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虚拟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识别和实现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onv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日常交际中,常常出现一种以不定指说话人为话语组织者的句子,称为虚拟话语。由于它在言语交际方面所具有的特性,常作为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虚拟话语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了识别这种语用策略的内外因素并分类描述了这种语用策略的实现过程。
  关键词:虚拟话语 语用策略 话语角色偏离 策略性虚构
  
  在日常生活或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对白:“他们说明天会下雨。”“有人说前几天那件衣服卖断货了。”“有位名人曾经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些言语的内容,可能是真实的、可能是说话者自己杜撰的,还可能是记不清出处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有一个以不定指方式出现的说话人,我们称以这种方式产生的话语为虚拟话语。它在言语交际方面具有以虚代实的特性,可用作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本文以虚拟话语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它作为语用策略的识别及实现过程。
  
  一、虚拟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识别
  
  想要实现虚拟话语的会话功能,必先对它作为语用策略的地位进行识别。这个过程除了要依靠外在的表层因素,还要依靠深层的内部因素。下面分别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话语角色的偏离——识别的表层因素
  话语角色的偏离是我们判断说话者是不是在使用虚拟话语这一语用策略的外在标准。在口语交际中,说话者是一个语用学意义上“无标记”的话语角色。但是研究者们发现,人们有时会为了调整自己相对于话语的距离,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分离话语角色。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在《说话的方式》一书中提到:说话者角色里面其实重叠着三个角色,话语实施者,即把话语讲出来的人;话语创作者,即组织词语来表达思想的人;话语责任者,即某一言语行为、某一观点的责任人。这三个角色可能由同一个人担任,也可能由不同的人担任。所以,当说话者不再是这三个角色的集合体时,都可以看作是对原有话语角色的偏离,形成了有标记的形式。而这种有标记的形式就很可能意味着虚拟话语这种语用策略的存在。
  但是,仅仅实现这种分离,形成偏离的形式是不够的,往往还要同时伴随着将话语创作者和话语责任者群体化、陌生化的过程,这主要是靠虚拟话语中人称的改变和缺省来实现的。一般说来,复数人称代词“他们”“大家”和表泛指的代词“别人”“人家”等都可以实现群体化、陌生化的效果。甚至不用任何人称代词,仅用“听说”“据说”这种模糊的转述方式也可以达到。这是因为“他们”“别人”“有人”等一系列的人称代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用于泛指,所指范围广大又不易确定。既能满足虚拟话语存在者的需要,又能恰到好处地将其与说话者的距离拉开,且不用为确定究竟是谁来为这个信息的准确性负责。总之,正是有了这些不定指的言语作者,说话人才能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知道或者是模糊了解的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甚至不用为言语冒犯之处而顾虑太多。所以,正是在这一点上,话语角色的偏离成为了这种语用策略的识别因素之一。
  (二)策略性虚构的发生——识别的内在因素
  虚拟思维是人们虚构假想世界时所应用的一种思维。它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在艺术创造和言语交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人们有时在会话中使用虚构而没有选择真实表述是因为虚拟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更得体,更能传递讲话人的言外之力。我们称这种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进行的虚构为策略性虚构。它是虚拟话语这一语用策略的内在识别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话语前提
  策略性虚构经常表现为在话语中给说话人建构一个话语前提,可以是选择的前提,可以是询问的前提,还可以是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如:
  (1)致庸开始慷慨激昂道:“有人劝我去请镖局,还有人说就连镖局的人也怕刘黑七,就是有银子也请不到!我们都是爷们,我想过了,与其束手待毙,不如自己抄家伙,跟他们拼个鱼死网破!”(朱秀海《乔家大院》)
  (2)致庸忽然想起什么:“哎,耿大哥,来前我听说,我们祁县的大茶商水家、元家,还有邱家今年都派人来武夷山贩茶,你见到他们了吗?”耿于仁大笑:“啊,我正要跟你说这个事呢。他们倒是来了几个人,不过没有买走我们的茶。”(朱秀海《乔家大院》)
  (3)“人家说你十分吝啬。”医生说,“我一定能拿到诊费吗?”(《读者》合订本)
  例(1)中,说话人一开始就列举出了几种关于解决事件的消极说法。它们都是说话人接下来进行选择的前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消极的说法,说话人才更要激励大家鼓起斗志一起为了目标和对方“拼个鱼死网破”。例(2)中发话人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受话人是否跟那些大茶商见面,而是他们见面商谈的事情。为避免直接提问的唐突,也为了促使对方说出答案,他使用虚拟话语建立起一个前提,引导受话人体会其真实用意。例(3)中,医生得到一些传闻,为避免出现病人拖欠诊费的情况,他用虚拟话语的方式将可能性先说出来,而这也成为保证他们接下来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2.客观化的表达形式
  策略性虚构常选用客观形式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见。在表达意见方面,客观形式比主观形式更加具有可信度,所以,人们喜欢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当出现对观点的来源和具体内容不能准确说明其情况时,说话人往往采用虚拟话语来表达。由此,衍生出虚拟话语将个人主观意见群体化的表达方式,用以增强信息内容的准确度。例如:
  (4)佟言指着布满金辉的海面,感慨道:“生活里让我们感动的东西挺多的……”白璇点点头:“所以有人说‘生活教会我们感激’!”(吴海燕《完美》)
  (5)宋建平不识趣,开始放马后炮:“……送你一句宋氏名言林小枫:初恋不可忘却的不是初恋的对象,是青春初始时的悸动,是对纯洁青春的怀念。所以,聪明的人们说,永远不要跟你的初恋对象见面,否则,他的苍老平庸,会把曾经有过的美丽彻底葬送。”(王海鸰《中国式离婚》)
  例(4)中,白璇被佟言的话引发共鸣,想起一句名言,但是却不记得这句话的出处,为了便于表达,她选择了构建虚拟话语。例(5)中宋建平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虚拟了一个话语创作者,借他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3.预留心理空间
  话语交际最终是为了信息的交流,尽管有些信息只来自于道听途说,但此刻对于交际的另一方来说却十分重要。上文提到,为了将重要的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对方且不用为信息的准确度负责,说话人往往采用策略性虚构。这样做不仅将传递信息的责任减低,也给接受信息的一方预留了一定的心理空间。同上面的两点一样,它也可证明策略性虚构的存在。例如:
  (6)“乔家的生意顶出去了吗?”雪瑛悠悠地问道。“听说还没有。”盛掌柜答。“现在还有人要顶他们的生意吗?”雪瑛又问。“好像没有。”盛掌柜道,他又摸不准这位东家的心思了。(朱秀海《乔家大院》)
  例(6)中盛掌柜知道,到目前为止,乔家的生意还没有顶出去,但是对于这个消息的准确度不能绝对保证,所以他选择说出消息的来源,减低自己对话语的责任。
  
  二、虚拟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实现
  
  虚拟话语往往会形成语用模糊,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这类现象[1](P336)。虚拟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实现就是话语接受者识别话语背后的真实含义,并采取相应措施的过程。根据实现程度的不同,我们可将其分为外显型和内隐型两种。外显型能明显地引发谈话中另一方的某种反应,内隐型则仅是引导完成当前的谈话内容。就虚拟话语出现的位置来说,有的出现在主动信息提供者的位置上,有的出现在被动信息提供者的位置上。应该注意的是,此时的主动信息提供者是依据信息供给来划分的,而不是依据话轮顺序来划分的。发话人不一定就是主动信息提供者,受话人也不一定就是被动信息提供者。综上所述,我们可将作为语用策略的虚拟话语分为:外显型主动信息提供式、外显型被动信息提供式、内隐型主动信息提供式和内隐型被动信息提供式四种。尽管内隐型的虚拟话语也有被说话人作为语用策略应用的过程,从应用者的角度说,它也是一种语用策略,但是它在话语中只有被识别的过程而没有明显的实现过程。故此,下面仅就外显型主动信息提供式和外显型被动信息提供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外显型主动信息提供式
  (7)吴商人听出了点意思,抬头拭泪装作可怜道:“我家里……我家里除了一处房子,供家人遮风避雨,再没什么了。”一旁的二掌柜忍不住插话:“东家甭听他的,有人说他特有钱,不行就和他上衙门打官司!”致庸看他一眼:“说什么呢!我们生意人家,因为几个钱就和相与打官司,以后谁还敢和你来往?”……致庸脸色一沉,吩咐高瑞:“出门盯着这个姓吴的,看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回头来告诉我!”(朱秀海《乔家大院》)
  确认外显型主动信息提供式的关键一点是,信息提供者认为他话语中所包含的信息正是此刻对方需要的内容,有主动提供信息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同时,为了交际双方的共同利益,说话人才选择用虚拟话语的方式进行表达。有学者通过对语料分析初步建立起了话语角色的标记性等级序列,即:说话者<作者<传递者<传声筒<代言者。如果我们将这个等级序列的排列结果看作一个梯级,那么其中的转换就必然带来级差含义。如例(7),当二掌柜见到吴商人装可怜妄图赖账的时候,急于拆穿吴商人的骗局。但是苦于无凭无据,无法按照常规的话语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将信息的创作者交给不定指的“有人”,通过陈述实施告知的言语行为。
  此类语用策略的实现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对信息真实度的肯定。这是虚拟话语得以实现的基础。这种肯定可能来自于对信息提供者的信任,也可能因为信息的真实性已经得到了确认。其次,言外之力的识别。只有正确地对信息中是否存在言外之力进行判别,才能更好地决定自己接下来的行为方式。最后,适当的行为反馈。这也可以看作是虚拟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实现标志。上文提到,外显内隐的最大不同在于是否引发对方的某种反应。外显型的语用策略能够引起的行为反应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话语层次上的,像对信息来源或真实性的进一步探究;另一种是行为层次上的,像例(7)一样,直接采取某种行动,将发话人的意图实施出来。
  (二)外显型被动信息提供式
  (8)甲:小张这个人怎么样?
   乙:大家说他有点自私。有人说他挺好的。
   甲:那你是怎么看的呢?
  外显型被动信息提供式与上一类不同,它的信息是应交际需要被动提供的。为的是显示信息内容的可靠性,或者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委婉,就像例(8),如果不是甲的询问,乙并不想对小张进行任何评价,但是依据合作原则,又不得不做出反应。既然是提问,直接回答无疑是甲最期待的答案,但是言语活动也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它也要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人们常在交际过程中把一些对听话人或第三者来说是不礼貌的话表达得更加婉转,或者干脆省略不说。所以,乙选择使用虚拟话语来回答问题。
  此类虚拟话语的实现步骤主要是:首先,判定对话的性质。这是虚拟话语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谈话双方都对谈话的性质进行了一致的认定,这种交际才是同一平面上的交际,一方使用的话语策略才能在另一方那里顺利实现。其次,取得话语含义。当虚拟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地位被对方识别之后,信息接受一方的主要任务是找出信息传递者的真实会话含义。在例(8)中,信息传递者将负面评价以群体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者将正面的评价用虚指的方式表达出来,都是为了避免直接给出消极评价带来的不良后果。所以这种真实的信息是需要接受者本人通过话语分析取得的。由于文化等原因,很多情况下,只要信息接受者得到了真实的会话含义,语用策略就相应地得到了实现。但有时候,为了取得明确的答案,问话的一方也会要求对方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如例(8)中甲的追问。这也标志着虚拟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实现。
  综上所述,无论是外显型主动信息提供式,还是外显型被动信息提供式,其中虚拟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实现和语境联系密切。换句话说,语境对于这种语用策略的激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对话中,语境不仅包括我们常规认识中的双方共有的常识、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一定的情景知识,还包括交际双方的话语。只有综合考量上面的这些因素,才能使得虚拟话语这种语用策略顺利实现。
  
  三、结语
  上文对虚拟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识别和实现过程分别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话语角色的偏离和策略性虚构的发生是识别虚拟话语这种语用策略的主要因素。根据出现位置和实现方式的不同,可将虚拟话语分为外显型主动信息提供式、外显型被动信息提供式、内隐型主动信息提供式和内隐型被动信息提供式四种类型。由于内隐型的虚拟话语并没有明显的实现过程,所以我们主要分析了外显型主动信息提供式和外显型被动信息提供式作为语用策略的实现过程。虚拟话语作为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内容仅就其识别因素和实现过程进行了一些讨论,期待通过今后的关注和努力,继续获得更多更深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朱长河.语用角色转换的迈氏标记模式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
  2006,(10).
  [3]蒋勇.虚拟思维在会话中的功能[J].外语学刊,2004,(3).
  [4]郑立华.试论说话者角色的分离[J].外语学刊,2005,(5).
  
  (边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150025)
其他文献
摘 要:《五灯会元》口语化程度较高,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本文对《五灯会元》量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关键词:《五灯会元》 量词 语义特征    南宋僧人普济编撰的《五灯会元》是一部禅宗灯录,由于禅师一般好用白话说法,所以禅宗语录往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本文拟考察《五灯会元》量词的语义特征。  学术界对量词语义特征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最有代表性的是邵敬敏
普通话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目前还很少有人对普通话的历时语音变化及其韵律特征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论文选取《现代汉语普通话数字化样本库》中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拍摄
"据形系联"是《说文解字》部首编排的一大特点。关于许慎是如何具体运用这一规则将540部首系联在一起的,后世学者做出很多的解释。其中不乏见地之说。但是还遗留很多有争议的问
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对网络流行语“哥”的研究既要立足于语言本体,分析其语义、语法上的变化,又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求这种语言变体流行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