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组织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多下些功夫。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仅采用死板的列举法和陈旧的讲解法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有的教师用强迫手段要求学生记忆,那更是适得其反。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初中历史课的关键。 历史这门学科和学生本身就感兴趣的其他学科不同,教师稍有马虎,那么你的课就变得非常呆板。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分组合作 情景体验 好奇心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多年的教学让我知道,凡是对某一学科有浓厚兴趣和满怀热情的学生,该门功课的成绩较好,反之则相对较差。而新课改的主题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没有兴趣的诱导又何谈学习的主动性呢?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学中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这种方法很有效。例如,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难,不但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乐记忆。如有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就在小组讨论:《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可明朝时就废除了“宰相”,何来“明相”与“索相”?有人猜测:明珠、索额图因功绩显赫,可能是被康熙赐予了“宰相”的称号;有人说:不对,明珠、索额图应该是康熙帝的军机大臣……马上有人纠正:军机处在雍正帝时设立,明珠、索额图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称“明相”与“索相”是错误的。
二、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例如,讲“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在课堂上曾穿插将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三、虛构故事,情景体验
你能记得多少年以前的事?如果是几千年前的事呢?下面向你介绍一种助记方法。如秦始皇加强统治的措施,一个学生编了一则这样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那使臣吓了一跳,以为碰上黑店了,吓出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竞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复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
四、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笔者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人,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
五、不可忽视的情感溶入
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历史课除了课堂上可以引入快乐教学以外,课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巩固所学知识,也有许多 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这里不现赘述。要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未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总之,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充分挖掘和对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完全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历史学科焕发出本来具有的盎然生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多下点功夫,但不能牵强附会,漫无边际,一定要围绕自己拟定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分组合作 情景体验 好奇心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多年的教学让我知道,凡是对某一学科有浓厚兴趣和满怀热情的学生,该门功课的成绩较好,反之则相对较差。而新课改的主题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没有兴趣的诱导又何谈学习的主动性呢?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教学中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历史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分组合作,探究质疑
这种方法很有效。例如,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难,不但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乐记忆。如有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就在小组讨论:《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可明朝时就废除了“宰相”,何来“明相”与“索相”?有人猜测:明珠、索额图因功绩显赫,可能是被康熙赐予了“宰相”的称号;有人说:不对,明珠、索额图应该是康熙帝的军机大臣……马上有人纠正:军机处在雍正帝时设立,明珠、索额图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称“明相”与“索相”是错误的。
二、将史实故事化,变枯燥说教为生动描绘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致,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例如,讲“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在课堂上曾穿插将了“商鞅南门立木”和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三、虛构故事,情景体验
你能记得多少年以前的事?如果是几千年前的事呢?下面向你介绍一种助记方法。如秦始皇加强统治的措施,一个学生编了一则这样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那使臣吓了一跳,以为碰上黑店了,吓出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竞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复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
四、优化导语设计,引发学生好奇心
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笔者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人,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
五、不可忽视的情感溶入
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成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读书。历史课除了课堂上可以引入快乐教学以外,课下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巩固所学知识,也有许多 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这里不现赘述。要让学生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未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总之,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充分挖掘和对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完全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历史学科焕发出本来具有的盎然生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上多下点功夫,但不能牵强附会,漫无边际,一定要围绕自己拟定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