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蕴涵丰富的三维目标的因素,只有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把作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还作文以本色,让学生快乐写作轻松行文,为学生一生幸福和发展奠基。
二、当前作文教学误区透视
1.作文教学缺少系统计划
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教学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师没有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即写作训练跟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
2.作文教学孤立于阅读生活
一是有些教师的语文教学读写分离,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完全脱节,阅读不能很好地为写作服务,写作无法促进阅读。二是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丰富的词汇,又没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
三、有效作文教学的策略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
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所定计划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必须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确,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方向,学生学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学生写作热情
(1)尊重学生的发现。学生的发现常常来源于他们兴趣爱好。如喜欢玩游戏的学生把他感兴趣的游戏叙写得淋漓尽致;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能把他喜好的项目描绘得精彩绝伦,追赶时鬓的女生能把她们钟情的服饰展示得美轮美奂。教师应尊重这些发现,而不是挥舞着邪魔歪道的大棒,将之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无疑是对人性的扼杀。在发现教学中,不但要尊重,还应去开启,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走入一个更新的天地中去。
(2)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包括题目的选择、材料的选择、主题的选择、体裁的选择、评价的选择,等等。学生作文,要与生活接轨,要让学生想写,又有写的,这样才能张扬个性,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理也就会从心田流淌出来。因此,在练习写作中要放得开,让学生写最能打动他们的东西,最想写的东西,时下的话题作文的流行,就是尽量在学生的习作之路上大开绿灯,使其思维畅通无阻。
(3)尊重学生的习作。学生的习作,如母亲十月怀胎产下的婴儿,不管是美的、丑的,创造者对其总是疼爱有佳。因此,对学生的习作,教师不能轻易否定,要擅于捕捉习作中的闪光点,并给与肯定,尽量采用热情洋溢的评价。对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尽量不随便删改,更不能一味批评,用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自己修改,允许学生评价,允许学生固直己见,允许学生持保留态度,允许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思想冲撞。
3.注重经验积累
兴趣只是成功的前奏,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技能,学生积累的这些材料和技能储存在大脑中,将会成为他们的终身营养。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由“厚积”到“薄发”,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
(1)积累感受。学生作文缺少独立的思考见解和真情实感,难以张扬个性,抒自我之见。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性阅读,局限于现成的结论,缺乏个性化阅读。针对此种情况,笔者从阅读教学入手,重视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珍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养成灵活的、求真的写作习惯,引导学生走出呆板的、单调的作文写作模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真的阅读了课文,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感受,敢于大胆把自己的理解谈出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难能可贵的。对学生的观点,积极肯定、极力表扬。并提醒学生下课后将自己的想法再做进一步充实、完善,整理在札记本上。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积累材料。“吾生亦有涯,而知亦无涯。”单凭个人的直接经验感知,对社会的了解是极有限的,要积累写作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更何况学生缺少时间和机会广泛接触社会,缺少能力去充分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虽然不能行万里路,但还可以读万卷“书”,尤其是媒体如此发达的科技时代,“书”不仅仅是印刷的书籍,还是网络、电视、报刊等。
通过阅读,积淀素材。阅读就是一条积累间接经验汲取他人雨露的捷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辛勤耕种,就没有写的喜获丰收。新课标就非常重视阅读,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积累技能。在学生不会写、怕写、厌写这种“道术相离”的情况下,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写,更不是提炼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以宽容为主,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觉得写作文其实并不难。
面对学生“不知怎么写”的困惑,教师可以巧妙地换一种形式:写不好作文,那就说作文。巧用这种变式,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还能激发兴趣。当学生开始对作文产生兴趣时,教师宜降低作文的门槛,把记叙文降低为向同学说一件事,把说明文降低为向大家介绍某一事物或事理,把议论文降低为对某件事某种做法有什么看法。不过,考试作文是有所要求的,所以,教师在全面放开的基础上,还要适时、适当的加以指导,让学生进一步适应考场作文要求。
在积累表达的方式上。一是掌握排比、比喻、夸张、反问等常用的修辞手法和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句式,使文章变得有文采;二是积累布局谋篇的技能,学会合理运用过渡、呼应、中心句、按顺序表达等,使文章衔接自然、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技能的掌握主要依靠多实践,所以,鼓励学生多模仿、多练习,以求在自己写作时能找到内容的最佳表达方式。
4.培养创新写作能力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作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绝对不要低估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飞高,就会浮动出新颖、生动的意象,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
(1)立意创新。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2)布局创新。学生习作有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能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恰当运用倒叙能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例如,杂文可以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学生学步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发展。
(3)语言创新。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升格。3500个常用字能组成无穷无尽的语言组合。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变化词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只要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语言自然会活泼、富于变化。
5.丰富教学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不只是为了分出作文的优劣,发现他们存在的不足,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而成功感的树立会反过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因此,评价也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1)作文的评价可以分层设标、分层批改,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可以得高分。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2)教师应注意作文评语的书写。评语要体现激励功能和指导性,并伴有感情激励,这是学生向上的动力。学生作文中的每一进步、每一优点都应得到鼓励。
(3)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因此,实施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包揽一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而大胆地参与到讲评中来。
(4)文章不厌百回改,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勤改文章,甚至可以多次修改同一篇作文,只要每次修改都有进步就有价值。这样的修改能让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从而彻底消除恐惧感。在晴朗的天空下,在愉快的氛围中,在积极的参与下,学生作文这一“野芳”悄然而“发”,散出灵性的“幽香”,给作文教学带来一道靓丽的风景。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如果作文教学陷进应试的泥潭,那泥潭就是作文教学的舞台;如果冲破樊篱,冲向蓝天,那蓝天就是作文教学的舞台,生活就是作文教学的舞台,世界就是作文教学的舞台。所以,教师要动用一切力量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内驱力,运用一切方法发挥教师的牵引力,引领学生走进作文天地,轻松行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蕴涵丰富的三维目标的因素,只有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又关注学生的情感,把作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还作文以本色,让学生快乐写作轻松行文,为学生一生幸福和发展奠基。
二、当前作文教学误区透视
1.作文教学缺少系统计划
作文教学历来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不仅与阅读教学互为双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显为个人的语文素质。但目前的作文教学不仅无标无序,且作文题重复又重复,给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师没有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学生没有写作提高的渐递梯度。即写作训练跟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课文,写什么作文。
2.作文教学孤立于阅读生活
一是有些教师的语文教学读写分离,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完全脱节,阅读不能很好地为写作服务,写作无法促进阅读。二是写作教学常常与生活脱节,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学生既没丰富的词汇,又没熟悉多样的题材,作文时文思枯竭,硬挤强凑,自然文不成篇。
三、有效作文教学的策略
1.制定作文教学计划
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所定计划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行得通,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必须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更要明确,教师要胸中有盘棋,学生要心中有颗子,教师教方向,学生学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适时查漏补缺,以期完善,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不知不觉中步入写作的殿堂,这样,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2.激发写学生写作热情
(1)尊重学生的发现。学生的发现常常来源于他们兴趣爱好。如喜欢玩游戏的学生把他感兴趣的游戏叙写得淋漓尽致;擅长体育运动的学生,能把他喜好的项目描绘得精彩绝伦,追赶时鬓的女生能把她们钟情的服饰展示得美轮美奂。教师应尊重这些发现,而不是挥舞着邪魔歪道的大棒,将之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无疑是对人性的扼杀。在发现教学中,不但要尊重,还应去开启,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走入一个更新的天地中去。
(2)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选择,包括题目的选择、材料的选择、主题的选择、体裁的选择、评价的选择,等等。学生作文,要与生活接轨,要让学生想写,又有写的,这样才能张扬个性,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理也就会从心田流淌出来。因此,在练习写作中要放得开,让学生写最能打动他们的东西,最想写的东西,时下的话题作文的流行,就是尽量在学生的习作之路上大开绿灯,使其思维畅通无阻。
(3)尊重学生的习作。学生的习作,如母亲十月怀胎产下的婴儿,不管是美的、丑的,创造者对其总是疼爱有佳。因此,对学生的习作,教师不能轻易否定,要擅于捕捉习作中的闪光点,并给与肯定,尽量采用热情洋溢的评价。对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尽量不随便删改,更不能一味批评,用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自己修改,允许学生评价,允许学生固直己见,允许学生持保留态度,允许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思想冲撞。
3.注重经验积累
兴趣只是成功的前奏,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技能,学生积累的这些材料和技能储存在大脑中,将会成为他们的终身营养。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由“厚积”到“薄发”,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
(1)积累感受。学生作文缺少独立的思考见解和真情实感,难以张扬个性,抒自我之见。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性阅读,局限于现成的结论,缺乏个性化阅读。针对此种情况,笔者从阅读教学入手,重视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珍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养成灵活的、求真的写作习惯,引导学生走出呆板的、单调的作文写作模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认真的阅读了课文,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感受,敢于大胆把自己的理解谈出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这是难能可贵的。对学生的观点,积极肯定、极力表扬。并提醒学生下课后将自己的想法再做进一步充实、完善,整理在札记本上。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积累材料。“吾生亦有涯,而知亦无涯。”单凭个人的直接经验感知,对社会的了解是极有限的,要积累写作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更何况学生缺少时间和机会广泛接触社会,缺少能力去充分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虽然不能行万里路,但还可以读万卷“书”,尤其是媒体如此发达的科技时代,“书”不仅仅是印刷的书籍,还是网络、电视、报刊等。
通过阅读,积淀素材。阅读就是一条积累间接经验汲取他人雨露的捷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辛勤耕种,就没有写的喜获丰收。新课标就非常重视阅读,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3)积累技能。在学生不会写、怕写、厌写这种“道术相离”的情况下,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写,更不是提炼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以宽容为主,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觉得写作文其实并不难。
面对学生“不知怎么写”的困惑,教师可以巧妙地换一种形式:写不好作文,那就说作文。巧用这种变式,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还能激发兴趣。当学生开始对作文产生兴趣时,教师宜降低作文的门槛,把记叙文降低为向同学说一件事,把说明文降低为向大家介绍某一事物或事理,把议论文降低为对某件事某种做法有什么看法。不过,考试作文是有所要求的,所以,教师在全面放开的基础上,还要适时、适当的加以指导,让学生进一步适应考场作文要求。
在积累表达的方式上。一是掌握排比、比喻、夸张、反问等常用的修辞手法和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句式,使文章变得有文采;二是积累布局谋篇的技能,学会合理运用过渡、呼应、中心句、按顺序表达等,使文章衔接自然、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技能的掌握主要依靠多实践,所以,鼓励学生多模仿、多练习,以求在自己写作时能找到内容的最佳表达方式。
4.培养创新写作能力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作文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绝对不要低估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飞高,就会浮动出新颖、生动的意象,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
(1)立意创新。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2)布局创新。学生习作有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能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恰当运用倒叙能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例如,杂文可以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学生学步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发展。
(3)语言创新。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升格。3500个常用字能组成无穷无尽的语言组合。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变化词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只要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语言自然会活泼、富于变化。
5.丰富教学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不只是为了分出作文的优劣,发现他们存在的不足,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而成功感的树立会反过来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因此,评价也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1)作文的评价可以分层设标、分层批改,只要学生有进步,就可以得高分。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即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
(2)教师应注意作文评语的书写。评语要体现激励功能和指导性,并伴有感情激励,这是学生向上的动力。学生作文中的每一进步、每一优点都应得到鼓励。
(3)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因此,实施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包揽一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而大胆地参与到讲评中来。
(4)文章不厌百回改,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勤改文章,甚至可以多次修改同一篇作文,只要每次修改都有进步就有价值。这样的修改能让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从而彻底消除恐惧感。在晴朗的天空下,在愉快的氛围中,在积极的参与下,学生作文这一“野芳”悄然而“发”,散出灵性的“幽香”,给作文教学带来一道靓丽的风景。
“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如果作文教学陷进应试的泥潭,那泥潭就是作文教学的舞台;如果冲破樊篱,冲向蓝天,那蓝天就是作文教学的舞台,生活就是作文教学的舞台,世界就是作文教学的舞台。所以,教师要动用一切力量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内驱力,运用一切方法发挥教师的牵引力,引领学生走进作文天地,轻松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