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深化财政审计的必然选择,是财政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对在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机制,使之更好地发挥服务国家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财政审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8-000-0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发展新常态,审计工作也面临着新课题、新任务。近年来,审计署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新要求。如何在新常态下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进一步更新观念,丰富内容,健全机制,使之更好地发挥服务国家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思考。
一、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对拓展审计内容的思考
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就拓展内容来说,涉及面很广泛:
(一)对财政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督。深化完善财政审计必须从单纯的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审计中摆脱出来,做到前伸后延。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就要将财政资金的整个运用全程纳入审计监督之中,包括预算的编制、批复、执行、调整、决算全过程。在当前抓好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监督,强化对审计查出问题的跟踪整改。
(二)财政审计与其他审计全方位整合。深化完善财政审计必须将财政审计与其他各类审计结合起来,做到“六个结合”:一是财政审计目标与各类专项审计目标相结合;二是财政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三是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与一般部门单位的预算、决算审计相结合;四是财政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五是财政审计与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六是财政审计与审计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提升财政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各项财政资金审计必须无盲区。深化完善财政审计必须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到财政审计之中,包括一般财政收支、专项财政收支、全部债务收支、转移支付资金、基金收支、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非税资金收支等。需要指出的是,深化完善拓展财政审计,只是强调审计人员视野要开阔,要从整体、全局看问题,不要没有重点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三农、民生、生态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去思考、去工作。
二、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对改进审计管理、组织方式的思考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对审计管理模式、审计组织方式都是一个大的挑战,要按照“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时间统一、组织方式统一、处理标准统一”的要求,加强组织管理,以审计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资源、以审计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统一实施为载体保证审计效果。
(一)制定“大计划”。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这对于保障地方审计机关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省以下审计机关的统一管理,明确省、市、縣审计机关审计工作“一盘棋”,审计项目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做到定位准确、步骤一致。一方面,要着眼全年布局,在排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就必须考虑围绕财政审计这一中心项目,安排好各职能部门配套项目,以拓展审计范围,提升审计效应。另一方面在财政审计实施前,注重把政府关心、人大关注的问题纳入到审计方案中去,以增强财政审计计划的针对性、宏观性和时效性。
(二)实现“大整合”。财政审计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要全面深化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一方面,审计机关内部必须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协调动作、统一程序和要求,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在审计力量的整合上,应打破部门界限,集中骨干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审计方式方法必须整合,财政预算和决算审计要坚持制度审计与基础审计相结合、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审计调查与审计相结合、人工审计与信息化审计相结合、财政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多管齐下,相得益彰。
三、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对其他有待改进方面的思考
(一)年度审计计划的均衡性、整体性有待改进。按照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大部分审计机关的统一组织、上下联动也仅仅停留在预算执行审计这一块,但由于预算执行审计要求审计时间很有限,一般在前半年完成,从开始实施到审计完成仅仅两个多月时间,近年来,上级审计机关安排上下联动的项目日趋增多,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力少,直接影响审计效果的充分发挥。而后半年基层审计机关,特别是县区审计任务又不多,出现年度间前紧后松的现象,年度计划的均衡性、整体性优待改进。
(二)建设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地方沿袭过去的老方法、工作缺乏思路和创新,未能将财政管理作为整体来分析研究,无法深入揭示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绩效审计的方法、技术和实践迈得步子还不大,不能从效益层面提出增收节支的建设性意见来,所有这些不但是一个思想僵化的问题,也是一个学识水平的问题,很难适应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需求。
(三)财政审计信息化亟待改进。审计的计划、立项、过程控制、现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整体上还比较低,这种现象与信息化发展速度过快的财政工作领域形成较大的反差,更与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必须创新与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相适应的审计队伍建设机制,特别要注重培训提升计算机审计能力。同时,积极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财政审计信息传导和共享机制,统筹考虑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信息化联网机制,构建财政、审计和其他部门的资料信息传递和交互的通道和平台,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和审计成果的共享机制,促使财政审计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崔思明.浅谈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J].财会研究,2010(17).
[2]曹惠平.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J].理财,2011(05).
[3]康力.中国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走向财政审计大格局.
关键词:新常态;财政审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8-000-01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发展新常态,审计工作也面临着新课题、新任务。近年来,审计署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新要求。如何在新常态下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进一步更新观念,丰富内容,健全机制,使之更好地发挥服务国家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思考。
一、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对拓展审计内容的思考
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就拓展内容来说,涉及面很广泛:
(一)对财政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督。深化完善财政审计必须从单纯的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审计中摆脱出来,做到前伸后延。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就要将财政资金的整个运用全程纳入审计监督之中,包括预算的编制、批复、执行、调整、决算全过程。在当前抓好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编制的监督,强化对审计查出问题的跟踪整改。
(二)财政审计与其他审计全方位整合。深化完善财政审计必须将财政审计与其他各类审计结合起来,做到“六个结合”:一是财政审计目标与各类专项审计目标相结合;二是财政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三是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与一般部门单位的预算、决算审计相结合;四是财政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五是财政审计与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相结合;六是财政审计与审计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提升财政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各项财政资金审计必须无盲区。深化完善财政审计必须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到财政审计之中,包括一般财政收支、专项财政收支、全部债务收支、转移支付资金、基金收支、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非税资金收支等。需要指出的是,深化完善拓展财政审计,只是强调审计人员视野要开阔,要从整体、全局看问题,不要没有重点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三农、民生、生态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去思考、去工作。
二、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对改进审计管理、组织方式的思考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对审计管理模式、审计组织方式都是一个大的挑战,要按照“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时间统一、组织方式统一、处理标准统一”的要求,加强组织管理,以审计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资源、以审计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统一实施为载体保证审计效果。
(一)制定“大计划”。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这对于保障地方审计机关依法充分行使职权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省以下审计机关的统一管理,明确省、市、縣审计机关审计工作“一盘棋”,审计项目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做到定位准确、步骤一致。一方面,要着眼全年布局,在排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就必须考虑围绕财政审计这一中心项目,安排好各职能部门配套项目,以拓展审计范围,提升审计效应。另一方面在财政审计实施前,注重把政府关心、人大关注的问题纳入到审计方案中去,以增强财政审计计划的针对性、宏观性和时效性。
(二)实现“大整合”。财政审计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要全面深化完善财政审计大格局,一方面,审计机关内部必须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协调动作、统一程序和要求,使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在审计力量的整合上,应打破部门界限,集中骨干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审计方式方法必须整合,财政预算和决算审计要坚持制度审计与基础审计相结合、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审计调查与审计相结合、人工审计与信息化审计相结合、财政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多管齐下,相得益彰。
三、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对其他有待改进方面的思考
(一)年度审计计划的均衡性、整体性有待改进。按照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大部分审计机关的统一组织、上下联动也仅仅停留在预算执行审计这一块,但由于预算执行审计要求审计时间很有限,一般在前半年完成,从开始实施到审计完成仅仅两个多月时间,近年来,上级审计机关安排上下联动的项目日趋增多,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人力少,直接影响审计效果的充分发挥。而后半年基层审计机关,特别是县区审计任务又不多,出现年度间前紧后松的现象,年度计划的均衡性、整体性优待改进。
(二)建设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地方沿袭过去的老方法、工作缺乏思路和创新,未能将财政管理作为整体来分析研究,无法深入揭示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绩效审计的方法、技术和实践迈得步子还不大,不能从效益层面提出增收节支的建设性意见来,所有这些不但是一个思想僵化的问题,也是一个学识水平的问题,很难适应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需求。
(三)财政审计信息化亟待改进。审计的计划、立项、过程控制、现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整体上还比较低,这种现象与信息化发展速度过快的财政工作领域形成较大的反差,更与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不相符合。因此,必须创新与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相适应的审计队伍建设机制,特别要注重培训提升计算机审计能力。同时,积极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财政审计信息传导和共享机制,统筹考虑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信息化联网机制,构建财政、审计和其他部门的资料信息传递和交互的通道和平台,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和审计成果的共享机制,促使财政审计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崔思明.浅谈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J].财会研究,2010(17).
[2]曹惠平.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J].理财,2011(05).
[3]康力.中国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走向财政审计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