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来源 :药物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o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岑立勉(1967、7-)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抽选出127例,分别给予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及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其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用于临床治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疾病而选择适合的方法。
  关键词:开颅夹闭术;血管内介入;前循环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
  R6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100-01
  在颅内动脉瘤中,前循环动脉瘤为最常见一种情况,该疾病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本次研究中,给予我院抽调的127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手术应用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调我院从2005年6月到2013年6月收治的127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甲组82例,乙组45例,男58例,女69例,年龄为37-49岁,平均年龄43±1.1岁。动脉瘤直径为3.5-16.8mm,根据Hunt-Hess分级:Ⅰ-Ⅱ级50例,Ⅲ-Ⅳ级57例,Ⅴ级2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析处理。
  1.2 方法: 127例随机划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乙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甲组治疗方法为:全麻下经翼点入路,并在高倍显微镜下仔细实施侧裂分离,并将邻近的脑池打开,实施开颅降压处理。完全显露载瘤动脉后,实施动脉瘤颈分离,并给予患者实施动脉瘤夹闭。术后,给予患者常规的控制血压、预防感染、营养支持、脱水降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对症治疗。乙组治疗方法为:于全麻下给予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从股动脉实施穿刺治疗,之后根据动脉瘤大小寻则适合的弹簧圈。其中14例患者因动脉瘤颈宽大,需在动脉支架的辅助下进行手术治疗,直至动脉瘤的流入或流出道被封闭或填塞。
  1.3 观察随访: 定期电话随访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3-6个月。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
  1.4 疗效判定: 评估患者的社会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情况:术后3个月可见患者ADL评级为Ⅰ-Ⅱ级,为优;术后3个月患者ADL评分为Ⅲ级,为良;术后3个月ADL评分为Ⅳ级,为差[1]。
  1.5 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 观察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情况,具体见表一:
  表一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死亡以及复发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乙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甲组,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7例患者治疗后,甲组优37例,良30例,差15例,优良率为81.7%,乙组优20例,良18例,差7例,优良率为84.4%,甲乙两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内腔因自身局限性扩大,而导致动脉壁出现瘤状突出。当前临床并未明确其具体病因,临床考虑其病因主要为创伤、感染、动脉硬化、先天性因素,其他一些少见原因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动脉瘤[2]。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动脉瘤破裂出血、局灶症状。前循环动脉瘤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常见情况,但该疾病发生后,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实验室以及具体临床表现情况,确诊患者疾病。临床常用的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方法为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哪种方法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3]。本次研究中,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应用效果,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以及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颅夹闭术,P<0.05比较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王宏盛德国等临床研究基本相符。相关临床研究认为,在前循环动脉瘤早期,可采用介入手术治疗,对于疾病病期长者可采用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开颅夹闭术是在显微镜下实施操作,手术实施更为精确,可大大减少术中不必要损伤,提高手术实施精确性,采用开颅夹闭术可全面、快速清除颅内血肿,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可有效防止疾病的复发[4]。
  综上所述,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均为前循环动脉瘤有效的方法,因此,临床治疗中,医生可通过观察患者病情,两种手术应用禁忌情况以及患者对不同手术的耐受性情况,同时结合医师自身的技术熟练情况,而选择一种高效的治疗方法[5]。
  参考文献
  [1] 刘晓波,周格知,鲍翔.颅内动脉瘤破裂介入治疗失败开颅夹闭术15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中国基层医药,2013,20(9):1373-1374.
  [2] 王宏盛,陈正楼,胥敏.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疗效的对比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2013,21(8):626-627.
  [3] 周华.中西医结合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效果[J].中医药导报,2013,19,(8):34-36.
  [4] 崔雨,姜佩娥,曾珍珍.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患者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847-3848.
  [5] 李焕良.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3,12(5):55.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最近三年接受的20例需要穿刺的患者进行随机抽取,从中选取了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的要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穿刺置管术,而实验组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进行直接穿刺。结果:实验组中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23%,二次穿刺的成功率为4.77%。总体穿刺的成功率为100%。而对照组中一次
姓名:王金荣  性别:男  年龄:70岁  职业:退休教师  身体状况:健康  体检情况:一年一次  患有疾病:糖尿病  个人才艺:摄影、网球  参与活动:多次参加江苏省老干部网球比赛。  健康故事:喜欢各项体育活动,每天早上都坚持打羽毛球、太极拳,每星期固定三次网球训练。    姓名:张志豪  性别:男  年龄:71岁  职业:退休干部  身体状况:健康  体检情况:不定期  患有疾病:高血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