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本试图从现行历史教学的三个节点出发,从教学实际中探索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海权意识教育。
【关键词】海权意识 海洋战略 历史教学
中国是个有着18000多公里海岸线的濒海大国,在古代有过“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辉煌。然而到了近代,西方列强一次次从海上入侵,历史教训深刻。由于受到传统的“重陆轻海”、“陆主海从”等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国人的海权意识淡薄,对祖国疆域的理解一直是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领土,“雄鸡”似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然而,我国的海上领土呢,很少有人能想起。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果能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海权教育,弥补国人海权意识的不足,应该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本文从现行中学历史教育体系中摘取三个重要节点,探讨怎样对中学生进行海权意识教育。
一、借助英国全球殖民霸权的建立使学生理解海权与海军的作用
真正将“海权”理论系统化的当推美国海军战略学家马汉。在马汉看来,“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在其著作《海权论》中,他认为海权包括了战时的海洋上的军事实力以及和平时期的贸易与航运,“海权”一词界定在“国家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
19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的兴衰都无可选择地同海洋与海军联系在一起。各国为贸易而向海外拓展,为争夺殖民地而大力发展海军。海军和海外基地成为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和控制海洋”的关键。
在历史教材中,讲到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时会提到地理位置、工商业、海军、资本主义制度等关键词,这些词语非常有助于对海权概念的理解。
殖民地为英国提供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海外殖民地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维护核心利益的前提就是“利用和控制海洋”。这里要特别提到海洋是相通的,是国际的。世界上所有的海军都可以在公海上自由航行。但是,真正能做到“自由航行”的“蓝水海军”却屈指可数。更多的“海军”是陆军向海上的力量延伸,是以陆地为基地的“黄水海军”。 “蓝水海军”应该以“洋”为基地,它的前线是别国的沿海和陆地,这是与大国控制和利用全球海洋这一国家意志相是一致的。
二、借助分析甲午战败来唤起学生的海权意识
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了两次鸦片战争,下启了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战争中,北洋舰队初受挫于丰岛、再受创于黄海、最后没于威海卫,一支在亚洲乃至世界都令人刮目相看的海军舰队,竟然就这样灰飞烟灭,究竟是为什么呢?
19世纪60年代左右,中日两国海军几乎同时起步,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极其相似。可是1888年成军的北洋舰队却只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这是因为清政府从来就没有从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去全盘规划海军。海军的作用是“防御”,是用代表和体现着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坚船利炮去维护濒临灭亡的封建君主专制。
本着以“防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北洋舰队成军后便失去了内动力,加之没有与海军建设相配套的经济基础与重工业体系,海军舰艇与武器的更新自1888年后便停止不前,1891年后,清政府更是停止了向海军拨付经费。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7艘,共27000多吨。黄海海战只打了5个小时,但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竟全部用光。炮弹质量也有严重问题,有的打不响,有的“中敌船而不裂”。而邻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就制定了针对中国的大陆政策,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并最终获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
三、从德国的教训与美国的经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中国的海上崛起之路
在传统海洋强国的围堵下,中国该如何走自己的海上崛起之路?是突破封锁还是等待时机?怎样才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为让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可通过德国与美国的相关史实得到启示。
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完成德意志统一以后,德国迅速崛起,打破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均势格局。当时帝国宰相皮洛夫叫喊:“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洋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天空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我们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一切地盘。”到1914年,德国的战舰轮船总吨位由8.2万吨增加到510万吨,与此同时,德国在海外疯狂扩充有战略价值的海岛和港口。对于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来说,海洋霸权仍是帝国的生命。为了对付德国的挑战,英国改变了外交上的“光荣孤立”,策划结盟。同时实行“两舰对一舰”的对策,维持英国海军的两强标准。英、德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前期,英国强有力的海上封锁,使德国海军只能在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配合陆军作战。1916年5月,两国舰队在日德兰海域进行了大决战,德国海军无法取胜,只得退回北海。
所以,直接挑战传统海上强国只会受到更大的围堵与敌意,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不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与德国同为19世纪70年代后起之秀的美国经验更值得参考。
在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过程中,海权扩张的确是其完成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美国并没有像德国那样直接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而是与整体的外交战略结合起来,强调美国与英国合作的重要性。“今天不可能有哪个国家能独霸海洋,英美两国基于共同血缘的亲近感,可能在控制海洋上建立合作。”与此同时,美国利用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迫使英国放弃“两强标准”,最终使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与英国在主力舰上的平等地位。在一战和二战中,美国利用远隔欧洲大陆的地缘优势,采取“中立”战略,消耗欧洲列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海权大势已去,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海权霸主。
所以我国目前海洋战略的重点应放在东海,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从而尽快解决台湾问题,突破第一岛链,牵制日本。在东北,我国可利用与朝鲜的特殊关系,寻找在日本海的出海口,建立海军基地,对日本形成椅角之势。要与美国寻找合作的契机,争取共赢,减少解决南海、东海、台湾问题的困难。另外,我国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团结合作,施加影响,用和平的方式获取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利用与缅甸、巴基斯坦的良好关系开辟海上补给基地,使我舰队能在印度洋存在,保障我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与此同时,要尽快建立内地与印度洋和中东联系的陆上战略通道,重开陆上丝绸之路,摆脱马六甲海峡对我国海上交通线的约束。
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我国的海权意识现状的确比较淡薄,但我们相信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海洋利益将越来越显现,国人会越来越重视海洋和海上国土,祖国版图在国人心中的形状将不再是“雄鸡”,而是燃烧着的“火炬”,它的光亮必将照亮全球。
(江苏苏州中学园区校;215024)
【关键词】海权意识 海洋战略 历史教学
中国是个有着18000多公里海岸线的濒海大国,在古代有过“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的辉煌。然而到了近代,西方列强一次次从海上入侵,历史教训深刻。由于受到传统的“重陆轻海”、“陆主海从”等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国人的海权意识淡薄,对祖国疆域的理解一直是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领土,“雄鸡”似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然而,我国的海上领土呢,很少有人能想起。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果能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海权教育,弥补国人海权意识的不足,应该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本文从现行中学历史教育体系中摘取三个重要节点,探讨怎样对中学生进行海权意识教育。
一、借助英国全球殖民霸权的建立使学生理解海权与海军的作用
真正将“海权”理论系统化的当推美国海军战略学家马汉。在马汉看来,“海权包括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是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在其著作《海权论》中,他认为海权包括了战时的海洋上的军事实力以及和平时期的贸易与航运,“海权”一词界定在“国家对海洋的利用和控制”。
19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的兴衰都无可选择地同海洋与海军联系在一起。各国为贸易而向海外拓展,为争夺殖民地而大力发展海军。海军和海外基地成为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和控制海洋”的关键。
在历史教材中,讲到英国殖民霸权的确立时会提到地理位置、工商业、海军、资本主义制度等关键词,这些词语非常有助于对海权概念的理解。
殖民地为英国提供廉价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海外殖民地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而维护核心利益的前提就是“利用和控制海洋”。这里要特别提到海洋是相通的,是国际的。世界上所有的海军都可以在公海上自由航行。但是,真正能做到“自由航行”的“蓝水海军”却屈指可数。更多的“海军”是陆军向海上的力量延伸,是以陆地为基地的“黄水海军”。 “蓝水海军”应该以“洋”为基地,它的前线是别国的沿海和陆地,这是与大国控制和利用全球海洋这一国家意志相是一致的。
二、借助分析甲午战败来唤起学生的海权意识
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了两次鸦片战争,下启了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战争中,北洋舰队初受挫于丰岛、再受创于黄海、最后没于威海卫,一支在亚洲乃至世界都令人刮目相看的海军舰队,竟然就这样灰飞烟灭,究竟是为什么呢?
19世纪60年代左右,中日两国海军几乎同时起步,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极其相似。可是1888年成军的北洋舰队却只是徒有其表,外强中干。这是因为清政府从来就没有从控制和利用海洋的高度,去全盘规划海军。海军的作用是“防御”,是用代表和体现着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坚船利炮去维护濒临灭亡的封建君主专制。
本着以“防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北洋舰队成军后便失去了内动力,加之没有与海军建设相配套的经济基础与重工业体系,海军舰艇与武器的更新自1888年后便停止不前,1891年后,清政府更是停止了向海军拨付经费。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7艘,共27000多吨。黄海海战只打了5个小时,但定远和镇远的主炮炮弹竟全部用光。炮弹质量也有严重问题,有的打不响,有的“中敌船而不裂”。而邻国日本在明治维新初期,就制定了针对中国的大陆政策,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排水量72000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并最终获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
三、从德国的教训与美国的经验培养学生辩证地看中国的海上崛起之路
在传统海洋强国的围堵下,中国该如何走自己的海上崛起之路?是突破封锁还是等待时机?怎样才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为让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可通过德国与美国的相关史实得到启示。
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完成德意志统一以后,德国迅速崛起,打破了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均势格局。当时帝国宰相皮洛夫叫喊:“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洋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天空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我们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一切地盘。”到1914年,德国的战舰轮船总吨位由8.2万吨增加到510万吨,与此同时,德国在海外疯狂扩充有战略价值的海岛和港口。对于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来说,海洋霸权仍是帝国的生命。为了对付德国的挑战,英国改变了外交上的“光荣孤立”,策划结盟。同时实行“两舰对一舰”的对策,维持英国海军的两强标准。英、德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前期,英国强有力的海上封锁,使德国海军只能在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配合陆军作战。1916年5月,两国舰队在日德兰海域进行了大决战,德国海军无法取胜,只得退回北海。
所以,直接挑战传统海上强国只会受到更大的围堵与敌意,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不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与德国同为19世纪70年代后起之秀的美国经验更值得参考。
在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过程中,海权扩张的确是其完成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美国并没有像德国那样直接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而是与整体的外交战略结合起来,强调美国与英国合作的重要性。“今天不可能有哪个国家能独霸海洋,英美两国基于共同血缘的亲近感,可能在控制海洋上建立合作。”与此同时,美国利用英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迫使英国放弃“两强标准”,最终使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与英国在主力舰上的平等地位。在一战和二战中,美国利用远隔欧洲大陆的地缘优势,采取“中立”战略,消耗欧洲列强;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海权大势已去,美国正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海权霸主。
所以我国目前海洋战略的重点应放在东海,充分利用世界和平,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从而尽快解决台湾问题,突破第一岛链,牵制日本。在东北,我国可利用与朝鲜的特殊关系,寻找在日本海的出海口,建立海军基地,对日本形成椅角之势。要与美国寻找合作的契机,争取共赢,减少解决南海、东海、台湾问题的困难。另外,我国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团结合作,施加影响,用和平的方式获取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利用与缅甸、巴基斯坦的良好关系开辟海上补给基地,使我舰队能在印度洋存在,保障我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与此同时,要尽快建立内地与印度洋和中东联系的陆上战略通道,重开陆上丝绸之路,摆脱马六甲海峡对我国海上交通线的约束。
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我国的海权意识现状的确比较淡薄,但我们相信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海洋利益将越来越显现,国人会越来越重视海洋和海上国土,祖国版图在国人心中的形状将不再是“雄鸡”,而是燃烧着的“火炬”,它的光亮必将照亮全球。
(江苏苏州中学园区校;21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