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素养的最高表现形式。立足单元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读写积累,由浅入深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不怕作文,喜歡写作。学生只要拥有了大量的好的习作题材,再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就能轻松写就原汁原味的好文章。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观察生活;积累
《语文课程准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素养的最高表现形式。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说:“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应该以写作为本位来规划语文教学。”
在一个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立足课堂,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有条有理地介绍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唯有立足单元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读写积累,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不怕作文,喜欢写作。
一、找出学生写作困难所在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问题出在何处。小学生害怕写作,把写作看作是苦差事,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作文涉及面很广,学生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在潜意识里就抗拒,总觉得作文就是为了交作业,为了考试、得分。尤其在老师发下作文后,学生拿起来一看,知道了多少分就放回课桌里,再也不看了。
其次,学生生活在一个快节奏、信息媒体丰富的环境里,而自己更是得到众星捧月般的照顾,很少有动脑动手做事的机会,就连平时和同龄人玩耍的时间也少,以至于使用语言思维的机会也少,当然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再次,父母长辈功利性过强,教孩子看重分数,导致学生只看重“怎么写”的问题。比如说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渡,怎么写人物外貌等等,在技法上注意指导,但忽略了教育孩子写什么,怎么启发他们去写。
二、正确认识小学习作教学
作文是什么呢?作文就是用笔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和人交流,和人谈话。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只有真正体验过的生活,才能真实地记录在文章里。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有所见闻,有所体验和感受,才能拥有写作的素材,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
三、根据经验对症下药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学生出现“有话写不具体”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缺乏语言的积累。所以,教师从中年级作文起步就得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文课本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就是背诵。”人教版教材插图美,语言文字更美。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佳作名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文中出现了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等好词佳句,如道道甘泉,使人回味无穷。这些都是前人语言的精粹,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资源。
为使学生从语文课本中积累语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诵读佳作,培养语感。学生熟读好文章,背诵文中的精彩片段,才能把规范的语言植入记忆仓库,并融会贯通,优化组合,形成新的信息链,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其次,要让学生尽量多复述课文,特别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这样学生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将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要让学生小组合作练习对话。经常进行对话训练,学生不仅能提高写人物语言的能力,还能训练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不妨结合每个单元的作文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即兴演讲,讲述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抒发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同一个题材,可以让多名同学轮流上台演讲,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再给予点拨、评议、总结。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从现代媒体中积累语言
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欣赏精彩画面、动人音乐的同时,用心听其中的语言,如抗震救灾中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等标语、公益广告等。我让学生看电视、听采访,随时记录解说词中美的词语与句子,让学生获得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
(三)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好文章的同时,还应多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阅读是作文积累的重要途径,能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丰富词汇;还能使学生获得多种知识,包括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更能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在人际交往中积累语言
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与人交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及时捕捉他人好的语言,先在头脑里暂时记忆,后抽空做好笔录。笔者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随时记录,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语言,真正落实语言的积累,最终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储存”,用时“呼之则来”。
(五)积累写作技巧
学生有了丰富的材料和语言,但在习作中仍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教师平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尽量渗透写作知识,并做好归纳,便于学生积累记忆。
综上所述,学生拥有了大量好的习作题材,再掌握了写作方法,才能轻松写就原汁原味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魏龙渝.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观察生活;积累
《语文课程准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素养的最高表现形式。语文教育专家潘新和先生说:“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应该以写作为本位来规划语文教学。”
在一个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立足课堂,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有条有理地介绍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唯有立足单元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读写积累,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不怕作文,喜欢写作。
一、找出学生写作困难所在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知道问题出在何处。小学生害怕写作,把写作看作是苦差事,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作文涉及面很广,学生无从下手,久而久之在潜意识里就抗拒,总觉得作文就是为了交作业,为了考试、得分。尤其在老师发下作文后,学生拿起来一看,知道了多少分就放回课桌里,再也不看了。
其次,学生生活在一个快节奏、信息媒体丰富的环境里,而自己更是得到众星捧月般的照顾,很少有动脑动手做事的机会,就连平时和同龄人玩耍的时间也少,以至于使用语言思维的机会也少,当然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再次,父母长辈功利性过强,教孩子看重分数,导致学生只看重“怎么写”的问题。比如说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渡,怎么写人物外貌等等,在技法上注意指导,但忽略了教育孩子写什么,怎么启发他们去写。
二、正确认识小学习作教学
作文是什么呢?作文就是用笔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和人交流,和人谈话。叶圣陶先生曾经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只有真正体验过的生活,才能真实地记录在文章里。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有所见闻,有所体验和感受,才能拥有写作的素材,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
三、根据经验对症下药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学生出现“有话写不具体”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缺乏语言的积累。所以,教师从中年级作文起步就得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语文课本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就是背诵。”人教版教材插图美,语言文字更美。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佳作名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文中出现了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等好词佳句,如道道甘泉,使人回味无穷。这些都是前人语言的精粹,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资源。
为使学生从语文课本中积累语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诵读佳作,培养语感。学生熟读好文章,背诵文中的精彩片段,才能把规范的语言植入记忆仓库,并融会贯通,优化组合,形成新的信息链,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其次,要让学生尽量多复述课文,特别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这样学生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将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要让学生小组合作练习对话。经常进行对话训练,学生不仅能提高写人物语言的能力,还能训练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不妨结合每个单元的作文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上台即兴演讲,讲述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抒发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同一个题材,可以让多名同学轮流上台演讲,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再给予点拨、评议、总结。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
(二)从现代媒体中积累语言
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欣赏精彩画面、动人音乐的同时,用心听其中的语言,如抗震救灾中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等标语、公益广告等。我让学生看电视、听采访,随时记录解说词中美的词语与句子,让学生获得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
(三)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好文章的同时,还应多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阅读是作文积累的重要途径,能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丰富词汇;还能使学生获得多种知识,包括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更能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在人际交往中积累语言
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与人交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及时捕捉他人好的语言,先在头脑里暂时记忆,后抽空做好笔录。笔者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随时记录,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语言,真正落实语言的积累,最终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储存”,用时“呼之则来”。
(五)积累写作技巧
学生有了丰富的材料和语言,但在习作中仍会出现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等不足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作文表达的技巧。小学生写的作文,一般是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这类文章的方法。教师平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尽量渗透写作知识,并做好归纳,便于学生积累记忆。
综上所述,学生拥有了大量好的习作题材,再掌握了写作方法,才能轻松写就原汁原味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魏龙渝.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