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环境人像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环境人像摄影名作,
  解析环境人像的创作技术。
  著名摄影家用亲身的体会,
  让你领略到摄影的成功要诀,
  让你洞悉创作的思想精髓。
  
  入木三分拍人像
  环境的选择和处理
  环境人像首先要有环境,
  必须要把环境带进去一道考虑。
  背景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可以用来表现被摄者的身份、人物所处的时代和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助于人物性格的揭示,但是背景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杂乱无章。著名摄影家邓伟走遍世界五大洲,为许多世界名人拍摄人像,具有丰富的环境人像摄影经验。
  拍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时,邓伟请杨振宁把“宇称不守恒定律”写在背景的黑板上,这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让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了让画面虚实效果更明显一些,邓伟用黑板擦轻轻擦了一下,让粉笔字虚了一点,从而让双手合十的杨振宁先生的形象更加清晰生动。
  环境有很多元素可以选择,但是摄影家要善于取舍。环境人物照片仍然是以表现主体人物为主,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邓伟曾经拍摄过多届美国总统,在拍摄第41任总统布什时,他发现布什的办公室中同样也有地球仪、美国国旗和总统的旗帜。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人的印象中,美国人是“世界警察”,总统在执政的时候都有对世界发号施令的感觉。因此,邓伟选择了一个比较简单干净的墙作背景,前面有国旗和总统旗帜,他请布什扶着地球仪向远处看去,地球仪也成为动态画面的支点。这个环境让人们很快就能明白画面所要表达的意图。
  
  
  摄影师的使命就是要善于发现具有特殊意义的,能够充分反应主人公特点的动作。
  
  
  光的魅力
  优秀的摄影家总是善于运用光线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自然光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天光,一种是阳光。天光是指晴天或阴天时天空的漫射光;阳光是指有太阳的晴天中方向感比较明显的直射光。
  拍摄以色列总理拉宾前,邓伟做了大量的文案工作,尽可能地了解拉宾的各种情况。例如拉宾曾是一个主战派军人,年轻时指挥过与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战争,他担任总理后,政治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提出用土地换和平的方案,这些都给邓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摄影家一开始就想表现出拉宾的军人气质,表现出拉宾为了挽救和平而坚持的强硬政治态度。拍摄之前,邓伟就设想着要赋予拉宾雕塑感的形象。
  进入拉宾的办公室后,邓伟发现窗帘全部拉下来,室内的光线倒是很柔和,但是他总感到光线效果与最初的设想不符,与拉宾的性格表现不符。于是,便请求拉宾先生拉开窗帘,利用室外的阳光拍照。开始时,拉宾的助手坚决不同意,但最后还是拉宾先生下命令,拉开了窗帘。
  在阳光的照射下,拉宾神采奕奕的雕塑感豁然呈现出来。邓伟略微调整了一下人物的姿态,把眼神光位置调整好,又用反光板和反光布对人物暗部和背景进行适当地补光,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拍摄工作。
  后来,邓伟才知道拉宾办公室的窗外不远就是一个公共公园,如果外面埋伏有敌对方的狙击手,那么打开窗帘对拉宾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他更加佩服拉宾先生。
  
  邓伟为美国总统里根拍照
  邓伟是中国著名的人像摄影家,他的《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他的环境人像摄影作品中,无论是世界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闪烁着艺术的光芒,都能表现出摄影家入木三分的表现出人物性格和特点的高超摄影水平。
  
  色彩气氛
  色彩是人物表现的一个重要方法。
  暗红色的照片具有强烈的宗教气息,《三人行》的精彩作品是邓伟在青海拍摄的。
  当时,邓伟到青海采风,围着青海湖转了一个星期,拍摄了不少善男信女转湖的照片。第8天傍晚的时候,太阳快落山了,投射的角度比较低,色温也比较低,整个天空呈暗红色。邓伟突然看见三人僧侣匆匆前行,形象非常生动,他连忙跳下车,跟上前去,在距离不到数米的地方,当小僧侣突然转身回首的一瞬间,邓伟按下了快门。
  这张照片以自然的单一色调表现,深化了环境人像的表现力。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 侯贺良 摄
  
  情景交融
  拍好环境人像要做到情景交融。
  
  情是人物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景是环境。环境应该与人物的身份、职业,甚至与他当时的情绪有关系。几十年中,侯贺良拍摄人物时始终遵循着情景交融的原则,不管是在事件中抓拍,还是登门采访,都坚持把人物放在实景中去拍摄,从而使画面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有助于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音乐会上,郑小瑛激情飞扬的指挥瞬间,体现出她那高超的指挥艺术。侯贺良坚持到音乐会现场拍摄,从而得到这张头部罩着美丽的轮廓光,画面中具有灵动光影效果的艺术照片,使人们充分感受到艺术家的迷人风采。
  
  妙用道具
  
  “这里所说的道具不是演戏时用的假道具,而是指环境中的真实物体。善于运用道具,能够有助于很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和特点。”侯贺良说。
  拍摄时,侯贺良很少摆布被摄者,喜欢在人物的正常活动中抓拍。刚开始拍摄时,中央工艺美院院长、著名画家张仃没有抽烟,侯贺良总感到画面里缺点什么,似乎没有把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突然,侯贺良想起张仃爱用烟斗抽烟的事情,于是故意问道:“张老,您是不是喜欢抽烟?”一下子提醒了张仃。
  “对对对,我忘了抽烟了。”张仃一边说着,一边乐滋滋地把烟斗拿出来。当张仃抽着烟,和著名画家朱乃正先生亲切交谈的时候,侯贺良抓拍了这张形象生动的照片。通过主人公手中小小的烟斗,人物的精神气质和风度都较好地表现出来。
  
  
  史特拉汶斯基 阿诺德·纽曼 摄
  
  
  快速选择的技巧
  环境人像的拍摄常常时间非常有限,如何能尽快地选择合适的背景,如何能体现职业的特征,如何选择适当的道具呢,是摄影人必须要努力学习掌握的。
  第一步,进门的艺术如何让被摄者接受采访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事,摄影者首先要诚实,要放下架子,还要善于沟通,让对方欣然同意接受采访。
  通过亲朋挚友的推荐和介绍,被摄者更容易接受拍摄的要求。如果摄影者能适当地做一些自我介绍,让被摄者了解你的摄影成就,对你有所信任,那么人家就可能非常欢迎你前去采访。
  第二步,提前做功课要想拍好人物照片,就要事先对被摄者有所了解,可以通过图像资料(如电影、电视、图片等)和文字资料(如学术著作)了解被摄人物的经历,如学历、艺术生涯、事业成就、家庭背景等,以便确定拍摄环境和设计拍摄角度,即使拍摄普通人,也要了解他们的身份和个人特点。
  第三步,平等的心态无论是对待社会名人,还是普通百姓,拍摄时都应该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处于一个平等的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有可能影响摄影水平的正常发挥。
  
  第四步,迅速观察进门后,要抓紧时间观察人,观察拍摄的环境。
  首先要观察被摄对象的外形,如脸型、身高、胖瘦和轮廓等。根据被摄者的外形可以迅速确定拍摄角度和用光方式。通常情况下,脸胖一些的人,最好不要用广角镜头贴到脸上拍,不要从正面仰拍,这样可能使被摄者的形象不太美。其次,通过外形感受被摄者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和气质。一个人漂亮不漂亮是次要的,关键是是否有气质,也就是说摄影者要能够迅速找到人物拍摄的感觉。真正成功的人像作品是能够充分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再次,就是迅速观察环境,选择可能利用的现场条件。摄影者可以在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室内的物体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第五步,助手的作用如果有条件,最好找一个摄影助手帮助,当助手与被摄对象沟通的时候,被摄者就会专注于他所关注的话题中,比较放松,进入自然状态,而不会留意摄影者何时按动快门。
  环境人像工作示意图
  
  概述
  通过两位摄影名家的介绍,通过两位国际著名摄影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人像的拍摄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有深奥的道理。由于文章篇幅所限,虽然上述介绍还不能囊括环境人像摄影所有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但是已将环境人像摄影的规律性问题阐释出来,只要善于领会,灵活学习,应该会有助于广大摄影者的人像摄影水平的迅速提高。
其他文献
观鸟运动    鸟类摄影火热的原因,不得不提及中国的观鸟运动。1996年底,观鸟活动在北京兴起,北京的赵欣如、高武等鸟类专家以专业的知识推动了中国的观鸟运动的发展,至今已有15年的时间了。2000年以后,观鸟运动便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部分摄影人加入观鸟队伍后,不仅拍到了很多好照片,也把鸟类摄影的技术在观鸟界进行传播,一下子就点燃了许多人鸟类摄影的热情,也大大提高了整个观鸟界的鸟类摄影水平。十几年前
原厂接环支持F口镜头  通过使用可选的卡口适配器FT1,可以将F卡口的尼克尔镜头转接在尼康1相机上,并且AF-i和AF-S镜头还能实现自动对焦。需注意的是此时需要将镜头上的物理焦距乘以2.7才是V1/J1的等效焦距。  可选配多种附件  V1机身左侧上方有一个多功能数据接口,可以插接包括闪光灯、GPS模块在内的多种附件装备。  尼康V1机身参数  有效像素1010万  对焦点135个对焦区域  连
外观与包装  百诺SHD CPL滤镜正面的外包装简约之中不乏庄重,金色的SHD显得格外高档。盒子背面的英文上印有滤镜的特点包括:超低色差镀膜、防水防油防划刮、超薄设计、高清光学工艺等。另外,盒子背面右下角写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也是百诺最值得骄傲的态度和决心。  使用效果  数字时代,大部分滤光镜都被淘汰,然而偏振镜、中灰镜以及保护镜仍是无法替代的光学产品,所以百诺滤镜的研
一级佳作  激斗 王培山 摄  拍摄的技法要与所表现的内容相得益彰才有意义。作者用变焦追随拍的方式突出了“激斗”的动感,焦点落在牛头上,强化了视觉主题。作者站在正对激斗场面的拍摄,也让画面非常的工整。作为一幅表现斗牛题材的作品,能得到如此干净的画面,实属不易。色彩的处理上,从牛头的鲜艳到边缘的淡化,也是对视觉主体的强调。  二级佳作  柏林之吻 董致霞 摄  一幅通过形式讲故事的作品,画面上背景是
她们不是令人追逐的大众明星,她们没有惊艳的妖娆外表,她们在摄影圈里同男人一样摸爬滚打,却做得如清风拂袖……  这些女子,选择了摄影这个更适合男人的职业,却也做得红红火火,让人羡慕;对于她们,摄影的艰辛和不易是共同的,但快乐却是丰富多彩的。  20岁的女人最勇敢,30岁的女人浪漫成熟,到了40岁,就会变得圆润有味。这里将讲述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几位女摄影人,讲述她们的故事,展示她们的作品,探讨她们在
改进一张作品,关键是发现作品存在的问题。有位后期高手曾说,如果前期拍摄比较到位,后期主要在做两件事情,一是进一步剪裁,二是加减光。本期的原图,前期拍摄不算到位,主要是构图居中,下方拥挤,上方空洞。后期还有办法挽救吗?此外,怎样能进一步美化画面呢?看看两位嘉宾的妙招。    『原图不足之处』  ◎ 构图不合理,下方拥挤,上方空洞,空间感不足。  ◎ 主体人物与其他部分反差接近,不够突出。  ◎ 有些
光赋予生活色彩,摄影捕捉色彩。如何发现、捕捉、再现色彩?透过摄影师孙少青的作品,分享其中经验。    『综合各种艺术修养』  一个人的职业是随时间和经历在变换的,几十年前我最迷恋的职业是美术师,做平面设计的时候我又迷恋了摄影师,但这个职业似乎离我还很远,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某一天这个梦想的职业悄悄地来敲门了。感谢数码影像时代所带来的新希望,我综合了自己的职业经验,很快掌握了数码时代的摄影技术,这些
《诗经》又称《诗三百》,最初文王采集民间诗歌,到孔子,于浩瀚诗歌三千中选305首编为《诗》,战国晚期定名,《诗经》。汉代儒生遵其道德、伦理之纲常,取其教化之意,奉为六经中的一部。《诗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我们也许记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忘记了“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这是民族的记忆,遥远又等待唤醒,塔可就是被唤醒的一员。《诗经》之美,在文辞朴实
角度变化 手法丰富  工地现场的景物一般都比较杂乱,通过调动不同的艺术造型和角度可以在司空见惯的拍摄对象上寻找到新的视点。  金茂大厦是上海的重要地标之一,以金茂大厦作为拍摄主体的照片众多却雷同。当我在浦东陆家嘴某高层建筑工地拍摄时,发现俯视下的金茂大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十分壮美。于是,我以工地高大的红色塔吊为前景,进行重新取景构图,充分利用景物间的透视关系与色彩间的对比关系拍摄了《雾漫工地》。 
2009年8月5日,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晚会在美丽的大理华彩落幕时,本届金像奖就以“不可重复、难以逾越”的辉煌铸就了中国摄影界最高个人成就奖的荣光。套句现在时髦的话评价本届金像奖,那就是“品质成就卓越”。  创下新高的322人的申报数量,以及占总申报人数31.6%的非职业摄影人,这些充分说明了:全民影像的时代,已经让摄影走入了千家万户。其中纪实类申报作品较上届增加了100%,艺术类增加了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