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线条的设计周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ybj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去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上,米兰设计周主席斯丹法诺·博埃里就感叹,“设计将给北京这个城市带来一场变革,这变化会越来越快。”虽然一年时间过去了,所谓的变革还未能深切体会,但是设计将给一个城市带来变革,这话一点不假,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效仿设计周,并卓有成效,或许这正是北京举办设计周的初衷。
  2011年9月26日,北京有了自己的设计周,虽然是第一届,大面上看上去还是有模有样的,可以说是站在了世界顶级设计周的肩膀上。在设计周的架构方面,可以直接借鉴优秀设计周的模式,除了设计大展、设计之旅等展览活动,首届设计周还有思想碰撞的高峰论坛,优秀设计的表彰平台设计奖项,以及助推国际交流的主宾城市版块。而其与清华大学共同推出的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以“亚洲率先采用‘设计三年展’这一国际设计领域最高级别活动形式”的名目被大肆宣传,但是这个高级别的活动形式究竟是什么似乎也没说清楚,也体会不到。
  北京国际设计周由教育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和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可见这是一个极为官方的活动,借助于各个部门的支持,设计周起势很快,广告宣传遍布北京,有不少市民就是通过广告了解到设计周慕名而来的。北京需要这样一个设计周是毫无疑问的,不论“官方”是希望借此拉动经济发展,或是推动创意设计产业的进步,还是建功立业,都要切实把展览做好,毕竟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组组数据。
  据官方数据显示,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集中展出了全球40多个国家近500名一流设计师的2000余件作品,数据是令人欣喜的,内容涉及生活各个方面。国内顶级设计师都参与了进来,国际的优秀设计师也被邀请参加。展览的丰富性和规模是给人们留下的最直观的印象,在活动揭幕之前不免对其充满期待,只是展区分布不够集中,想在北京这个“堵城”把设计周的活动参加个遍,那绝对是个体力活儿。
  今年设计周设计之旅版块的主要展区除了去年的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大栅栏新街景几个区域外,还将草场地艺术区纳入进来,名为“草场地共同体”。草场地的展览散布于草场地的酒吧、广场、设计地带,以及草场地村落四处,即便是经常穿梭与草场地的“艺记”也很难准确找到每一个展览的所在地,更不要说普通观众了。在草场地还有一些临时搭建的建筑,当然,这也是展览的一部分,行走于草场地能够看到哪些设计周的展览,参与设计周的哪些活动完全靠“偶遇”,或许,遇到了你可能也不知道那就是展览,这种情况也是整个设计周的缩影。过于丰富的展览让观众制定出行计划时有点拿不定主意,临行前的期待与到场后的不确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加上网上信息并不准确,看展览仿佛走迷宫,一不小心找到了自己想去的展览,还真是不小的惊喜。对普通观众而言,想要有一个完美的设计之旅还真是困难重重。三大展区之外还有一个称之为“遍布北京”的展区,展览散布于北京的不同角落,除非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展览,否则可能不会有人大老远的跑去看,正如某个展区负责人告诉我的那样要“抓大放小”。
  设计之旅已经是整个设计周最为亲民的版块了,因为有些版块并不是谁都能参与的,如开幕式(颁奖典礼)、设计论坛。而这两个版块也是知名设计师汇集的版块,公众只能通过媒体才能了解到相关信息,无论是从网络还是平媒,能够了解到的相关信息都十分有限且相似,可能这两个较为“高端”的活动,无需市民的参与。
  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展出的“‘智慧城市’国际信息设计展”是本届设计周的专题展,算是一个比较重头的展览。展览从信息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运用技术手段将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与数据进行梳理、提炼其核心价值,并将其可视化呈现。展览汇集了国际50多家设计事务所、研究机构、实验室的展品75件,通过设计带动数字信息来服务于城市。据了解,该展览是世纪坛数字艺术馆一直想要做的一个展览,至于是不是专为设计周打造还有待商榷。倘若这一独立版块的展览都不是专门为设计周准备,那就难怪设计之旅庞大的展览系让人有拼凑之感,除了主宾城市米兰带来的展览及新设的产品交易会,散落在751的展览能看到实物的为数不多,大多用喷绘、图纸代替,每个展览所占据的空间也极为有限,稍不留心就会错过。
  主宾城市米兰的两个重要展览也被安排在751,米兰素以设计之都闻名,带来的展览也颇具创意:“米兰超越设计”所传达的信息是通过设计,城市亦可进行“思考、感受、分享、尊重、参与、制造”,从而寻求能够培育并改善日常生活的创意环境;而展览“设计时光”则以人一天中的六个时间点为序,起床、早餐、工作、私人时间、聚会、家庭休闲,将意大利的经典设计融入其中,对日常生活场景做出了独特的诠释。只是,在751并没有明显的指示系统告诉我们主宾国的展览在哪里,忽南忽北的路标也不知道究竟指向哪里。
  不管整个设计周是多么的粗线条,它的大方向已愈发清晰。本届设计周首次设立的产品交易会已经将设计周的准星对准了交易这个靶心,据设计周落幕后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届设计周参观人数超过500万次,由于售票的展览为数不多,大多还是免费开放,这个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尚不知晓,但56亿元人民币的交易总额还是有据可查的,除此之外还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值逾300亿元人民币。“让设计成为最好的生意”这一理念似乎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
  首届交易会上参展的近70加家展商中有20家来自意大利,再加上国际上的其他品牌,想必总销售额的不少份额装进了国外厂商的腰包里,这也充分说明了设计的核心价值。仅靠山寨是卖不出高价的,虽说近年来,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设计转变,借助家门口的这个平台还是能看到不小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交易会还为展商提供“设计产品保税服务”、“设计版权认证服务”、“设计版权保护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为原创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出的努力。当然,打造一个能够吸引国际优秀设计品牌的参与的平台能够促进国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和交流,但是北京设计周肯定不仅仅是为国际品牌搭建的销售平台,更多的还是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够卖出高价,拉动经济的增长,要实现这个目标,说到底还是需要优秀的设计。看看我们设计周整个活动所暴露的种种问题,似乎这样的设计周还不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也就不能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消费,尚不能形成良性的设计周经济循环。
其他文献
探究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的发展机制能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需求侧视角,资源型城市亟须解决经济增长缓慢、社会问题突出、环境承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