 课程建设目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设计上,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的,以基础宽泛、应用具体为原则,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通过体现任务驱动的课件组织教学。课程建设小组努力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成深受学生喜爱的精品课程,课堂上学生和教师能够自由交流,通过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有力工具。以现有的教学改革成果为基础,进一步丰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建成一个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组;配合课程群组建设,编写高水平教材和实验教材;兼顾不同基础的学生群体,开展模块化教学;不断地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恰当地应用于本课程[1]。
2.2 课程建设内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计算机意识”。该课程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高效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程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必须能够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中提取其核心精华,要保证课程本身的“适应性”,体现新技术和新的应用。
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考试方法的变革。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充分利用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教学手段。实行启发式、项目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多种灵活应用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深奥知识通俗化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小组逐步落实《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成绩评定方法,学生期末成绩分四部分,其中课堂考勤占10%,实验作业占10%,课堂表现占10%,期末综合考试占70%。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应用操作,并且实行真正的无纸化考试,完全实现考教分离,真正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
2.3 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2.3.1 课程组织形式
课程组织形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一切围绕传授知识和提高技能展开。
(1)理论教学采用教师讲课、课堂讨论、教师布置项目等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创新型教学方法。(2)系统讲授课程相关知识点,讲课重点突出,用案例驱动教学法讲解Office软件使用的基本思想与方法。(3)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注重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4)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把握,拓宽学生知识面。(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对软件的使用进行上机操作讲解。(6)改变“一言堂”教学模式,大胆实施互动式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活泼生动。
2.3.2 教师指导方式
本课程的实验分为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和项目设计实验三大部分,对每部分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1)课内实验要求教师在实验课时随堂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2)学生在完成课外实验和项目实验时,将遇到的问题通过MI系统或邮箱递交给教师,教师将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指导。
2.3.3 教学方法
(1)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大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小组教学法。结合项目教学,引导学生科学分组,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在课程的初级部分,由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各小组对题目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课程的中级和高级部分根据教师的教学项目案例,小组设计、修正、改进本组项目解决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每一个项目实验模块。(3)项目教学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一个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成功项目案例贯穿课程始终,组织教学,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3]。
3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自2003年我校被批准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以来,学院对该课程一直进行重点建设。十年来的实践,通过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已基本构建起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形成了较鲜明的特色。综上所述,该课程建设指导思想明确,拥有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在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起着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逐渐形成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规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平露.论《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2010,9.
[2]韩智颖.谈《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建设[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
[3]王小芬,陈乾辉.动画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