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考核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过程起导向、检验、反馈和调控等多种作用,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欧洲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发源地,设计课程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其课程考核模式也发展得较为成熟。本文以中欧国家捷克为例,通过探讨捷克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考核模式,并同时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考核模式做比较,力求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捷克 艺术设计 课程考核 模式
位于欧洲中部的捷克,是最早签署博洛尼亚宣言的29个国家之一,在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促进欧洲高等教育改革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捷克许多艺术设计类院校历史悠久,并长期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院校进行合作交流,捷克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欧洲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缩影,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1 “学分制”课程改革
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作为最早签署博洛尼亚宣言的29个国家之一,捷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行“学分制”,学士学位课程3年~4年,要求180学分~240学分;硕士学位课程1年~3年,要求60学分~180学分,本硕连读则必须获得300学分。
这种学分制是建立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基础上,即在欧盟的任何一个国家获得的学分在捷克都能得到承认,在捷克获得的学分欧盟其他国家同样也予以承认。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解决了欧盟学生毕业文凭的国际认可及交换学习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流动性。
2 “工作室”教学模式
捷克艺术设计教育注重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综合教育。捷克艺术设计院校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院校一样,专业课都采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注重艺术与技术的合理配置。学院根据专业不同开设不同方向的工作室,如字体设计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插画设计工作室等。每个工作室由一位教授负责,同时还有一位助理辅助教授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学院根据材料、设备和工艺制作的特点,开设不同的工作车间,如雕刻车间,木工车间,装帧车间,印刷车间,玻璃车间等。每个工作车间都配有专门负责学生技术方面教学的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的设备、工艺完成设计作品。工作车间并不隶属于某个系或某个专业,而是面向所有相关专业学生开放,对各工作室的教学活动起到辅助的作用。
3 “展览+答辩”课程考核模式
捷克艺术设计院校以“工作室”模式为导向开展专业课教学工作,以“展览+答辩”的模式开展课程考核工作。每学期工作室的专业课程结束后,学生有3-4周的时间,对本学期的课程作业进行整理,并自己动手布展,在工作室展出本学期的学习成果。每个系各个工作室的教授组成评审小组,以答辩的方式对学生展出的作品进行评审,从而完成学期课程的考核。评审小组把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内容包括:思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实验和探索精神等。考核的成绩分为1、2、3、4四个等级:1等为优秀,2等为良好,3等为及格,4等为不及格,不及格的同学需要重修课程。
捷克艺术设计专业“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考核的综合效能,继而带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
(1)教学目标设定。“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还要自己布展以及进行作品陈述和答辩,因此,捷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突破了以往注重单一知识技能取向的束缚,以多元智力为导向,构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教学方法转变。“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对单一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这一模式为导向,捷克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师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创作空间,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课程“展览+答辩”考核制度的建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捷克艺术设计院校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管理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在,每学期的期末课程“展览+答辩”已经成为了捷克艺术设计院校的优良传统。答辩结束后,展览会向社会公众开放,经过课程严格考核的学生以高水平的作品以及实验性的探索精神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赞誉。
(4)教学团队建设。“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需要组成一个答辩小组,教师答辩成员需要参与其他教师,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中,这有效激发了捷克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沟通;答辩考核模式还要求教师对于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非常熟悉,这也有效促进了教学团队成员专业知识、实践经验、教学技能等的不断增长;每学期一次的展览+答辩的课程考核,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教学团队的一次总结和交流,有利于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4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设计院校在艺术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上,一直沿用提交作业的形式,以作业质量和平时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根据多年来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抱着完成作业万事大吉的心理,将完成作业作为学习目标;有的学生则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作业存在抄袭或敷衍的现象;还有的同学在课程中设计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却没有改善。笔者渐渐意识到这种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存在着不足之处,无法适应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和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5 捷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启示
捷克艺术设计院校实行的专业课程考核模式,使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展览和答辩过程中得到了检验,而展览和答辩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因此,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应打破单一化、局部化、程序化的考核模式,以多元化智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探索出对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及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适应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特点的考核模式。
【关键词】捷克 艺术设计 课程考核 模式
位于欧洲中部的捷克,是最早签署博洛尼亚宣言的29个国家之一,在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促进欧洲高等教育改革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捷克许多艺术设计类院校历史悠久,并长期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院校进行合作交流,捷克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欧洲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缩影,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改革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1 “学分制”课程改革
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作为最早签署博洛尼亚宣言的29个国家之一,捷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实行“学分制”,学士学位课程3年~4年,要求180学分~240学分;硕士学位课程1年~3年,要求60学分~180学分,本硕连读则必须获得300学分。
这种学分制是建立在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基础上,即在欧盟的任何一个国家获得的学分在捷克都能得到承认,在捷克获得的学分欧盟其他国家同样也予以承认。欧洲学分转换系统解决了欧盟学生毕业文凭的国际认可及交换学习等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流动性。
2 “工作室”教学模式
捷克艺术设计教育注重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综合教育。捷克艺术设计院校与欧洲其他国家的艺术院校一样,专业课都采用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注重艺术与技术的合理配置。学院根据专业不同开设不同方向的工作室,如字体设计工作室、产品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插画设计工作室等。每个工作室由一位教授负责,同时还有一位助理辅助教授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学院根据材料、设备和工艺制作的特点,开设不同的工作车间,如雕刻车间,木工车间,装帧车间,印刷车间,玻璃车间等。每个工作车间都配有专门负责学生技术方面教学的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相关的设备、工艺完成设计作品。工作车间并不隶属于某个系或某个专业,而是面向所有相关专业学生开放,对各工作室的教学活动起到辅助的作用。
3 “展览+答辩”课程考核模式
捷克艺术设计院校以“工作室”模式为导向开展专业课教学工作,以“展览+答辩”的模式开展课程考核工作。每学期工作室的专业课程结束后,学生有3-4周的时间,对本学期的课程作业进行整理,并自己动手布展,在工作室展出本学期的学习成果。每个系各个工作室的教授组成评审小组,以答辩的方式对学生展出的作品进行评审,从而完成学期课程的考核。评审小组把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内容包括:思考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实验和探索精神等。考核的成绩分为1、2、3、4四个等级:1等为优秀,2等为良好,3等为及格,4等为不及格,不及格的同学需要重修课程。
捷克艺术设计专业“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可以充分发挥考核的综合效能,继而带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
(1)教学目标设定。“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还要自己布展以及进行作品陈述和答辩,因此,捷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突破了以往注重单一知识技能取向的束缚,以多元智力为导向,构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教学方法转变。“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对单一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这一模式为导向,捷克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师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创作空间,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3)课程“展览+答辩”考核制度的建立。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捷克艺术设计院校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管理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在,每学期的期末课程“展览+答辩”已经成为了捷克艺术设计院校的优良传统。答辩结束后,展览会向社会公众开放,经过课程严格考核的学生以高水平的作品以及实验性的探索精神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赞誉。
(4)教学团队建设。“展览+答辩”的考核模式需要组成一个答辩小组,教师答辩成员需要参与其他教师,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中,这有效激发了捷克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沟通;答辩考核模式还要求教师对于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专业特点非常熟悉,这也有效促进了教学团队成员专业知识、实践经验、教学技能等的不断增长;每学期一次的展览+答辩的课程考核,既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教学团队的一次总结和交流,有利于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4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艺术设计院校在艺术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上,一直沿用提交作业的形式,以作业质量和平时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根据多年来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笔者发现,有的学生抱着完成作业万事大吉的心理,将完成作业作为学习目标;有的学生则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作业存在抄袭或敷衍的现象;还有的同学在课程中设计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却没有改善。笔者渐渐意识到这种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存在着不足之处,无法适应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和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5 捷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启示
捷克艺术设计院校实行的专业课程考核模式,使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展览和答辩过程中得到了检验,而展览和答辩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因此,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应打破单一化、局部化、程序化的考核模式,以多元化智力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探索出对构建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及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适应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特点的考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