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环境人像摄影名作,
解析环境人像的创作技术。
著名摄影家用亲身的体会,
让你领略到摄影的成功要诀,
让你洞悉创作的思想精髓。
入木三分拍人像
环境的选择和处理
环境人像首先要有环境,
必须要把环境带进去一道考虑。
背景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可以用来表现被摄者的身份、人物所处的时代和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助于人物性格的揭示,但是背景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杂乱无章。著名摄影家邓伟走遍世界五大洲,为许多世界名人拍摄人像,具有丰富的环境人像摄影经验。
拍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时,邓伟请杨振宁把“宇称不守恒定律”写在背景的黑板上,这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让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了让画面虚实效果更明显一些,邓伟用黑板擦轻轻擦了一下,让粉笔字虚了一点,从而让双手合十的杨振宁先生的形象更加清晰生动。
环境有很多元素可以选择,但是摄影家要善于取舍。环境人物照片仍然是以表现主体人物为主,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邓伟曾经拍摄过多届美国总统,在拍摄第41任总统布什时,他发现布什的办公室中同样也有地球仪、美国国旗和总统的旗帜。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人的印象中,美国人是“世界警察”,总统在执政的时候都有对世界发号施令的感觉。因此,邓伟选择了一个比较简单干净的墙作背景,前面有国旗和总统旗帜,他请布什扶着地球仪向远处看去,地球仪也成为动态画面的支点。这个环境让人们很快就能明白画面所要表达的意图。
摄影师的使命就是要善于发现具有特殊意义的,能够充分反应主人公特点的动作。
光的魅力
优秀的摄影家总是善于运用光线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自然光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天光,一种是阳光。天光是指晴天或阴天时天空的漫射光;阳光是指有太阳的晴天中方向感比较明显的直射光。
拍摄以色列总理拉宾前,邓伟做了大量的文案工作,尽可能地了解拉宾的各种情况。例如拉宾曾是一个主战派军人,年轻时指挥过与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战争,他担任总理后,政治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提出用土地换和平的方案,这些都给邓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摄影家一开始就想表现出拉宾的军人气质,表现出拉宾为了挽救和平而坚持的强硬政治态度。拍摄之前,邓伟就设想着要赋予拉宾雕塑感的形象。
进入拉宾的办公室后,邓伟发现窗帘全部拉下来,室内的光线倒是很柔和,但是他总感到光线效果与最初的设想不符,与拉宾的性格表现不符。于是,便请求拉宾先生拉开窗帘,利用室外的阳光拍照。开始时,拉宾的助手坚决不同意,但最后还是拉宾先生下命令,拉开了窗帘。
在阳光的照射下,拉宾神采奕奕的雕塑感豁然呈现出来。邓伟略微调整了一下人物的姿态,把眼神光位置调整好,又用反光板和反光布对人物暗部和背景进行适当地补光,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拍摄工作。
后来,邓伟才知道拉宾办公室的窗外不远就是一个公共公园,如果外面埋伏有敌对方的狙击手,那么打开窗帘对拉宾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他更加佩服拉宾先生。
邓伟为美国总统里根拍照
邓伟是中国著名的人像摄影家,他的《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他的环境人像摄影作品中,无论是世界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闪烁着艺术的光芒,都能表现出摄影家入木三分的表现出人物性格和特点的高超摄影水平。
色彩气氛
色彩是人物表现的一个重要方法。
暗红色的照片具有强烈的宗教气息,《三人行》的精彩作品是邓伟在青海拍摄的。
当时,邓伟到青海采风,围着青海湖转了一个星期,拍摄了不少善男信女转湖的照片。第8天傍晚的时候,太阳快落山了,投射的角度比较低,色温也比较低,整个天空呈暗红色。邓伟突然看见三人僧侣匆匆前行,形象非常生动,他连忙跳下车,跟上前去,在距离不到数米的地方,当小僧侣突然转身回首的一瞬间,邓伟按下了快门。
这张照片以自然的单一色调表现,深化了环境人像的表现力。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 侯贺良 摄
情景交融
拍好环境人像要做到情景交融。
情是人物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景是环境。环境应该与人物的身份、职业,甚至与他当时的情绪有关系。几十年中,侯贺良拍摄人物时始终遵循着情景交融的原则,不管是在事件中抓拍,还是登门采访,都坚持把人物放在实景中去拍摄,从而使画面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有助于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音乐会上,郑小瑛激情飞扬的指挥瞬间,体现出她那高超的指挥艺术。侯贺良坚持到音乐会现场拍摄,从而得到这张头部罩着美丽的轮廓光,画面中具有灵动光影效果的艺术照片,使人们充分感受到艺术家的迷人风采。
妙用道具
“这里所说的道具不是演戏时用的假道具,而是指环境中的真实物体。善于运用道具,能够有助于很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和特点。”侯贺良说。
拍摄时,侯贺良很少摆布被摄者,喜欢在人物的正常活动中抓拍。刚开始拍摄时,中央工艺美院院长、著名画家张仃没有抽烟,侯贺良总感到画面里缺点什么,似乎没有把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突然,侯贺良想起张仃爱用烟斗抽烟的事情,于是故意问道:“张老,您是不是喜欢抽烟?”一下子提醒了张仃。
“对对对,我忘了抽烟了。”张仃一边说着,一边乐滋滋地把烟斗拿出来。当张仃抽着烟,和著名画家朱乃正先生亲切交谈的时候,侯贺良抓拍了这张形象生动的照片。通过主人公手中小小的烟斗,人物的精神气质和风度都较好地表现出来。
史特拉汶斯基 阿诺德·纽曼 摄
快速选择的技巧
环境人像的拍摄常常时间非常有限,如何能尽快地选择合适的背景,如何能体现职业的特征,如何选择适当的道具呢,是摄影人必须要努力学习掌握的。
第一步,进门的艺术如何让被摄者接受采访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事,摄影者首先要诚实,要放下架子,还要善于沟通,让对方欣然同意接受采访。
通过亲朋挚友的推荐和介绍,被摄者更容易接受拍摄的要求。如果摄影者能适当地做一些自我介绍,让被摄者了解你的摄影成就,对你有所信任,那么人家就可能非常欢迎你前去采访。
第二步,提前做功课要想拍好人物照片,就要事先对被摄者有所了解,可以通过图像资料(如电影、电视、图片等)和文字资料(如学术著作)了解被摄人物的经历,如学历、艺术生涯、事业成就、家庭背景等,以便确定拍摄环境和设计拍摄角度,即使拍摄普通人,也要了解他们的身份和个人特点。
第三步,平等的心态无论是对待社会名人,还是普通百姓,拍摄时都应该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处于一个平等的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有可能影响摄影水平的正常发挥。
第四步,迅速观察进门后,要抓紧时间观察人,观察拍摄的环境。
首先要观察被摄对象的外形,如脸型、身高、胖瘦和轮廓等。根据被摄者的外形可以迅速确定拍摄角度和用光方式。通常情况下,脸胖一些的人,最好不要用广角镜头贴到脸上拍,不要从正面仰拍,这样可能使被摄者的形象不太美。其次,通过外形感受被摄者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和气质。一个人漂亮不漂亮是次要的,关键是是否有气质,也就是说摄影者要能够迅速找到人物拍摄的感觉。真正成功的人像作品是能够充分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再次,就是迅速观察环境,选择可能利用的现场条件。摄影者可以在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室内的物体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第五步,助手的作用如果有条件,最好找一个摄影助手帮助,当助手与被摄对象沟通的时候,被摄者就会专注于他所关注的话题中,比较放松,进入自然状态,而不会留意摄影者何时按动快门。
环境人像工作示意图
概述
通过两位摄影名家的介绍,通过两位国际著名摄影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人像的拍摄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有深奥的道理。由于文章篇幅所限,虽然上述介绍还不能囊括环境人像摄影所有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但是已将环境人像摄影的规律性问题阐释出来,只要善于领会,灵活学习,应该会有助于广大摄影者的人像摄影水平的迅速提高。
解析环境人像的创作技术。
著名摄影家用亲身的体会,
让你领略到摄影的成功要诀,
让你洞悉创作的思想精髓。
入木三分拍人像
环境的选择和处理
环境人像首先要有环境,
必须要把环境带进去一道考虑。
背景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可以用来表现被摄者的身份、人物所处的时代和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助于人物性格的揭示,但是背景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杂乱无章。著名摄影家邓伟走遍世界五大洲,为许多世界名人拍摄人像,具有丰富的环境人像摄影经验。
拍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时,邓伟请杨振宁把“宇称不守恒定律”写在背景的黑板上,这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让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了让画面虚实效果更明显一些,邓伟用黑板擦轻轻擦了一下,让粉笔字虚了一点,从而让双手合十的杨振宁先生的形象更加清晰生动。
环境有很多元素可以选择,但是摄影家要善于取舍。环境人物照片仍然是以表现主体人物为主,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邓伟曾经拍摄过多届美国总统,在拍摄第41任总统布什时,他发现布什的办公室中同样也有地球仪、美国国旗和总统的旗帜。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人的印象中,美国人是“世界警察”,总统在执政的时候都有对世界发号施令的感觉。因此,邓伟选择了一个比较简单干净的墙作背景,前面有国旗和总统旗帜,他请布什扶着地球仪向远处看去,地球仪也成为动态画面的支点。这个环境让人们很快就能明白画面所要表达的意图。

摄影师的使命就是要善于发现具有特殊意义的,能够充分反应主人公特点的动作。

光的魅力
优秀的摄影家总是善于运用光线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自然光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天光,一种是阳光。天光是指晴天或阴天时天空的漫射光;阳光是指有太阳的晴天中方向感比较明显的直射光。
拍摄以色列总理拉宾前,邓伟做了大量的文案工作,尽可能地了解拉宾的各种情况。例如拉宾曾是一个主战派军人,年轻时指挥过与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战争,他担任总理后,政治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提出用土地换和平的方案,这些都给邓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摄影家一开始就想表现出拉宾的军人气质,表现出拉宾为了挽救和平而坚持的强硬政治态度。拍摄之前,邓伟就设想着要赋予拉宾雕塑感的形象。
进入拉宾的办公室后,邓伟发现窗帘全部拉下来,室内的光线倒是很柔和,但是他总感到光线效果与最初的设想不符,与拉宾的性格表现不符。于是,便请求拉宾先生拉开窗帘,利用室外的阳光拍照。开始时,拉宾的助手坚决不同意,但最后还是拉宾先生下命令,拉开了窗帘。
在阳光的照射下,拉宾神采奕奕的雕塑感豁然呈现出来。邓伟略微调整了一下人物的姿态,把眼神光位置调整好,又用反光板和反光布对人物暗部和背景进行适当地补光,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拍摄工作。
后来,邓伟才知道拉宾办公室的窗外不远就是一个公共公园,如果外面埋伏有敌对方的狙击手,那么打开窗帘对拉宾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他更加佩服拉宾先生。
邓伟为美国总统里根拍照
邓伟是中国著名的人像摄影家,他的《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他的环境人像摄影作品中,无论是世界伟人,还是平民百姓,都闪烁着艺术的光芒,都能表现出摄影家入木三分的表现出人物性格和特点的高超摄影水平。
色彩气氛
色彩是人物表现的一个重要方法。
暗红色的照片具有强烈的宗教气息,《三人行》的精彩作品是邓伟在青海拍摄的。
当时,邓伟到青海采风,围着青海湖转了一个星期,拍摄了不少善男信女转湖的照片。第8天傍晚的时候,太阳快落山了,投射的角度比较低,色温也比较低,整个天空呈暗红色。邓伟突然看见三人僧侣匆匆前行,形象非常生动,他连忙跳下车,跟上前去,在距离不到数米的地方,当小僧侣突然转身回首的一瞬间,邓伟按下了快门。
这张照片以自然的单一色调表现,深化了环境人像的表现力。

著名指挥家郑小瑛 侯贺良 摄
情景交融
拍好环境人像要做到情景交融。
情是人物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景是环境。环境应该与人物的身份、职业,甚至与他当时的情绪有关系。几十年中,侯贺良拍摄人物时始终遵循着情景交融的原则,不管是在事件中抓拍,还是登门采访,都坚持把人物放在实景中去拍摄,从而使画面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有助于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音乐会上,郑小瑛激情飞扬的指挥瞬间,体现出她那高超的指挥艺术。侯贺良坚持到音乐会现场拍摄,从而得到这张头部罩着美丽的轮廓光,画面中具有灵动光影效果的艺术照片,使人们充分感受到艺术家的迷人风采。
妙用道具
“这里所说的道具不是演戏时用的假道具,而是指环境中的真实物体。善于运用道具,能够有助于很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和特点。”侯贺良说。
拍摄时,侯贺良很少摆布被摄者,喜欢在人物的正常活动中抓拍。刚开始拍摄时,中央工艺美院院长、著名画家张仃没有抽烟,侯贺良总感到画面里缺点什么,似乎没有把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突然,侯贺良想起张仃爱用烟斗抽烟的事情,于是故意问道:“张老,您是不是喜欢抽烟?”一下子提醒了张仃。
“对对对,我忘了抽烟了。”张仃一边说着,一边乐滋滋地把烟斗拿出来。当张仃抽着烟,和著名画家朱乃正先生亲切交谈的时候,侯贺良抓拍了这张形象生动的照片。通过主人公手中小小的烟斗,人物的精神气质和风度都较好地表现出来。

史特拉汶斯基 阿诺德·纽曼 摄

快速选择的技巧
环境人像的拍摄常常时间非常有限,如何能尽快地选择合适的背景,如何能体现职业的特征,如何选择适当的道具呢,是摄影人必须要努力学习掌握的。
第一步,进门的艺术如何让被摄者接受采访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事,摄影者首先要诚实,要放下架子,还要善于沟通,让对方欣然同意接受采访。
通过亲朋挚友的推荐和介绍,被摄者更容易接受拍摄的要求。如果摄影者能适当地做一些自我介绍,让被摄者了解你的摄影成就,对你有所信任,那么人家就可能非常欢迎你前去采访。
第二步,提前做功课要想拍好人物照片,就要事先对被摄者有所了解,可以通过图像资料(如电影、电视、图片等)和文字资料(如学术著作)了解被摄人物的经历,如学历、艺术生涯、事业成就、家庭背景等,以便确定拍摄环境和设计拍摄角度,即使拍摄普通人,也要了解他们的身份和个人特点。
第三步,平等的心态无论是对待社会名人,还是普通百姓,拍摄时都应该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处于一个平等的心态,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有可能影响摄影水平的正常发挥。
第四步,迅速观察进门后,要抓紧时间观察人,观察拍摄的环境。
首先要观察被摄对象的外形,如脸型、身高、胖瘦和轮廓等。根据被摄者的外形可以迅速确定拍摄角度和用光方式。通常情况下,脸胖一些的人,最好不要用广角镜头贴到脸上拍,不要从正面仰拍,这样可能使被摄者的形象不太美。其次,通过外形感受被摄者的内心世界、个性特征和气质。一个人漂亮不漂亮是次要的,关键是是否有气质,也就是说摄影者要能够迅速找到人物拍摄的感觉。真正成功的人像作品是能够充分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再次,就是迅速观察环境,选择可能利用的现场条件。摄影者可以在不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室内的物体做一些适当的调整。
第五步,助手的作用如果有条件,最好找一个摄影助手帮助,当助手与被摄对象沟通的时候,被摄者就会专注于他所关注的话题中,比较放松,进入自然状态,而不会留意摄影者何时按动快门。
环境人像工作示意图
概述
通过两位摄影名家的介绍,通过两位国际著名摄影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环境人像的拍摄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有深奥的道理。由于文章篇幅所限,虽然上述介绍还不能囊括环境人像摄影所有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但是已将环境人像摄影的规律性问题阐释出来,只要善于领会,灵活学习,应该会有助于广大摄影者的人像摄影水平的迅速提高。